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國産三代“格列衛”:已破耐藥題,何時入醫保

國産三代“格列衛”:已破耐藥題,何時入醫保

電影《我不是藥神》中,慢性粒細胞白血病患者的用藥困境一直牽動人心,尤其耐藥是時刻懸在患者頭上的命運巨石,誰也不知道何時、何故就會落下。(視覺中國/圖)

電影《我不是藥神》上映三年半後,影片中慢性粒細胞白血病(下稱慢粒白血病)患者的用藥困境,仍時時牽動人心。

患上一種惡性血液惡性良性腫瘤十分不幸,但慢粒白血病患者仍屬悲劇中的幸運兒。2001年靶向藥物“格列衛”的出現,讓不治之症變成了“慢性病”——國際臨床研究資料顯示,如采用靶向藥物治療,約80%慢粒白血病患者可以存活10年以上,甚至享有跟健康人群一樣的壽命與生活品質。

但耐藥是時刻懸在患者頭上的命運巨石,誰也不知道何時、何故就會落下,一旦患者在經過一代、二代“格列衛”藥物治療均宣告失敗,或是檢出T315I基因突變時,往往會陷入無藥可醫的境地,如不進行骨髓移植,很快就會進入疾病的加速期、急變期,甚至有生命危險。

“破局”的創新藥來自中國。2021年3月,由江蘇亞盛醫藥開發有限公司(下稱亞盛醫藥)自主研發的三代“格列衛”,被國家藥品監督管理局藥審中心(下稱CDE)納入突破性治療品種,于11月25日正式獲批上市,用于治療酪氨酸激酶抑制劑(TKI)耐藥并伴有T315I突變的慢粒白血病患者。

2021年12月下旬,在中國醫藥創新促進會主辦的國家“重大新藥創制”專項成果釋出暨奧雷巴替尼(商品名:耐立克)全球首發上市會上,北京大學血液病研究所所長、北京大學人民醫院血液科主任黃曉軍指出,耐立克成功上市“意味着中國慢粒白血病治療原有的耐藥困境被打破,迎來了全新的裡程碑藥物,對臨床醫生和患者的意義巨大”。

改變“無藥可醫”

“命運這趟車,我還不想下車。”在帶病生存18年後,參與“耐立克”臨床試驗的慢粒白血病患者木頭說,他感到自己非常幸運,不僅押對了一個好的主治大夫,還押對了一種藥。“我吃藥這麼長時間一直很好,甚至想有個家了,我希望自己也會有那麼一天,有春暖花開。”

早在1985年,海外科學家即在一系列突破性的基礎研究中發現,費城染色體易位生成的高活性酪氨酸激酶(BCR-ABL)蛋白,是引起慢粒白血病的機制。2001年,靶向BCR-ABL的酪氨酸激酶抑制劑(TKI)正式上市,慢粒白血病的治療方式迎來革新,患者生存率獲得極大提升。

在電影《我不是藥神》中,與木頭一樣的慢粒白血病患者,從印度艱難求購的“救命藥”就是“格列衛”的仿制藥。“格列衛”又稱甲磺酸伊馬替尼片,是瑞士諾華公司研制的第一代TKI,作為全球第一個用于抗癌的分子靶向藥,被譽為人類抗癌史上的一大突破。

大部分慢粒白血病患者都可以從“格列衛”中獲益,但患者必須長期用藥,獲得性耐藥一直是慢粒白血病治療的主要挑戰——有部分患者因耐藥導緻疾病進展甚至死亡。

“在服用伊馬替尼的過程中,約20%-30%的病人出現治療失敗。不到10%的病人出現進展,生存期很有限。”北京大學人民醫院血液科副主任江倩說。其中,BCR-ABL激酶區突變是TKI治療後耐藥的重要機制之一。而T315I突變是最常見的耐藥突變類型,在耐藥慢粒白血病患者中的發生率可達25%左右。

據南方周末記者了解,此次“耐立克”獲批主要基于兩項關鍵性注冊II期臨床研究資料,分别為HQP1351CC201研究、HQP1351CC202研究。江倩介紹,在39個月的中位跟蹤中,入組的101例患者中,有77例患者仍在服藥,療效穩定的患者比例很高。尤其在攜帶T315I突變的CML患者中,有80%病人獲得染色體轉陰,這意味着患者的病情得到了持續、穩定的控制。

而在安全性方面,藥物副作用也較為可控。約有一半患者出現3或4級血小闆減少的不良反應,且随着時間延長,副作用越來越輕。“比如血小闆減少、貧血、白細胞和粒細胞減少等,都是血液惡性良性腫瘤治療過程中常見的、可接受的副作用。另有患者可能出現皮膚色素沉着(皮膚暗沉或出現色斑)、高血脂征等其他的不良反應,但對生活品質影響不大,不會導緻患者停藥。”江倩說。

目前,作為國内“重大新藥創制”專項支援品種,“耐立克”在國内正式獲批上市,标志着全球第二個三代“格列衛”由中國藥企研發成功,解決了國内耐藥患者無藥可醫的困局。

國産新藥“從有到優”

