天天看點

傷亡1:6,一次殲滅戰為什麼被稱為“八路軍的典型遊擊戰術”?

曆史是說過和做過事情的記憶。——卡爾·貝克

抗日戰争的烽火遍燃華北大地後,日軍将重兵據守于山西省潞城,且将山西黎城設定為邯鄲至長治公路線上的重要兵站基地,兩城之間流淌着一條濁漳河而隔河相望。

傷亡1:6,一次殲滅戰為什麼被稱為“八路軍的典型遊擊戰術”?

1938年3月,八路軍第一二九師接到八路軍總部“側擊由河北省邯鄲經東陽關向潞城、長治進犯的日軍第一0八團”的任務。

随即,第一二九師師長劉伯承同政委鄧小平馬上商議對策,決定采用“吸打敵援”的戰術,指令陳赓旅長率三八六旅為右翼,在潞河村與微子鎮之間設伏,殲滅潞城出援的日軍;派三八五旅七六九團為左翼,襲擊黎城。

在這場戰鬥打響之前,師部并沒有給陳赓設定詳細的伏擊戰場。為此,3月3日,陳赓在接到指令後,迅速主持召開三八六旅團以上指揮員作戰會議,具體讨論選擇何處為伏擊點以及怎麼合理部署兵力等事宜,最後,經集思廣益讨論,決定在潞城縣東北的神頭嶺伏擊日軍。會畢,陳赓帶領10餘位八路軍将士,策馬疾馳前去察看道路與地形。

傷亡1:6,一次殲滅戰為什麼被稱為“八路軍的典型遊擊戰術”?

多虧前赴陣地考察,才發現實地跟地圖上的出入還較大。圖上顯示公路在溝底,公路兩邊有山梁。然而,現地是公路不在溝底而在山梁上,山梁寬一二百米,路的兩邊沒有任何隐蔽物,僅有一些國民黨軍隊殘留的破舊工事。

親眼目睹到這一切,有的同志發急,忍不住低聲講出心裡的擔憂:“這樣的地形不利于打伏擊呀。”

陳赓聞聽後,沒有急着表态,而是獨自低頭思索着,并且來回地在那些廢棄工事邊踱步觀察,進一步認真打量着眼前的地形地貌與周圍環境,仔細埋頭記錄着。

看過現場後,陳赓率一行人于夜幕降臨前夕馬不停蹄折回營地,繼續召開會議,進一步商讨戰略戰術問題。待大家發表一通意見後,陳赓站起來,毫不含糊地說:“我看,這一仗還要在神頭嶺打。”

“神頭嶺?!”大家都不相信自己的耳朵,異口同聲地喊了出來。

傷亡1:6,一次殲滅戰為什麼被稱為“八路軍的典型遊擊戰術”?

“對,就在神頭嶺打!”陳赓接着說:“一般來看,神頭嶺确實不是一個打伏擊的好地方,我們這樣認為,敵人肯定也會這樣認為。地形不險要,敵人就會麻痹,這正是我們出其不意地伏擊敵人的好地方。當然,打伏擊嘛,要是有隐蔽接敵的地形那是最好,雖然那兒沒有這些,但有國民黨軍隊給我們留下的破舊工事,近的離公路幾十米,最遠也不過100來米,鬼子對這些東西早已司空見慣了,如果我們把部隊提前隐蔽到工事裡,敵人有可能發現不了。山梁狹窄,不利于我軍展開,也不利于敵人展開。大家說說,在獨木橋上打架對誰更有利?”

陳赓句句在理的一席話,使大家心裡頓時敞亮了許多,會場上沸騰了起來。七七一團的團長徐深吉說:“這還用說,誰先下手誰占便宜呗。”補充團的團長韓東山接過話茬自信地笑言:“對呀,隻要我們猛地殺出來,一定能把鬼子殺得落花流水,屁滾尿流的!”陳赓聽後,轉身微笑着問七七二團的團長葉成煥:“倘若将你的二營放在申家山,戰鬥打響以後,40分鐘之内能不能沖到公路上來?”葉團長胸脯一拍,信心十足地大聲說:“沒問題!要不了40分鐘,半個鐘頭就夠了!”

聽到這裡,大家心裡都明白了陳赓的部署:利用破舊工事在公路一側設伏,戰鬥打響以後再讓二營快速運動,繞過大溝,從另一側攻擊敵人,形成兩面夾擊之勢,把鬼子堵在狹長的公路上,痛打猛揍。這時,細心的陳赓又想到另一個問題,潞城的日軍有3000多人,如果傾巢而出,我們“啃下來”的難度太大,說不定還會使自己陷入被動,便轉身對葉成煥說:“你馬上派一個連,繞到潞城去開展遊擊,以分散鬼子的兵力。”

傷亡1:6,一次殲滅戰為什麼被稱為“八路軍的典型遊擊戰術”?

3月16日淩晨,擔任“釣魚”任務的七六九團開始對黎城發起攻擊。同時,陳赓率領三八六旅主力進駐神頭嶺,埋伏在路邊的工事内。上午8時,1500多日軍到達了微子鎮,陳赓得知這一消息,知道那個遊擊連顯威風了,要不然,敵人不會隻來這麼多!8時半,日軍到了神頭村前,突然停了下來,派一支騎兵小分隊沿一條放羊小路向七七二團一營的預伏陣地走去。20米、15米、8米……情況十分危險。

所幸日軍馬蹄快踩到八路軍頭上時停了下來,潛伏的八路軍屏緊呼吸。然而,日軍目光一直停留在遠方的申家山,對腳下未看一眼,大搖大擺繼續前進。

9點30分,日軍全部進入八路軍的伏擊圈時,三八六旅的3個團從三面發起攻擊,手榴彈雨點般落在日軍隊伍裡,槍炮聲、爆炸聲響成一片;橫飛的彈片、閃閃的火光、彌漫的硝煙、滾滾的黃土一起齊彙成憤怒火龍,把日軍連同整條公路吞沒了。

打這樣的伏擊戰,數炮兵過瘾了。以前作戰炮兵都在步兵後用間瞄射擊,看不到炮彈炸敵的景象。這次炮兵跟步兵在一起,都在廢棄的工事裡,能直接看到敵人被炸死的慘狀,炮手們個個精神抖擻,鬥志昂揚,越發打得準、狠,簡直是炮不虛發。

傷亡1:6,一次殲滅戰為什麼被稱為“八路軍的典型遊擊戰術”?

當日軍傷亡過半時,三八六旅勇士們高呼着沖了上去,與日軍展開肉搏戰,日軍大部分成了刀下鬼。一小股日軍向西逃竄至神頭村後,利用民房和窯洞負隅頑抗,妄圖固守待援。陳赓察覺後,立即向緊靠村子的一個排發令:“立刻把村子奪回來!”

這個由蒲達義率領的排一向以勇猛善戰著稱,此次戰鬥中,他們同樣也未辜負陳赓的期望。他們用機槍火力作掩護,一個班從正面進攻,兩個班從側面攻擊,一個猛沖就連續攻占了兩幢民房,以傷亡5人的代價打死打傷十幾名日軍,硬是把日軍趕出村。散落在曠野的日軍吓得像驚弓之鳥四處狼狽逃竄。11點30分,除100多名日軍逃回潞城之外,八路軍殲滅日軍1400多名,俘虜日軍8人,繳獲長短槍550餘支,而一二九師傷亡240餘人。

神頭嶺伏擊戰是八路軍繼平型關、廣陽伏擊戰後進行的又一次較大規模的殲滅戰。日本随軍記者也不得不稱此戰是八路軍第一二九師的“典型遊擊戰術”。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