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為什麼古代一到打仗時,軍隊就喊缺糧?平日裡卻不缺糧呢?

平日裡一點都沒事,為什麼一到打仗的時候就缺糧食了?是這些士兵中飽私囊了還是背後有其他的存在某種問題或陰謀呢?

不知道大家發現沒有,在古代平常的時候,那是一點事都沒有,可一旦到了行軍作戰的時候就會聽見各種缺糧食的聲音。

如果真的缺糧食,在打仗之前就應該跟朝廷彙報了,而不是等到戰争打到一半再給朝廷說缺糧食了呀?

為什麼古代一到打仗時,軍隊就喊缺糧?平日裡卻不缺糧呢?

這背後究竟有着什麼存在某種問題或陰謀?為什麼說古代行軍作戰的過程當中缺少糧食是部隊無法進行緊急動員的最大故障呢?

我們一起來看一下。

第1點:最簡單的糧食運輸問題

曾經我的一位學生做過探讨,如果在諸葛亮六出岐山的時候,每一次讨伐曹魏都攜帶一大堆的友善面,那請問戰争能不能成功?

我被這樣的談論給吸引住了,不得不說這個孩子的腦子比較機靈,如果真的是這樣的話,以諸葛亮的聰明才智,打敗曹魏根本不在話下。

因為這在無形當中解決了古代士兵的最大難題,那就是吃飯問題。

一些人肯定會說,平日裡的時候這些士兵都有飯吃,為什麼一打仗這些士兵就沒有飯吃了,是因為劇烈的運動導緻消耗加大,導緻糧食缺乏嗎?

隻能說是,但也絕對不全是。

為什麼古代一到打仗時,軍隊就喊缺糧?平日裡卻不缺糧呢?

因為古代打仗有一個特殊的點,這個點我們可以稱之為絕對意義上的缺陷,叫做糧草運輸問題。

要注意,古代可是沒有火車飛機的,也沒有大貨車大卡車。要想把糧食運送到前線去,就必須依靠人的力量肩扛手挑,能帶多少帶多少。

是以我們不妨想象一下,以漢武帝為例,漢武帝指令士兵和北方的匈奴進行戰争,最終打到了漠南地區也好還是漠北地區也好,反正打出去了,那這些士兵要不要吃飯?

當然要吃飯,士兵又不是鋼鐵,加點石油就完了。

人是鐵飯是鋼,一頓不吃餓得慌,那這些糧食怎麼運送過去呢?

有一部分糧食是在行軍作戰的時候士兵們随時攜帶的,但攜帶的糧食終究是有限的,剩下的一部分糧食就需要從後方源源不斷的往前線運輸。

運輸糧食的時候就出問題了,請問那個運輸糧食的人他需不需要吃飯?

舉一個簡單例子,一個人攜帶了兩小車的糧食,總共可能有200斤或300斤,他要從最後方運送到戰争的前線,可能需要10天時間,請問在這10天時間裡這個人需不需要吃糧食?

答案當然是肯定的,必須吃,而且得吃飽喝足了。如果不吃飯的話,自己帶的這一部分糧食根本就運不到前線去。

為什麼古代一到打仗時,軍隊就喊缺糧?平日裡卻不缺糧呢?

是以我們就會發現一個詭異的問題,這些人把糧食運送到前線,必須流出接近二分之一的糧食是給自己填飽肚子的,剩下的才是給士兵們去吃的。

尤其是艱險的戰争,越是在邊境地區行軍作戰就越是如此。

比如清朝曾經發起過幾次大規模的行軍作戰,這些行軍作戰動辄就要耗費幾千萬的銀子。

而這幾千萬的銀子當中,除了發給士兵的賞銀之外,接近1/2甚至更多的銀子全都用在了糧食的購買上。

當然,也不排除某些将領在中間動了手腳,比如一部分糧食其實是給自己買大魚大肉去了。

比如清朝的年羹堯,前線的士兵都吃不飽了,自己還頓頓烤羊肉,那日子過得一個滋潤。

但是也沒有辦法,畢竟當時清朝能拿得出來的人才有限,除了年羹堯之外,别的人好像都不能夠擔當如此重任,皇帝也隻能睜一隻眼閉一隻眼。

為什麼古代一到打仗時,軍隊就喊缺糧?平日裡卻不缺糧呢?

