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1年夏,希特勒悍然發動“巴巴羅薩”攻勢。随着前線敗仗連連,蘇聯的首都——莫斯科一度陷入“戒嚴”狀态。地面的威脅不算,當繪有鐵十字與萬字旗的納粹軍機,向着克裡姆林宮投下無數炸彈之後,蘇軍高層下定決心,撤出在莫斯科市内的貴重物品。十分重要的檔案檔案、沙俄時代的博物館展品、文物相繼入列。而在撤離的清單中,還有一份極其特殊的貨物——十月革命領袖、蘇聯締造者列甯同志的遺體。在此之前,為應對所遭受的空襲,蘇聯特别委員會制定了一項計劃,以保證安放在紅場的列甯墓不會受到破壞。斯米爾諾夫(Smirnov)、庫丁(Kudin)、尼基京(Nikitin)三位工程師試圖通過混入鋼筋、水泥,并在陵墓中部加入沙子的方式強化防禦。但由于當時資源緊缺、戰事吃緊,加之高層的重重憂慮,該項計劃最終未能過審。蘇聯官方一緻決定——将這位偉人撤出莫斯科!

▲位于紅場西側的列甯墓。
指令下發後,一個由鮑裡斯·茲巴爾斯基(BorisZbarsky)教授領頭的“特别小組”被全員召集至克裡姆林宮。在那裡,他們隊列甯的遺體進行了細緻的防腐措施。茲巴爾斯基獲悉,他們這個小組的任務,是将列甯從莫斯科的陵墓中撤至相對安全的秋明市(Tyumen),而茲巴爾斯基與他的助手也将全權負責這個特殊“貨物”的安全。同樣,為保住這位“蘇聯人民的驕傲”,高層可以說是煞費苦心:一列開往秋明的火車專程被用于運輸列甯的遺體。其中,第一節火車内滿載全副武裝、荷槍實彈的近衛軍官兵。第二節則是運輸列甯及茲巴爾斯基小組的“本體”。緊随其後的第三節,同樣是一節滿載近衛軍的車廂。啟程前,蘇聯情報組織——“契卡”’(Chekist)還專門對火車進行詳盡的技術檢測。而這列火車還配有特殊的減震器、溫控系統,由火車上的技術專家們全程操控,以保證遺體的萬無一失。
▲攝于1920年7月的列甯。
▲1941年的莫斯科戰役期間,正使用四聯裝“馬克西姆”重機槍執行防空任務的蘇軍高射機槍小組。
即便如此,茲巴爾斯基教授仍不放心。他曾多次要求火車停下,并由他的團隊進行更為細緻的技術檢查。而這列火車經過的所有車站,無一例外地把守着重兵。1945年,茲巴爾斯基教授在接受一次秘密采訪時,向記者透露到:“遺體在陵墓中一動不動長達17年。而這次轉移的過程中,汽車、火車必須連番上陣數日才能抵達目的地。我無時不刻擔心路途颠簸會破壞到伊裡奇(列甯本名)同志的遺體。同樣,不定的氣溫也是我們的大敵。陵墓中的溫度往往都是可控的,恒定在16度之間。而1941年7月3日秋明州的氣溫則高達37度!哦,那可真是一段充滿痛苦與折磨的回憶。當然,在我們這些人的不懈努力下,伊裡奇同志最終平安抵達了目的地。”
▲躺在棺椁之中的列甯。攝于列甯墓内部。
▲為了保密,運輸列甯遺體的卡車全程為封閉狀态。要想在悶熱的車廂中保證偉人遺體不會腐爛,可真不是一件容易事。