“在前幾天的美國血液學年會(ASH年會)上,當我們公布奧雷巴替尼Ⅰ期研究資料的更新結果時,掌聲熱烈且持久。歐美專家紛紛來郵件詢問,期待很高。這一藥物走向世界是非常有希望的。”江倩說。

如何研發出更安全有效的藥物,解決慢粒白血病耐藥患者臨床急需的用藥難題,是血液惡性良性腫瘤學界最受矚目的議題之一。過去,全球僅有一個三代“格列衛”——普納替尼(Ponatinib)在美國上市,因存在“危及生命的血栓和血管重度狹窄”風險,曾收到美國FDA的黑框警告,也未進入國内。

此前,基于“耐立克”的臨床有效性及安全性證據,該藥先後在美國、歐盟獲得了孤兒藥資格認定,成為一種同類最佳“Best-in-class”的藥物。

中國醫藥創新促進會執行會長宋瑞霖表示,從“十一五”到“十三五”,上市的新藥已經達到了八十多個1類新藥。“而我認為‘耐立克’值得關注,是因為它在是填補臨床空白,展現臨床價值方面,确實有獨到之處。”宋瑞霖說。

宋瑞霖同時指出,國内湧現的衆多“Me too”“Me better”類仿制藥,導緻賽道過于擁堵,競争激烈,創新性和創新價值無法彰顯。“從過去沒有創新藥,到現在有了創新藥,下一步如何實作‘從有到優’的轉型,做更高端的、真正填補臨床空白的創新藥,是擺在中國醫藥創新界面前一道必須回答的問題。”宋瑞霖說。

推動參與醫保談判,提升藥物可及性

自2003年一代“格列衛”在中國上市開始,慢粒白血病患者的年治療費用一度高達30萬。近年來,随着藥品專利到期,仿制藥出現以及國家醫保談判等一系列變革,目前患者一年隻需支付約1500元費用即可。

國産三代“格列衛”:已破耐藥題,何時入醫保

用于治療慢性粒細胞白血病的抗癌藥物“格列衛”(甲磺酸伊馬替尼片)是一種非常好的靶向藥,對慢性粒細胞白血病患者而言是“救命藥”,藥價昂貴。(視覺中國/圖)

而在患者出現耐藥、治療失敗後,換藥服用二線藥物達沙替尼和尼洛替尼等,則需要支付更高的費用,根據各地不同的醫保報帳政策、選擇國産或進口藥的價格不同,患者自費金額在2萬-10萬元不等。

“病人在治療過程中會出現不同的突變,這也是出現耐藥的原因,其中最不好的突變就是T315I突變,國内目前隻有耐立克這一種藥顯示有效。”黃曉軍在采訪中談到。

過去,攜帶T315I突變的慢粒白血病耐藥患者,隻能從海外購買未在國内上市的普納替尼,因其價格高昂,不少患者隻能購買由孟加拉珠峰制藥廠生産的較便宜的仿制藥,存在違規購藥風險和用藥安全隐患。

根據drugs.com網站顯示的藥品價格,普納替尼(30片,每片10mg)單盒售價為18711美元,約合人民币12萬元。“奧雷巴替尼的零售價約為普納替尼的1/3至1/4。”亞盛醫藥首席商務營運官祝剛介紹。也就是說,單盒零售價格約為3萬多元。

但即便如此,如果要患者完全自費支付藥費,可能仍有不少家庭承擔不起。有患者告訴南方周末記者,“耐立克”在病友群裡的關注與讨論度很高,他已經吃了兩天的藥,每個月需吃一盒,非常盼望這款藥物能夠盡快進入醫保目錄,惠及更多患者。

目前,一個新藥如果進不了醫保目錄就很難進醫院。“而如果新研發上市的創新藥确實是解決臨床急需和救命的,我們還是應該盡可能先實作這些藥的可及和可支付性。”亞盛醫藥董事長、首席執行官楊大俊告訴南方周末記者,這是整個社會層面的問題,而不僅僅涉及某一個部門。

中國科學院院士、國家重大科技專項“重大新藥創制”技術副總師陳凱先在接受南方周末記者專訪時談到,醫藥研發是典型的高投入、高風險型的産業。企業可能需要投入幾十個億,耗費十年甚至更長時間才能研發成功一個藥品,如果上市以後不能得到合理回報,對企業未來的生存與長遠發展非常不利。

“衆多國内企業将市場瞄向海外,但如果産品在國内市場的定價偏低,也會給企業的全球市場定價造成影響,希望國内有關部門能注意到這些問題,推進相關政策不斷完善與發展。”陳凱先告訴南方周末記者。

楊大俊透露,将在2022年下半年,積極推動“耐立克”參與國家醫保談判,目前也在探索創新支付路徑,包括與商業醫保、城市惠民保險合作等,同時已将該藥物投入全國各地的專業藥房,友善患者盡快買到。

南方周末記者崔慧瑩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