是以我們不難發現在古代隻要行軍作戰就缺糧食吃,而其中缺的糧食,最重要的環節大體可以分成兩個,第1個是部分朝廷官員在中間A錢受賄,第2個是糧食運輸過程中的成本問題。

這其中最重要的成本就是遠距離運輸。

在遠距離運輸的同時還要必須保證前線的士兵有糧食吃,而保證前線士兵有糧食吃的必要條件,就是必須保證運糧食的那個士兵能夠活着把糧食運送到前線。

那這個士兵如何能活着把糧食運送到前線呢?

就需要源源不斷地給這個士兵糧食吃,是以中間過程當中糧食的損耗是非常大的。

如果路上再遇到敵人趁機截斷了糧食的道路,所帶來的損失就更大了。

第2點:古代戰争更像是糧食戰

比如曹操在對待兇猛的敵人時,明明已經覺得打不過對方了,可突然之間得知了敵人的糧食所在地,立馬就率領士兵連夜騎着戰馬把人家的糧食給燒掉了。

要注意古代的糧食消耗戰争,其實是非常可怕的。

我們會發現有數不清的戰争,敵人沖着你來了不是要去和你打仗,而是趁着你不注意偷偷摸摸地繞到你的後方,然後一把火把糧食給全部燒了。

為什麼古代一到打仗時,軍隊就喊缺糧?平日裡卻不缺糧呢?

他們來的目的不是為了搶奪糧食,而是為了把糧食全部銷毀。

隻要這些糧食銷毀了,那麼你的士兵就會餓肚子,在接下來的一段時間裡面,就算是有心行軍作戰,也沒有這個實力了。

是以我們就很容易得出一個結論來,古代行軍作戰,糧食的運輸本身就已經成問題了,如果再稍不注意某個糧倉被對方截了胡或者一把火燒了,那麼糧食危機将會越來越大。

第3點:古代戰争時期,士兵們不能自己種糧食吃

我們以明朝為例,朱元璋統治時期為了保證朝廷的警惕性,萬般無奈下了一道新的軍事統帥指令,要求士兵在非軍事戰争時期也要去種地去收獲糧食。

這樣的一條指令,其實原本也沒有問題。

但是不妨想象一下,如果突然之間有了戰争,士兵們絕對不可能繼續種地了,拿起鋤頭來和敵人拼命,也實在是不像話。

大機率是攜帶着自己的武器在戰場上和敵人厮殺,而這種情況之下就容易出問題,出什麼問題呢?

之前的糧食沒人種了,士兵們原本自給自足的模式徹底被打壞,這個時候就必須從民間收集更多的糧食來給士兵用。

為什麼古代一到打仗時,軍隊就喊缺糧?平日裡卻不缺糧呢?

而在行軍作戰的過程當中,極有可能因為戰況的原因,導緻敵方的士兵侵入到了我們國家去搶奪更多的糧食。

或者因為戰争的原因損壞了部分良田,普通老百姓不敢在這些地方種糧食,而士兵們出于戰略考量,必須往前推進或者往後撤退,這一塊原本能生産糧食的地方也就變成了荒地。

因為戰争就會導緻糧食變得更加稀少。

除此之外還會因為有戰争,士兵們吃的糧食會更多,糧食的消耗速度更快,可糧食的産能并沒有供應上,除了使用儲備糧食之外幾乎沒有其他方法。

如果再來個天災,朝廷必須要赈災的話,那麼士兵們的糧食數量就會減少,老百姓原本能吃到的糧食數量也會減少,這件事情一旦處理不好就容易激起民變。

是以古代的時候,隻要到了行軍打仗就必然會缺糧食,不是前線缺糧食就是後線缺糧食,再要麼就是因為某些原因某個地方缺糧食,這幾乎是常态。

為什麼古代一到打仗時,軍隊就喊缺糧?平日裡卻不缺糧呢?

這也是為什麼永樂皇帝每一次出征之前都必須有一個緩沖期,保證足夠的時間裡面去籌集到足夠的糧食,這些糧食先儲存起來,等到行軍作戰的時候再去使用。

這樣的一種儲存機制最起碼能夠保證前線的士兵吃得飽,隻有吃飽了才有力氣報效國家。

是以我們不妨再回到之前的話題,如果古代行軍作戰時,突然之間發明了某種武器裝備,這種裝備可以源源不斷地制作能填飽肚子的糧食,那麼這個國家是否會立于不敗之地?

隻要不出大問題,最起碼在和其他國家全軍作戰時,能夠占據主動優勢。

其實說一千道一萬還是一個生産力的問題,現階段某些國家發生戰争的時候,更多的是火藥武器的缺失,很少會聽說糧食的缺失,而在古代糧食缺失往往是最為緻命的。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