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哥是旅長弟是團長戰場兵戎相見,母親聞訊說三個字,結局令人噓唏

有句俗話說,“親兄弟,明算賬”,在以前的時候,農村家庭子女多,為了使親兄弟能患難與共,有福同享有難同當,對他們的一種限制。但在革命戰争年代,有的親兄弟因為理想和信念不同,彼此之間分道揚镳,甚至于成為敵人,兵戎相見,那麼,作為生養他們的父母會是如何的反應呢?下面,我們講一則劉鎮湘、劉鎮夏這對親兄弟的故事。

哥是旅長弟是團長戰場兵戎相見,母親聞訊說三個字,結局令人噓唏

劉鎮湘,又名濃奮,字涵偉,廣東防城光坡鎮(今廣西防城港市港口區光坡鎮)人,他18歲就考上黃埔軍校第五期,從此走出老家那邊陲小鎮,從黃埔畢業後,他配置設定到國民革命軍第四軍獨立團(即葉挺獨立團),随部參加北伐,在作戰中劉鎮湘因機智勇敢立下戰功,被提拔為特務連連長。

哥是旅長弟是團長戰場兵戎相見,母親聞訊說三個字,結局令人噓唏

後來蔣介石發動反革命政變時,劉鎮湘也是被迫害的對象之一。為了活命,劉鎮湘跟着葉挺參加了南昌起義,結起義失敗劉鎮湘負傷,他就逃到了西川一戶農民的家中,才躲過了國民黨的搜查。

哥是旅長弟是團長戰場兵戎相見,母親聞訊說三個字,結局令人噓唏

不過劉鎮湘傷好之後并未尋找紅軍,而是回到了廣東老家,正好粵系軍閥陳濟棠招兵買馬,他就轉投到粵軍帳下,因為之前就有豐富的戰鬥經驗,是以劉鎮湘很快就脫穎而出,一路高升到團長、成為少将旅長的位置。

哥是旅長弟是團長戰場兵戎相見,母親聞訊說三個字,結局令人噓唏

劉鎮夏,劉鎮湘的胞弟,抗日戰争期間,在防城中學讀書,受地下黨的教育,思想日益進步,積極參加抗日救亡活動,後組織抗日革命武裝,活動于沿海地區,積極為黨工作,後來打入敵人内部,及時傳送情報,對粉碎敵“圍剿”起了重大作用。後來,上司三光企起義,任起義組建的農民翻身獨立大隊大隊長,以後任人民解放軍粵桂邊縱隊第三支隊第二十團副團長、獨七團團長,轉戰十萬大山南北,戰功卓著。

哥是旅長弟是團長戰場兵戎相見,母親聞訊說三個字,結局令人噓唏

當年,廣東南路人民解放軍奉命轉移到防城一參加開拓十萬大山遊擊根據地,敵人派遣整編第156旅圍剿這支隊伍,負責圍剿的總指揮,正是劉鎮夏的哥哥劉鎮湘。劉鎮夏奉命秘密打入哥哥的隊伍裡,要擷取情報,兄弟倆八年來第一次相見,哥哥的任務是消滅弟弟所在的隊伍,弟弟的任務是瓦解哥哥的進攻,一場地下情報戰,即将在兄弟之間上演。

哥是旅長弟是團長戰場兵戎相見,母親聞訊說三個字,結局令人噓唏

劉鎮夏利用特殊身份關系做掩護,擷取了許多重要情報,使其三哥的軍事行動屢屢受挫。劉鎮湘在光坡家中藏匿有4挺機槍及子彈、手榴彈一批,劉鎮夏發現後,便用計将這些東西取出,然後交給我方部隊。

哥是旅長弟是團長戰場兵戎相見,母親聞訊說三個字,結局令人噓唏

此時兩軍在戰場上打得熱火朝天,劉鎮湘、劉鎮夏這對親兄弟的母親做生日,就在人們紛紛向劉老太太道賀之際,有人問:如今戰場上開戰了,您是希望老三劉鎮湘旅長所在的勝,還是老六所在的隊伍勝?劉老太太沉默許久,作為一個母親,這個問題應該無解,如果非要回答,定會讓她很糾結。可老太太的回答語驚四座:兩頭勝。

