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古人所說的“八百裡加急”,到底有多快?說出來你可能不相信

曆史是說過和做過事情的記憶。——卡爾·貝克

與古代相比,現代的交通條件極為便利,近一點的可以坐汽車,稍微遠一些的有火車和高鐵,哪怕是幾千上萬公裡的國外,隻要坐幾個小時的飛機就能到達。若是古代人穿越到現代,肯定會覺得不可思議,怎麼會有如此快的速度,難道是傳說中的飛行神器嗎?搞不好還會懷疑自己在做夢。

古人所說的“八百裡加急”,到底有多快?說出來你可能不相信

在一些曆史劇當中,時常會聽到“八百裡加急”這五個字,許多人都不太清楚,究竟八百裡加急有多快呢?古人真的能做到嗎?衆所周知,古時候陸地上的交通工具,速度最快的就是馬,想要實作八百裡加急,隻能騎馬才能達到,步行肯定是不行的,這裡就要介紹一下馬奔跑時的速度。

通過查閱資料得知,馬跑起來時速約為20公裡,如果是優良的汗血寶馬,最快能達到50多公裡,但這也已經是極限了,再快的話幾乎不可能。馬和現在的汽車、火車不同,随着體力的下降,速度也會降低,一直跑會累吐血,甚至力竭而亡,必須要有休息的時間。但是,當遇到緊急重大的事情,必須以最快的速度把消息送達,進而就有了驿站。

古人所說的“八百裡加急”,到底有多快?說出來你可能不相信

早在三千多年前,就出現了驿站,裡面養了不少馬匹,專門負責傳遞官府的公文,出差的官員通常也會住在驿站。一般來說,每隔二十裡就會設定一個驿站,平時也沒有多少事情,一旦遇到戰事,驿卒就會忙的不可開交,随時準備接待和替換手持公文的士兵,與現在的接力賽差不多,分工比較明确。

每個朝代的度量機關并不完全相同,秦漢時期的一裡約為416米,隋唐大概是530米,明清的就更長一些,将近580米,為了友善分析,暫且認定一裡與現代一樣,為500米。之前說了馬的奔跑速度,考慮到體能的消耗,平均速度定位20公裡/小時,也就是40裡。

古人所說的“八百裡加急”,到底有多快?說出來你可能不相信

當邊關有緊急情報需要傳送到皇帝手中時,肯定不會每個驿站都停下來,就需要一路狂奔,馬累死的情況時有發生。要想實作日行八百裡的話,晚上都不能停下來,即使把全程把速度都提到60裡,也要跑十幾個小時,如果碰到陰天大雨的話,速度會降低不少。唐代邊塞詩人岑參曾寫道:“一驿過一驿,驿騎如星流;平明發鹹陽,幕及隴山頭。”

唐朝最鼎盛的時候,各地共設定了1600多個驿站,為驿站服務的驿卒超過兩萬人,不管遇到多麼惡劣的天氣,一旦有情報需要傳遞,驿卒都必須上馬就走。假如是把公文弄丢或者沒有按時送到,視其重要性做出懲罰,輕則打一百大闆,重則會人頭落地,這并不是開玩笑,曆朝曆代都有明确的規定。

古人所說的“八百裡加急”,到底有多快?說出來你可能不相信

可以想象,當時的驿卒的工作不僅艱辛,還有很大的危險性,但俸祿并不是太高。對于普通的公文來說,并不會太趕時間,一天跑200裡左右就行了,還是能夠輕松完成的,假如遇到“八百裡加急”的情況,那就得玩命飛奔,不僅要考驗馬的體力,對于騎馬的士兵來說,也是相當的不容易,但基本還是會按時把公文送到,得知真相的我眼淚流下來,不得不佩服古人的毅力。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