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东野4纵遭重创,司令和代司令离开养病,他让部队战斗力由弱变强

东北野战军4纵曾在塔山阻击战一战成名,让吴克华、胡奇才等纵队将领被更多人记住!

4纵之所以这么能打,与另一位将领是密不可分的,他就是韩先楚。

东野4纵遭重创,司令和代司令离开养病,他让部队战斗力由弱变强

了解东野历史的人应该都知道,韩先楚在担任3纵司令员之前,在4纵担任副司令员长达二十多个月。

为何说四纵的强大与韩先楚密不可分呢?

1946年2月,杜聿明兵三路进攻东北民主联军,其中号称国民党军五大王牌的新6军一个团,抢占沙岭地区。辽东军区决定集中优势兵力,歼灭沙岭之敌。

因3纵率部策应北满部队,4纵6个纵队在吴克华的率领下,直指沙岭。

东野4纵遭重创,司令和代司令离开养病,他让部队战斗力由弱变强

按照兵力对比,东北民主联军是敌军的六倍,兵力绝对优势。可是在进攻作战时,单兵作战能力差,吃大亏。炮兵打不准,甚至打到自己阵地上,步兵消耗32万发子弹击毙六百人敌军,平均500发子弹击毙一个敌军,射击技术太差。

相比之下,新六军曾经参加过远征军,在印缅作战,作战能力强,武器装备精良,部队很多战斗经验丰富的老兵。

一战下来,6个团不但没有歼灭1个团,还造成自身两千多人的伤亡。敌军两个营过来增援,还以为是两个团,赶紧撤出战斗。

战斗结束后,4纵的士气到底有多低落,在影视剧中你很难看到,不少战士开小差,大家看不到希望。部队没有群众基础,在天寒地冻下,又打败仗,士气与天气一样跌掉冰点。

东野4纵遭重创,司令和代司令离开养病,他让部队战斗力由弱变强

也就是在沙岭战斗结束后,韩先楚被调任到4纵担任副司令员。司令员吴克华因病休养,后调辽东军区任副司令员,原副司令员胡奇才担任代理司令员。

尽管胡奇才是代司令员,他也经常因病休养,部队的作战基本上都交给韩先楚来指挥。

为提升纵队士气,必须打一仗

为提升4纵士气,也为减轻北满部队的压力,必须再打一仗。至于打谁,他把目光锁定在国军184师驻守的鞍山和海城这两个地方。

东野4纵遭重创,司令和代司令离开养病,他让部队战斗力由弱变强

184师是滇军,战斗力不强,加上与中央军存在嫌隙,打起来比较容易。

辽东军区司令员肖华给韩先楚两个师加一个炮兵团,以及地方两个独立团给他指挥。

鞍山成为韩先楚首要歼敌目标,把鞍山之敌打下后,他在围攻海城184师时,采取政治攻势,最终让师长潘朔端率领2700人起义。

这场战斗尽管规模不大,没有给全局带来多少改变,可对4纵的士气提升不小。鞍海战斗也是国民党在东北第一次率部起义,具有很大政治意义。

东野4纵遭重创,司令和代司令离开养病,他让部队战斗力由弱变强

几个月后,杜聿明采取先南后北的战略,调集10万人进攻南满。国民党军52军25师和2师直逼辽东军区领导机关。养病回来的胡奇才决定将25师引诱到新开岭的狭长山谷里,将其歼灭。

当时胡奇才只率领2个师,另一个师在韩先楚的率领下执行其他任务,得知要在新开岭歼敌25师,他率部日夜兼程。

东野4纵遭重创,司令和代司令离开养病,他让部队战斗力由弱变强

胡奇才把25师八千多人包围在新开岭一带,能不能吃掉它还是未知数,2个师只有1.6人,兵力虽然有点优势,但不是优势兵力。25师号称“千里驹师”武器装备精良,单兵素质过硬,打起来未必吃亏。

4纵包围25师久攻不下,人家固守待援。这时敌军援军正向他们这边赶来,如果不消灭他们,纵队就陷入反包围中。此时,还有一种声音,趁敌军大部还没来,赶紧撤,保持实力再说。

韩先楚是第一个站出来不同意的,包围之中的敌军实力尚存,部队一旦撤离,他们会追着打,到时候部队伤亡会更大。只有在援军未到之前,将其歼灭才行。

我们困难,敌军也不轻松。他建议成立前线指挥所,让胡奇才和政委留在基本指挥所,自己到前面指挥作战。这给胡奇才很大信心,坚持打下去。

在前线作战时,不断作出调整,利用夜间以及炮火优势,最终把25师打趴下,让4纵一战成名。这次战斗创造歼敌一个师的纪录。

四保临江战斗,他率4纵一部与3纵合作,再次创造歼敌纪录。

4纵在韩先楚的带领下,越打越顺手,越打战斗越大。直到1947年秋季,他离开4纵到3纵担任司令员。

韩先楚离开后,吴克华从辽东军区再次回到四纵担任司令员,而原司令员胡奇才降为副职,他当时还有有些不开心。

东野4纵遭重创,司令和代司令离开养病,他让部队战斗力由弱变强

胡奇才之所以被降级,主要因为身体不好,长期养病,部队打仗不能缺指挥员,4纵已经是一支奇兵。

1948年辽沈战役时,胡奇才坐镇塔山前线指挥所,与阵地共存亡。这场仗是胡奇才打得最自豪的一次,毕竟这是他亲自坐镇指挥的战斗,残酷性比新开岭战斗高太多了。

东野4纵遭重创,司令和代司令离开养病,他让部队战斗力由弱变强

4纵能取得只有当战绩,除吴克华和胡奇才的战斗决心外,这支部队早已经被韩先楚训练成一支能攻善守的奇兵。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