哥是旅長弟是團長戰場兵戎相見,母親聞訊說三個字,結局令人噓唏

從母親的回答中,我們可以看出,她自然是希望兩個兒子都平安無事,和睦相處,這對于家庭來說是皆大歡喜的事情,然而,随後的發展結局卻是令人噓唏。

哥是旅長弟是團長戰場兵戎相見,母親聞訊說三個字,結局令人噓唏

老太太的三兒子劉鎮湘随後北調打内戰,繼而升任第64軍軍長,在淮海戰役第一階段,也就是打黃百韬兵團的時候,劉鎮湘一度非常嚣張,其他幾個軍軍長商量說要不要突圍的時候,劉鎮湘堅決反對。他認為要打就打,就在碾莊和解放軍決戰就行,何必走來走去,并且拿出自己的中将大禮服穿上,表示準備在這裡戰死。

哥是旅長弟是團長戰場兵戎相見,母親聞訊說三個字,結局令人噓唏

此時,劉鎮湘是全兵團的前衛,最先渡河搶占陣地,對其進行構築,并堅決主張就地抵抗,堅守待援,結果在碾莊展開了一場惡鬥,自己要沖出指揮所決一死戰,但沒多久就被我軍活捉,被俘虜之後送進了北京功德林。随後在長期的關押當中,劉鎮湘表現出倔強的性格,拒絕接受改造,還時不時的和别人發生沖突,也曾經暴打了幾名日本戰犯,後來獲特赦,任廣西自治區政協秘書處專員。

哥是旅長弟是團長戰場兵戎相見,母親聞訊說三個字,結局令人噓唏

老太太的六兒子劉鎮夏任命為獨七團團長後,在反“圍剿”的殘酷鬥争中,總是一馬當先,既是指揮員,又是戰鬥員,在槍林彈雨中舍生忘死、英勇善戰、功勞卓着。由于他聰明過人,作戰英勇,指揮鎮定自若,戰術靈活機動,戰鬥中所向披靡,使敵人聞風喪膽,軍中傳為佳話。

哥是旅長弟是團長戰場兵戎相見,母親聞訊說三個字,結局令人噓唏

随着革命形勢的發展,十萬大山革命根據地不斷壯大,武裝鬥争捷報頻傳。國民黨兩廣當局驚恐萬狀,為了做最後的掙紮,糾集了粵桂兩省的三個保安團及欽州、防城、邕甯、上思四個縣的地方反動武裝近3000人的兵力,逼進十萬大山,妄圖撲滅人民革命烈火。

哥是旅長弟是團長戰場兵戎相見,母親聞訊說三個字,結局令人噓唏

劉鎮夏烈士墓

劉鎮夏率部英勇戰鬥,一次又一次沉重打擊敵人,在緊急關頭,劉鎮夏親自端起機槍狙擊來犯之敵,并嚴詞警告:"劉鎮夏在此,不要命的過來。"敵人頓時亂作一團不敢向前。劉團長的英勇行為使戰士們大受鼓舞,紛紛向敵人進行猛烈的還擊,敵人丢下武器怆惶逃竄。繳獲了大批武器彈藥和錢物,劉鎮夏作為戰鬥指揮者,表現非常出色。

哥是旅長弟是團長戰場兵戎相見,母親聞訊說三個字,結局令人噓唏

這場戰鬥充分展現了劉鎮夏不僅有過人的膽識,而且有很高的指揮才能,當時,防城敵警察大隊班長見反動派大勢已去,便主動表示願意率領手下攜槍投奔遊擊隊。劉鎮夏認為這是一次策反、和平解放防城的好機會,便先教育他們認清形勢,棄暗投明。為了進一步具體落實攻打防城時裡應外合的作戰部署,他親臨虎穴。不幸的是1949年5月上旬,在江山鄉與一股敵人偶遇,與敵人展開激戰,壯烈犧牲,年僅28歲。戰功赫赫的劉鎮夏團長帶着未酬的壯志,把自己的熱血灑在防城這片他深愛的土地上。

哥是旅長弟是團長戰場兵戎相見,母親聞訊說三個字,結局令人噓唏

劉鎮夏烈士

劉鎮夏犧牲後,當地遊擊隊和革命群衆懷着沉痛的心情,将他的遺體掩埋。解放後,防城縣人民政府将劉鎮夏的遺骨重新安葬于防城鎮北面一個幽靜的土崗上,取名“鎮夏嶺”。并在此建了一座莊嚴的烈士陵園,劉鎮夏的高大雕像昂立園内。每年清明節,人們絡繹不絕地來到烈士陵園,獻上花圈、詩文等,以寄托對英烈的懷念。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