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東野4縱遭重創,司令和代司令離開養病,他讓部隊戰鬥力由弱變強

東北野戰軍4縱曾在塔山阻擊戰一戰成名,讓吳克華、胡奇才等縱隊将領被更多人記住!

4縱之是以這麼能打,與另一位将領是密不可分的,他就是韓先楚。

東野4縱遭重創,司令和代司令離開養病,他讓部隊戰鬥力由弱變強

了解東野曆史的人應該都知道,韓先楚在擔任3縱司令員之前,在4縱擔任副司令員長達二十多個月。

為何說四縱的強大與韓先楚密不可分呢?

1946年2月,杜聿明兵三路進攻東北民主聯軍,其中号稱國民黨軍五大王牌的新6軍一個團,搶占沙嶺地區。遼東軍區決定集中優勢兵力,殲滅沙嶺之敵。

因3縱率部策應北滿部隊,4縱6個縱隊在吳克華的率領下,直指沙嶺。

東野4縱遭重創,司令和代司令離開養病,他讓部隊戰鬥力由弱變強

按照兵力對比,東北民主聯軍是敵軍的六倍,兵力絕對優勢。可是在進攻作戰時,單兵作戰能力差,吃大虧。炮兵打不準,甚至打到自己陣地上,步兵消耗32萬發子彈擊斃六百人敵軍,平均500發子彈擊斃一個敵軍,射擊技術太差。

相比之下,新六軍曾經參加過遠征軍,在印緬作戰,作戰能力強,武器裝備精良,部隊很多戰鬥經驗豐富的老兵。

一戰下來,6個團不但沒有殲滅1個團,還造成自身兩千多人的傷亡。敵軍兩個營過來增援,還以為是兩個團,趕緊撤出戰鬥。

戰鬥結束後,4縱的士氣到底有多低落,在影視劇中你很難看到,不少戰士開小差,大家看不到希望。部隊沒有群衆基礎,在天寒地凍下,又打敗仗,士氣與天氣一樣跌掉冰點。

東野4縱遭重創,司令和代司令離開養病,他讓部隊戰鬥力由弱變強

也就是在沙嶺戰鬥結束後,韓先楚被調任到4縱擔任副司令員。司令員吳克華因病休養,後調遼東軍區任副司令員,原副司令員胡奇才擔任代理司令員。

盡管胡奇才是代司令員,他也經常因病休養,部隊的作戰基本上都交給韓先楚來指揮。

為提升縱隊士氣,必須打一仗

為提升4縱士氣,也為減輕北滿部隊的壓力,必須再打一仗。至于打誰,他把目光鎖定在國軍184師駐守的鞍山和海城這兩個地方。

東野4縱遭重創,司令和代司令離開養病,他讓部隊戰鬥力由弱變強

184師是滇軍,戰鬥力不強,加上與中央軍存在嫌隙,打起來比較容易。

遼東軍區司令員肖華給韓先楚兩個師加一個炮兵團,以及地方兩個獨立團給他指揮。

鞍山成為韓先楚首要殲敵目标,把鞍山之敵打下後,他在圍攻海城184師時,采取政治攻勢,最終讓師長潘朔端率領2700人起義。

這場戰鬥盡管規模不大,沒有給全局帶來多少改變,可對4縱的士氣提升不小。鞍海戰鬥也是國民黨在東北第一次率部起義,具有很大政治意義。

東野4縱遭重創,司令和代司令離開養病,他讓部隊戰鬥力由弱變強

幾個月後,杜聿明采取先南後北的戰略,調集10萬人進攻南滿。國民黨軍52軍25師和2師直逼遼東軍區上司機關。養病回來的胡奇才決定将25師引誘到新開嶺的狹長山谷裡,将其殲滅。

當時胡奇才隻率領2個師,另一個師在韓先楚的率領下執行其他任務,得知要在新開嶺殲敵25師,他率部日夜兼程。

東野4縱遭重創,司令和代司令離開養病,他讓部隊戰鬥力由弱變強

胡奇才把25師八千多人包圍在新開嶺一帶,能不能吃掉它還是未知數,2個師隻有1.6人,兵力雖然有點優勢,但不是優勢兵力。25師号稱“千裡駒師”武器裝備精良,單兵素質過硬,打起來未必吃虧。

4縱包圍25師久攻不下,人家固守待援。這時敵軍援軍正向他們這邊趕來,如果不消滅他們,縱隊就陷入反包圍中。此時,還有一種聲音,趁敵軍大部還沒來,趕緊撤,保持實力再說。

韓先楚是第一個站出來不同意的,包圍之中的敵軍實力尚存,部隊一旦撤離,他們會追着打,到時候部隊傷亡會更大。隻有在援軍未到之前,将其殲滅才行。

我們困難,敵軍也不輕松。他建議成立前線指揮所,讓胡奇才和政委留在基本指揮所,自己到前面指揮作戰。這給胡奇才很大信心,堅持打下去。

在前線作戰時,不斷作出調整,利用夜間以及炮火優勢,最終把25師打趴下,讓4縱一戰成名。這次戰鬥創造殲敵一個師的紀錄。

四保臨江戰鬥,他率4縱一部與3縱合作,再次創造殲敵紀錄。

4縱在韓先楚的帶領下,越打越順手,越打戰鬥越大。直到1947年秋季,他離開4縱到3縱擔任司令員。

韓先楚離開後,吳克華從遼東軍區再次回到四縱擔任司令員,而原司令員胡奇才降為副職,他當時還有有些不開心。

東野4縱遭重創,司令和代司令離開養病,他讓部隊戰鬥力由弱變強

胡奇才之是以被降級,主要因為身體不好,長期養病,部隊打仗不能缺指揮員,4縱已經是一支奇兵。

1948年遼沈戰役時,胡奇才坐鎮塔山前線指揮所,與陣地共存亡。這場仗是胡奇才打得最自豪的一次,畢竟這是他親自坐鎮指揮的戰鬥,殘酷性比新開嶺戰鬥高太多了。

東野4縱遭重創,司令和代司令離開養病,他讓部隊戰鬥力由弱變強

4縱能取得隻有當戰績,除吳克華和胡奇才的戰鬥決心外,這支部隊早已經被韓先楚訓練成一支能攻善守的奇兵。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