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魏强蜀弱,蜀国不自量力屡屡伐魏,为何魏国却很少攻蜀呢?

这个问题要从两个方面来看。

一个是蜀汉为什么念念不忘伐魏,第二个是魏国为什么对蜀汉的骚扰可以忍,而不是直接出兵展开决战。

魏强蜀弱,蜀国不自量力屡屡伐魏,为何魏国却很少攻蜀呢?

先说第一个问题。

蜀汉北伐中原,是二十年前就制定的既定政策,也是蜀国当权派诸葛亮的一贯理想。

诸葛亮坚持北伐的原因,在他的《后出师表》里已经说得很清楚了:“然不伐贼,王业亦亡。惟坐而待亡,孰与伐之?”

诸葛亮分析了蜀汉与曹魏双方的实力,给出了北伐的理由是:蜀不伐魏,只能等死。所以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至于成败利钝,非臣之明所能逆睹也。”

魏强蜀弱,蜀国不自量力屡屡伐魏,为何魏国却很少攻蜀呢?

蜀伐魏,有几个方面的原因。

第一,北伐是诸葛亮的理想

诸葛亮是个受儒家思想影响很大的人,忠于汉室正统,忠于刘汉王朝,维护汉室正统是他的志向。早在出山前,他就确定了做一个像管仲、乐毅一样匡扶天下的英雄的政治理想。“兴复汉室”,是他一生的奋斗目标。

可是曹操“挟天子令诸侯”,实力强大;东吴已历三代,江东附心,也是无法急图的对象。

蜀汉政权偏居西南,实力在三家中是最差的,但诸葛亮并未放弃理想,他捅有百折不挠的灵魂,明知不可为也要为,犹如飞蛾扑火,百死不悔。

第二,北伐是蜀汉一贯的战略

隆中对时,诸葛亮就和刘备制定了:“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的战略思想。

出秦川,争陇右,占关中,才能与魏争天下。因为关陇地区是蜀汉的门户,得到这一地区,则“魏不能越剑阁以收蜀北,亦不能绕阶、文以换蜀西,蜀可自存矣”。

魏强蜀弱,蜀国不自量力屡屡伐魏,为何魏国却很少攻蜀呢?

蜀汉仅益州一州之地,只能不断的进攻,夺取更多的地盘。秦陇地区人口众多,曹魏的统治尚未稳固,是刘邦兴起的基地,土地肥沃,物产丰富。八百里秦川盛产粮食,而粮食是一个国家的根本。

蜀地多山,如果能够夺取秦陇地区,利用这里的战马资源,建设一支骑兵部队,也许能挽回局面,对兴复汉室有着重要作用。

第三,可以转移蜀汉国内矛盾。

实际上,小小蜀汉政权内部派系林立,矛盾重重。以刘备为代表的荆州集团,李严为代表的东州集团和法正代表的益州集团三个利益集团相互倾辄,矛盾重重。

特别是刘备死后,缺少一个能够压制三个集团的人,诸葛亮如何平衡三个集团的利益?

只能采用法家之术,以严刑峻法治国,对外主动进攻,才能用战争时期的法律来实行治理,用战时法来管控国内的那引起利益集团,将国内的矛盾转移到对外矛盾上去,缓解国内矛盾。

第四宣扬蜀汉政权正统地位。

魏强蜀弱,蜀国不自量力屡屡伐魏,为何魏国却很少攻蜀呢?

蜀汉政权一直以汉室正统自居,消灭曹魏,恢复汉室,是蜀汉政权的任务,也是它的责任。如果偏安一隅,不思进取,谈何正统?这样做必然是民心尽失,又何以立足?

蜀汉是个小国,人才不多。如何发现人才,寻找人才,为蜀汉政权服务呢?

我们知道军队是个大熔炉,战争是最锻炼人的。只有通过战争,发现人才,培养人才,才能实现权力的交接。

这也是诸葛亮在发现姜维后,将姜维当做接班人来培养,将毕生的本领都传授给姜维的原因。

通过战争,诸葛亮还发现了蒋琬、王平、张凝、吴班等将领,为蜀汉发掘了新生力量。

魏强蜀弱,蜀国不自量力屡屡伐魏,为何魏国却很少攻蜀呢?

?如果蜀汉坐守西川,那它与曹魏的实力差距只会越来越大。无论是人口、土地还是财力,魏国比蜀汉强大得多。所以“坐而待亡,孰与伐之?”如果灭亡是不可避免的,那何不奋起一搏呢?

再说第二个问题,看看魏国方面。

自古蜀道难于上青天,正是蜀有天险,所以攻蜀是一件吃力不讨好的事。

早在秦惠王时期,张仪和司马错就为伐不伐蜀争论过。张仪认为蜀中地处偏僻,又有天险,如果贸然攻打,即使打下来,也会让士兵疲惫,老百姓的负担加重,就算夺取了蜀地,也得不偿失。是“弊兵劳众,不足以成名,得其地不足以为利”的赔本买卖。

魏强蜀弱,蜀国不自量力屡屡伐魏,为何魏国却很少攻蜀呢?

(司马懿剧照)

作为曹魏的敌人,诸葛亮的担心就是魏国所希望的。因为任由双方发展的话,只会使国力差距越来越大,蜀汉坐而待亡之日,就是曹魏兵不血刃夺取西川之时。

对于曹魏来说,最大的敌人不是蜀汉,而是吴国。魏曾主动与吴发动三次大战,说明在魏国眼中,东吴的威胁比蜀汉要大得多。

实际上,魏国也曾主动伐过蜀。魏太和四年,派曹真为大将军,以蜀连出兵犯境为由伐之。可是这次找蜀的效果也不好,因为魏军同样面临与蜀军北伐一样的问题:粮草问题。

魏强蜀弱,蜀国不自量力屡屡伐魏,为何魏国却很少攻蜀呢?

这次北伐的计划是“八月发长安,从子午道南入。司马宣王溯汉水,当会南郑”。可是结局是“会大霖雨三十余日,或栈道断绝,诏真还军”。

正是因为交通和后勤问题,魏国许多大臣是反对伐蜀的。

《魏书-刘晔传》就记载了“帝将伐蜀,朝臣内外皆曰不可”。

经过这次试探,曹睿也知道伐蜀不可急功近利,他采取华歆的建议,承认蜀汉连爷爷和父亲都不能轻易攻克,“朕岂敢自多,谓必灭之哉!”。

所以曹魏对蜀的政策是防御为主,曹睿多次要求司马懿坚壁拒守,司马懿深知其妙,所以收到诸葛亮送来的妇人衣服也不为所动。

还有一种说法,说是司马家养寇自重。就是留着蜀汉,以此当做魏国需要司马氏的一个筹码。但这种说法没有什么依据,可信度要打个问号。

魏强蜀弱,蜀国不自量力屡屡伐魏,为何魏国却很少攻蜀呢?

做为曹魏来说,最好的事情是,魏和蜀各自相安无事,魏国可以实现坐待两国实力日趋拉大,最后一鼓作气,以雷霆万钧之势扫平西川。

这是曹魏最正确也最高明的选择。

只有到了魏甘露三年,司马昭准备一统天下之时,此时蜀国国势已衰,人才凋落,双方实力不在一个量级了,才有了钟会、邓艾取蜀的势如破竹。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