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白話儒家簡史(四):禮崩樂壞,此消彼長

白話儒家簡史(四):禮崩樂壞,此消彼長

王莽挂了,劉秀出來了。

這個劉秀,運氣是好到爆。在昆陽之戰中以一萬七的兵力消滅了王莽的四十二萬主力。大家想想這是什麼概念?但是這個人,不光是運氣好,還非常了不得。他年輕的時候入過太學,早期為人極其低調,隻在家專心務農,不像他哥哥劉演好俠義,交豪強。咱們和王莽比較下,這不是一樣嘛。後期他都把自己塑造成精神領袖,儒家的政教合一就從他這裡開始。當然從儒學角度上來說未必稱得上大儒。但是在解決士大夫和皇權的從屬關系上,他幹得那就是一個字,漂亮。

西漢既無外敵,又沒有農民起義,國家強大,怎麼忽然就滅亡了呢?士大夫階層得不到尊重,需要政改。這一點,更始帝沒看到,赤眉軍沒看到,但是劉秀看到了。是以他在稱帝後,雖然還在不斷平定天下,卻非常急切的重建太學,把那些避戰山林的大儒都找了回來。有朋友說:“人心思漢”。但是人心并不向着劉秀,而是綠林軍擁立的更始帝。但是更始帝殺了他哥,他裝作沒事人,照舊回去老老實實上班,交了兵權,隻字不提昆陽大捷,還借機會娶了陰麗華。這麼能忍,像不像王莽奏君殺子?

他發現了西漢滅亡的問題,漢武帝以後的西漢皇帝對儒家純粹就是一個“用”字。皇權與士大夫階層之間的聯系不過是功名利祿罷了。劉秀不一樣,他自己入過太學,當了皇帝後,重建太學,設立費氏易與左氏春秋博士的時候,自己全程參與經學研究。注意,這個時候已經不是董仲舒的公羊春秋了。而且他把這個方法傳了下去,後來的東漢諸帝都是以極大地熱情參與儒家經學研讨。他們都把自己塑造成一個經生,一個士大夫領袖的形象。你士大夫階層總不能反對自己的領袖吧?

白話儒家簡史(四):禮崩樂壞,此消彼長

這是一個方面。我們現在是上帝視角,是以看得比較清楚。當全國統一了,各個地方都安定了,朝政也安穩了,皇帝就連太學都不去了。而漢明帝甚至有廢掉太學的打算,因為劉秀死前修好了靈台,辟雍(教貴族少年學問的地方),直接就取代了太學的功用。後來被勸谏了沒廢,但是皇權對儒學的态度是發生了變化的。

劉秀在死之前還做了件事,宣圖谶于天下,使谶緯學達到頂峰。谶緯學當時稱為内學,差別于經學。通過谶緯的神示,加上自身的權勢,以及作為經學導師的身份,确定了自己是士大夫階層的絕對權威,天下的絕對領袖。劉秀通過這種方式實作了政教合一,士大夫階層無法反對自己階層領袖的皇權。

另一方面,劉秀也很厲害。他發現自秦商鞅後,都是軍功論天下,是以朝堂之上,總歸是一股霸氣,而儒生相對柔弱。但是那些有軍功的人治國不行,是以平定全國之後,東漢政權開始全面的退功臣。得,給你功名利祿,你回家玩兒去吧。但是打下來那麼多地方,又絕對不能走原來的老路封王。封王削藩是皇帝最頭疼的事情。那就輪到第二手了---進文吏。

文吏從哪兒來?儒生,士大夫階層。通過把士大夫階層的儒生派往全國各個崗位,然後讓他們加班加班再加班,不斷進行考核,誰還有心思高談闊論,聊皇權禅讓?是以東漢也是酷吏制度,刻薄的主要是自己和當官的儒生。劉秀對自己要求非常高,跟焦裕祿差不多。下面做官的管得也非常嚴,進行細分考核。終東漢一朝,儒生們大多隻能說是文官,并不像西漢時期,漢武帝雖然不鳥你,但是可以和你坐而論道,需要你的時候你可以參加國家大事決策。東漢的儒生,做好手上的事情就不容易了,士大夫階層已經基本上喪失了國家大事決策的參與權力,執行就好。

東漢就靠這兩手維持了将近200年。

白話儒家簡史(四):禮崩樂壞,此消彼長

然後曹丕篡漢,司馬炎篡魏,還是士大夫階層覺醒了。

從儒學儒家角度來說,東漢除了完結了今古文之争,是沒有什麼長進的。但是儒教一統天下,進入颠峰。

接着就進入魏晉南北朝。

俗話說,物極必反。儒教鼎盛,接下來就是谶緯學被禁;儒學大昌,接下來就是經學敗落。

東漢末年魏晉南北朝,有誰知道發生了多少次禅讓?漢禅魏魏禅晉晉禅宋宋禅齊齊禅梁梁禅陳周禅隋,這和君權神授和君為臣綱早已經南轅北轍。大家可以了解為什麼說經學敗落了嗎?已經沒人信了!其實這個态勢在東漢末年已經開始形成,陳玄,這個一統經學古今文之争的大儒,在談到這種現象的時候這麼說的:“夫禮者忠信之薄而亂之首……”注意這句話,是出自《道德經》!連陳玄都開始用老子的話來懷疑批判儒教的禮治,就不要說下面這些把儒學純粹作為官學來求出仕的年輕人了。

