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曆史#抗戰時期,在昌邑北部有一個槍彈修造廠(又稱“昌北兵工廠”),在保衛膠東至渤海的紅色交通線---“渤海走廊”,有力

作者:吳學華看天下

#曆史#抗戰時期,在昌邑北部有一個槍彈修造廠(又稱“昌北兵工廠”),在保衛膠東至渤海的紅色交通線---“渤海走廊”,有力保障軍需彈藥供給,為奪取抗日戰争的偉大勝利,做出了重要貢獻。

#濰坊頭條#1943年,昌邑縣黨政軍民經過英勇的革命鬥争,度過了最艱難的時期,在國際、國内反侵略戰争取得節節勝利的形勢下,我昌北抗日局勢進入了嶄新階段。随着抗日武裝力量的不斷壯大,頻繁的戰鬥和擴編的隊伍,對彈藥消耗需要及時進行補充,僅僅依靠對敵繳獲和上級調撥已遠遠不能滿足實際需求。

據宮愚公回憶,當時昌邑縣獨立營武器裝備很差,尤其缺乏彈藥,每個戰士平均兩枚手榴彈,每支槍僅有15發子彈,其中半數是自造的(從濰縣買來廢電影片剪成末子做成火藥,裝進拾來的子彈殼,買來響磺做底炮發火,用銅錢鑄成彈頭),射程不足百米。全營上下僅有3挺輕機槍好用,每挺輕機槍約有子彈二三百發。

鑒于這種情況,昌邑縣委決定自力更生辦軍工廠,修理武器,制造彈藥。1943年6月,經清東軍區準許,決定在七區新宅子村(今柳疃鎮青鄉新興村)成立槍彈修造廠,歸屬縣武委會直接上司,由白塔村陳方長擔任廠長,聘請當地能工巧匠翟元華等指導實踐,從戰士中挑選了10餘名心靈手巧的同志參與其中。由于當時裝置簡陋,條件很差,依靠五人拉着大風箱化鐵來制造手榴彈。另外,還發動軍民收集廢彈殼、銅錢等作為制彈原材料。

随着依靠抗日戰場的不斷需要,由剛開始的10餘人發展到了70餘人,年過花甲的縣委書記何鳳池的母親,副營長羅平的父親也都參與其中,這讓廣大軍民感動不已,大家衆志成城,幹勁十足。此後,清東軍區調撥提供了一台化鐵爐和三套地雷、手榴彈模具及部分維修工具作為生産裝置。通過勞工們不斷鑽研,從開始隻能簡單修理槍支,到後來通過派人到上級軍工廠教育訓練和渤海軍分區派技師進行指導學習,不但強化了生産裝置,還提高了生産效率和能力,逐漸可以造手榴彈、造地雷,改制步槍子彈和“八五”炮彈。随着工廠規模的不斷擴大,由每天能造100枚左右提高到180餘枚,不僅滿足了縣獨立營、武工隊、各區中隊和基層民兵的武裝需求,而且還上交一部分給軍分區,有力支援了兄弟部隊。

當時還流傳着這樣一首歌謠:“一座兵工廠,建在濰河旁。陳舊煉鐵爐,超齡破鐵床。初建十餘人,應急忙開張。先造手榴彈,接着就修槍。土法上馬快,修械鑄彈忙。昌北根據地,有了小漢陽。有了小漢陽,部隊裝備強。戰士齊稱贊,敵僞心發慌。”

宮愚公——山東蓬萊人,學生時代就向往革命,1937年七七蘆溝橋事變後,參加抗日宣傳活動。1938年2月參加“山東人民抗日救國軍第三軍第三大隊”(後改為“山東人民抗日救國軍第三軍第二路軍”),同年9月任八路軍山東人民抗日遊擊隊第五支隊政治部組織科幹事,10月加入中國共産黨,12月在魯中軍政幹校學習。畢業後回膠東五支隊。1939年5月,任五支隊十五團連指導員,之後曆任營教導員、團副政委、代團長、團長、團政委、軍後勤部部長、師副政委、北京軍區空軍後勤部政委。1955年獲國家三級獨立自由勳章,二級解放勳章,授予上校軍銜。

#曆史#抗戰時期,在昌邑北部有一個槍彈修造廠(又稱“昌北兵工廠”),在保衛膠東至渤海的紅色交通線---“渤海走廊”,有力
#曆史#抗戰時期,在昌邑北部有一個槍彈修造廠(又稱“昌北兵工廠”),在保衛膠東至渤海的紅色交通線---“渤海走廊”,有力
#曆史#抗戰時期,在昌邑北部有一個槍彈修造廠(又稱“昌北兵工廠”),在保衛膠東至渤海的紅色交通線---“渤海走廊”,有力
#曆史#抗戰時期,在昌邑北部有一個槍彈修造廠(又稱“昌北兵工廠”),在保衛膠東至渤海的紅色交通線---“渤海走廊”,有力
#曆史#抗戰時期,在昌邑北部有一個槍彈修造廠(又稱“昌北兵工廠”),在保衛膠東至渤海的紅色交通線---“渤海走廊”,有力
#曆史#抗戰時期,在昌邑北部有一個槍彈修造廠(又稱“昌北兵工廠”),在保衛膠東至渤海的紅色交通線---“渤海走廊”,有力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