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代,坐牢吃官司是普通人避之不及的大麻煩。先不說牢房的黑暗,以及殺威棒等肉體傷害對身心的摧殘,即使是官司打赢了,往往也要脫一層皮。是以,古人輕易不肯踏進衙門打官司。
坐牢同樣會對古人的生活和前程帶來巨大的影響,家世清白是很多行業用人的首要條件,更不提當官了。那麼,如果有人三次坐牢,而且三次犯的都是死罪,這樣的人生還能有什麼希望?那就中個狀元吧。

南宋的狀元陳亮,就有如此離奇的經曆,身子三次跨入鬼門關一半,又被人給拉了回來。
第一次坐牢:意圖謀反
第一次坐牢的罪名最重,奔着抄家滅門去的。陳亮命犯小人,而且是兩個小人。一個是原告,告他有不臣之心,圖謀不軌;另一個是刑部尚書,判了他死刑。
起因是陳亮和兩個朋友聚會,喝到醉時,其中一個朋友把歌女比作妃子,又叫陳亮當左丞相,把另一人朋友當右丞相,三人胡鬧了一通。
這種私下裡的胡鬧本來沒什麼事,哪知,那個當右丞相的朋友竟然把另兩位告到刑部去了。而刑部尚書何澹正好與陳亮有舊怨。
陳亮24歲考中生員後,進入太學讀書。因為反對秦桧留下的議和政策,經常上書希望朝廷振作起來。一心苟安的南宋朝廷怎麼可能聽進去,責怪太學管理不力。
太學的直屬上司正是何澹,當時是擔任國子監祭酒。平白無故被朝廷數落一番,何澹自然就對惹事的陳亮忌恨起來。後來找了個岔子,說陳亮考試不合格,把他給趕出了太學。陳亮當然不服,直言何澹是小人。這話傳到何澹耳中,讓何澹更加惱火。
有人告陳亮謀反,何澹這下可抓到了把柄,二話不說便把二人抓入牢中,三木之下,要什麼口供沒有。陳亮被打得體無完膚,隻好供認自己意圖謀反。
何澹奸計得逞,很快判了他們死刑,隻需皇帝準許就可以秋後問斬了。幸運的是,宋孝宗是個仁慈的君主,仔細看了案情後,認為他們是酒後胡鬧,不能定罪。陳亮這才從鬼門關門口轉了回來。
第二次坐牢:教唆殺人
陳亮家的仆人殺了人,死者曾經侮辱過陳亮的父親。于是陳亮便成了幕後主使,被關入大牢。
這一回,陳亮是靠大詩人辛棄疾脫的罪。他們是多年的好友,辛棄疾又通過宰相王淮的門路,幫陳亮洗脫了罪名,再次與死神擦肩而過。
第三次坐牢:下毒殺人
這回純粹是人在家中坐,鍋中天下來。家鄉有富豪請陳亮赴宴,酒席上沒出什麼事,可半個月後,一位姓盧的士子突然死了。這家人居然把陳亮給告了官,說是被陳亮毒死的。
陳亮和姓盧的無冤無仇,為什麼要毒死他?原來,那天姓盧的和陳亮是同桌,有人看見陳亮桌上有藥粉,而姓盧的還說酒席上有異味。這些細節串聯起來就成了下毒的罪證。
案情其實很簡單,陳亮那天找主人要了一包胡椒粉,他喜歡吃辣,往自己的菜裡加了不少胡椒粉。南方人大多口味清淡,胡椒在宋時還是稀罕物,價錢貴得很。姓盧的大概沒吃過胡椒,才會覺得有異味。
這回的下毒案,陳亮很容易證明自己清白的,大理寺雖然找不到他的一絲罪證,但大家都會禁不住想,這人三次被告死罪,總不會三次都是意外吧。
正當審案的衆人還在猶豫時,大理寺少卿鄭汝諧發了話:“陳亮,天下奇材也。國家若無罪而殺士,上幹天和,下傷國脈矣。”于是,陳亮被無罪釋放。
三次死罪坐牢的經曆,沒有讓陳亮消沉,他一邊讀書備考,一邊著書立作,終于在紹熙四年中了欽定的狀元。他被朝廷授予建康府判官,主管刑訟等事務。大概朝廷認為他坐過三次牢,對律法肯定比别人更熟悉,更能勝任這個職位吧。
可惜的是,中狀元的第二年,陳亮還沒到任就去世了。能中狀元,證明他的學問無疑是出類拔萃的。事實上,他的學術成就更高,比狀元身份更值得尊敬。
陳亮是永康學派的創始人,他主張功利之學,認為義不能脫離利,應該兼重義利。他反對朱熹為代表的理學觀念,将他們視為腐儒。
陳亮的學說注重實踐的重要性,道存在于事物之中,注重實際功用和效果。與“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标準”、“發展是硬道理”,頗有幾分異曲同工之妙。
參考文獻:《二十四史之宋史本傳》、《龍川文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