另外一點,太學荒廢了。原來到處還有講學的地方,現在大家都抄起家夥出去造反,誰還聽你講仁義道德?太學荒廢不但是現象,也是原因。這是一個惡性循環。

這是儒學本身的兩點原因。第三個問題就更嚴重了,源于漢明帝的一個夢。這老兄靠着劉秀傳下來的方法把儒生和國家治理的好好的,卻發了個夢癫,夢見有個金人往西邊飛去了……

這就是“永平求法”。

白話儒家簡史(四):禮崩樂壞,此消彼長

做了夢就要問原因,下頭的人就說聽說西方有神仙,派些個人去看看?這一看就把佛教請回來了,因為拖經書的是白馬,就建了白馬寺。佛教是個講道理的宗教。漢明帝是個講道理的皇帝。就辦成了中國幾千年來最大的宗教入侵事件。可能說入侵過分了點,但是從文化層面來說,确實如此。

魏晉南北朝時期,佛教發展可以用迅猛來講。甚至被南梁,定為國教。佛教進入之後進行了為了迎合中土,引入儒學,進行了大幅改良。然後修道的人一看這麼好混,咱們也成立個教吧,把多神論統一起來。道教成型也是在這個時候,同樣參考了儒學。而且士大夫階層為了反擊佛教,大批的進階知識分子參與了道教的創立,建構了完整的道家神仙系統。佛道大發展時期,他們的哲學思維又都融合了儒教,也互相滲透借鑒,迅速搶占了市場。

儒教什麼态度呢?邪魔外道!拒絕融合,是以儒教就衰落了。注意,這裡指内學。而作為官學的儒學,還是青少年必修課程,你總不能一開始認字就學佛經,道經吧,又不是唐三藏。普通人還是要學儒家學問的,去當官混飯吃。但這裡的普通人可都不普通,魏晉時期的九品官人法,決定了基本上能當官的都是大門大戶。

第四個儒學衰退的原因,沒有儒學大家,就是沒有思想家。是以這個時期儒家思想上的發展乏善可陳。

同時這個時期出現了中國曆史上白癡皇帝,小孩子皇帝最多的一個狀況。為什麼?因為士大夫階層的門閥政治不需要有為的皇帝,他們基本上把握了朝政。司馬家族的高平陵之變,把曹魏家族和洛陽名士殺了大半。門閥政客不需要強權,獨裁,集中,統一的皇權。

剛才講了幾點。儒教的敗落,佛教,道教的興起。但是儒學還是很普遍的,雖然在這些年代中沒有真正哲思上的飛躍,還是有一個分支的。那就是傅粉何郎,竹林七賢他們遠離權利中心,研究老子學問結合儒家神學的---玄學。

白話儒家簡史(四):禮崩樂壞,此消彼長

玄學這個東西嘛,不大好講。其實是當時士大夫階層中一部分人或者不願出來當官,比如陶淵明之類的,當然了,陶淵明是詩人。或者是有些人在權利中心周圍遊走,何晏,嵇康,阮籍,都是儒生出生,卻又受到老莊思想影響嚴重。不過因為老莊的哲學思辨強于世俗儒學,是以說在精神上還算有一點點進步。最主要還是展現在名教和自然之争,名教就是董仲舒他們搞的那一套,什麼是什麼就是什麼,君君臣臣的,名非常重要;自然就是一切順其自然,給你啥名就啥名,别糾結。最終自然勝出。但這個學派一直在儒學中苟延殘喘,畢竟不能做官學,除了清談客,誰對他真的感興趣?不過呢比谶緯學長命,應該是一直到宋朝的理學才真正取代玄學。

魏晉南北朝就這樣了。順便把隋唐講了吧。因為這兩個朝代雖然強盛,但是儒學沒有大的發展,就一筆帶過了。

隋朝好像有個叫王通的,提出恢複先秦儒學。然後……就沒有然後了。時代發展了,誰還信?

唐朝的儒學已經排到老二了。第一是道教。因為李淵姓李。當時門閥政治還是非常強大,最大的還是王家,謝家。你一個鄉下來的小李子,是坐了天下,但是想找個豪門通婚,人家都不理你。沒辦法,首先靠上隴西門閥,然後再就靠上老子。老子也姓李啊……道教不第一,難道讓你姓孔的第一?難道讓你喬達摩希達多第一?但是!科舉還是考儒學!因為是官學,你要做官,還得考這些本事。不過中間也增加過道學考試。唐朝就一個韓愈,寫了個道統論。

儒教除了谶緯學在武則天時期為了亂殺人沉渣泛起過一陣,可以說在曆史上基本退出了舞台。就是說你基本上感覺不到它作為一個宗教的屬性了,這也就是為什麼有朋友說儒家不是儒教啊,是官學。

但是曆史嘛,一直會在那裡的。

白話儒家簡史(四):禮崩樂壞,此消彼長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