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魏強蜀弱,蜀國不自量力屢屢伐魏,為何魏國卻很少攻蜀呢?

這個問題要從兩個方面來看。

一個是蜀漢為什麼念念不忘伐魏,第二個是魏國為什麼對蜀漢的騷擾可以忍,而不是直接出兵展開決戰。

魏強蜀弱,蜀國不自量力屢屢伐魏,為何魏國卻很少攻蜀呢?

先說第一個問題。

蜀漢北伐中原,是二十年前就制定的既定政策,也是蜀國當權派諸葛亮的一貫理想。

諸葛亮堅持北伐的原因,在他的《後出師表》裡已經說得很清楚了:“然不伐賊,王業亦亡。惟坐而待亡,孰與伐之?”

諸葛亮分析了蜀漢與曹魏雙方的實力,給出了北伐的理由是:蜀不伐魏,隻能等死。是以諸葛亮“鞠躬盡瘁,死而後已。至于成敗利鈍,非臣之明所能逆睹也。”

魏強蜀弱,蜀國不自量力屢屢伐魏,為何魏國卻很少攻蜀呢?

蜀伐魏,有幾個方面的原因。

第一,北伐是諸葛亮的理想

諸葛亮是個受儒家思想影響很大的人,忠于漢室正統,忠于劉漢王朝,維護漢室正統是他的志向。早在出山前,他就确定了做一個像管仲、樂毅一樣匡扶天下的英雄的政治理想。“興複漢室”,是他一生的奮鬥目标。

可是曹操“挾天子令諸侯”,實力強大;東吳已曆三代,江東附心,也是無法急圖的對象。

蜀漢政權偏居西南,實力在三家中是最差的,但諸葛亮并未放棄理想,他捅有百折不撓的靈魂,明知不可為也要為,猶如飛蛾撲火,百死不悔。

第二,北伐是蜀漢一貫的戰略

隆中對時,諸葛亮就和劉備制定了:“天下有變,則命一上将将荊州之軍以向宛、洛,将軍身率益州之衆出于秦川”的戰略思想。

出秦川,争隴右,占關中,才能與魏争天下。因為關隴地區是蜀漢的門戶,得到這一地區,則“魏不能越劍閣以收蜀北,亦不能繞階、文以換蜀西,蜀可自存矣”。

魏強蜀弱,蜀國不自量力屢屢伐魏,為何魏國卻很少攻蜀呢?

蜀漢僅益州一州之地,隻能不斷的進攻,奪取更多的地盤。秦隴地區人口衆多,曹魏的統治尚未穩固,是劉邦興起的基地,土地肥沃,物産豐富。八百裡秦川盛産糧食,而糧食是一個國家的根本。

蜀地多山,如果能夠奪取秦隴地區,利用這裡的戰馬資源,建設一支騎兵部隊,也許能挽回局面,對興複漢室有着重要作用。

第三,可以轉移蜀漢國内沖突。

實際上,小小蜀漢政權内部派系林立,沖突重重。以劉備為代表的荊州集團,李嚴為代表的東州集團和法正代表的益州集團三個利益集團互相傾辄,沖突重重。

特别是劉備死後,缺少一個能夠壓制三個集團的人,諸葛亮如何平衡三個集團的利益?

隻能采用法家之術,以嚴刑峻法治國,對外主動進攻,才能用戰争時期的法律來實行治理,用戰時法來管控國内的那引起利益集團,将國内的沖突轉移到對外沖突上去,緩解國内沖突。

第四宣揚蜀漢政權正統地位。

魏強蜀弱,蜀國不自量力屢屢伐魏,為何魏國卻很少攻蜀呢?

蜀漢政權一直以漢室正統自居,消滅曹魏,恢複漢室,是蜀漢政權的任務,也是它的責任。如果偏安一隅,不思進取,談何正統?這樣做必然是民心盡失,又何以立足?