火車抵達秋明市後,随車護衛的契卡們便将列甯的棺椁從車上擡了下來。并以最快速度放在卡車上。然而,由于保密緣故,秋明市政府,甚至州政府在内的所有官員都未被告知要運輸如此寶貴的“貨物”。直到列甯抵達,秋明市政府才急忙調出數十輛卡車,協助契卡們展開搶運。位于秋明市中心的一座二層小樓,成了列甯遺體戰時的避難所。這裡曾被用作國小用途,但随着戰争的爆發,孩子們都被疏散至鄉下。這座小樓的四周都布設有高大的圍欄。列甯的棺椁就擺放在二樓。為安全、保密起見,二樓的所有窗戶都被磚石所覆寫,密不透風。一樓則駐紮着茲巴爾斯基教授的維護小組及警衛部隊。每隔十天,茲巴爾斯基教授就要通過一條專用電話線,專程向克裡姆林宮的斯大林辦公室彙報狀況。由于某些原因,秋明全州曾發生過短暫的電力中斷。為避免重蹈覆轍,造成不可挽回的後果,茲巴爾斯基直接要求秋明市政府為國小鋪設一條專用電纜,直接從當地發電站取電,并源源不斷地提供給國小。
▲二戰時曾擺放過列甯遺體的兩層小樓。戰争結束後,列甯遺體重回紅場,而小樓原本森嚴的布設也相繼拆除。
對于受戰火襲擾較小的秋明百姓們來說,市中心有所“戒備森嚴、全副武裝、外人不可靠近”的二層小樓實在是個怪事。是以,謠言在民間也是漫天飛舞。而在莫斯科,斯大林在紅場檢閱官兵時,照例要求部隊從空空如也的列甯墓前經過,以示“偉人仍在莫斯科”的假象,使群眾安心。盡管做了充分準備,但意外還是接踵而來:在1942年的一次檢查中,茲巴爾斯基教授發現列甯的遺體上出現了黑色黴菌。按照當時的要求,為避免進一步腐爛,必須使用強酸或是火燒等方式,對有黴菌處進行技術處理。然而,教授與助手們卻不敢這麼做。為此,茲巴爾斯基教授設法讓黴菌停止擴散,并確定這些“黑點”不會對列甯遺體構成進一步破壞。
▲對于二戰時深受納粹屠戮的蘇聯百姓來說,列甯,這位曾經領袖,同樣值得人民的懷念
▲高舉左臂,向着人民發表演講的列甯。攝于1919年。
在戰後,茲巴爾斯基向來訪者陳述了實情:“應我的要求,1943年12月,一個由官方上司的調查委員會來到了秋明市。人民衛生委員會委員米特列夫(Mitelev),學者阿布裡科索夫、布爾登科及奧爾别科相繼證明,列甯同志的遺體在這20年之間沒有發生任何變化。伊裡奇仍然是蘇聯人民心中的那個伊裡奇!”“黑黴菌并未對列甯的遺體構成任何影響,我的名譽也并未是以受到影響。”列甯的遺體在秋明市一直儲存了3年零9個月。在此期間,茲巴爾斯基教授擔心屍體受氣候、溫度影響,再次出現可怕的黑黴菌,一再要求回到莫斯科。在他接二連三的申請下,1945年3月29日,斯大林親自批複,讓偉人得以重回克裡姆林宮西側的列甯墓。
▲1920年蘇俄政府發行的一部卡通宣傳畫。描述列甯正在用一隻掃把将保皇黨、神職人員以及資本主義家掃出俄羅斯。
1945年4月,列甯遺體回到了莫斯科。當年9月,經過休整的列甯墓重新對外開放。整個戰争期間,秋明市是這位無産階級領袖的遺體唯一落腳的地方。1945年7月26日,鮑裡斯·茲巴爾斯基因對國家有重大貢獻成就,守護了偉人的遺體,被授予“社會主義勞動英雄”稱号。諷刺的是。這位“勞動英雄”卻在1952年遭受了一次不公正的審判。根據茲巴爾斯基之子:伊利亞稱,他的父親因為被指控“在戰争期間協助德國軍隊搜集蘇軍情報”的罪名,無故被判處無期徒刑,連英雄的榮譽稱号都被官方收回。随着斯大林于1953年12月的去世,茲巴爾斯基的案件才重獲自由,恢複了名譽。
▲沃羅比夫(Vorobiov)、茲巴爾斯基與其子伊利亞,攝于1924年。
▲1947年時的茲巴爾斯基。
本文為築壘地域原創作品,主編原廓,原著北部灣。任何媒體或者公衆号未經書面授權不得轉載,違者将追究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