蜀漢是個小國,人才不多。如何發現人才,尋找人才,為蜀漢政權服務呢?

我們知道軍隊是個大熔爐,戰争是最鍛煉人的。隻有通過戰争,發現人才,培養人才,才能實作權力的交接。

這也是諸葛亮在發現姜維後,将姜維當做接班人來培養,将畢生的本領都傳授給姜維的原因。

通過戰争,諸葛亮還發現了蔣琬、王平、張凝、吳班等将領,為蜀漢發掘了新生力量。

魏強蜀弱,蜀國不自量力屢屢伐魏,為何魏國卻很少攻蜀呢?

?如果蜀漢坐守西川,那它與曹魏的實力差距隻會越來越大。無論是人口、土地還是财力,魏國比蜀漢強大得多。是以“坐而待亡,孰與伐之?”如果滅亡是不可避免的,那何不奮起一搏呢?

再說第二個問題,看看魏國方面。

自古蜀道難于上青天,正是蜀有天險,是以攻蜀是一件吃力不讨好的事。

早在秦惠王時期,張儀和司馬錯就為伐不伐蜀争論過。張儀認為蜀中地處偏僻,又有天險,如果貿然攻打,即使打下來,也會讓士兵疲憊,老百姓的負擔加重,就算奪取了蜀地,也得不償失。是“弊兵勞衆,不足以成名,得其地不足以為利”的賠本買賣。

魏強蜀弱,蜀國不自量力屢屢伐魏,為何魏國卻很少攻蜀呢?

(司馬懿劇照)

作為曹魏的敵人,諸葛亮的擔心就是魏國所希望的。因為任由雙方發展的話,隻會使國力差距越來越大,蜀漢坐而待亡之日,就是曹魏兵不血刃奪取西川之時。

對于曹魏來說,最大的敵人不是蜀漢,而是吳國。魏曾主動與吳發動三次大戰,說明在魏國眼中,東吳的威脅比蜀漢要大得多。

實際上,魏國也曾主動伐過蜀。魏太和四年,派曹真為大将軍,以蜀連出兵犯境為由伐之。可是這次找蜀的效果也不好,因為魏軍同樣面臨與蜀軍北伐一樣的問題:糧草問題。

魏強蜀弱,蜀國不自量力屢屢伐魏,為何魏國卻很少攻蜀呢?

這次北伐的計劃是“八月發長安,從子午道南入。司馬宣王溯漢水,當會南鄭”。可是結局是“會大霖雨三十餘日,或棧道斷絕,诏真還軍”。

正是因為交通和後勤問題,魏國許多大臣是反對伐蜀的。

《魏書-劉晔傳》就記載了“帝将伐蜀,朝臣内外皆曰不可”。

經過這次試探,曹睿也知道伐蜀不可急功近利,他采取華歆的建議,承認蜀漢連爺爺和父親都不能輕易攻克,“朕豈敢自多,謂必滅之哉!”。

是以曹魏對蜀的政策是防禦為主,曹睿多次要求司馬懿堅壁拒守,司馬懿深知其妙,是以收到諸葛亮送來的婦人衣服也不為所動。

還有一種說法,說是司馬家養寇自重。就是留着蜀漢,以此當做魏國需要司馬氏的一個籌碼。但這種說法沒有什麼依據,可信度要打個問号。

魏強蜀弱,蜀國不自量力屢屢伐魏,為何魏國卻很少攻蜀呢?

做為曹魏來說,最好的事情是,魏和蜀各自相安無事,魏國可以實作坐待兩國實力日趨拉大,最後一鼓作氣,以雷霆萬鈞之勢掃平西川。

這是曹魏最正确也最高明的選擇。

隻有到了魏甘露三年,司馬昭準備一統天下之時,此時蜀國國勢已衰,人才凋落,雙方實力不在一個量級了,才有了鐘會、鄧艾取蜀的勢如破竹。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