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散文】一壺酥油茶‖一羽

歡迎關注“方志四川”!

【散文】一壺酥油茶‖一羽
【散文】一壺酥油茶‖一羽

一壺酥油茶

一 羽

我是在小區業主群認識雲姐姐的,她網名叫“溜溜的雲”,一下子讓我想起生活過一段時間的康定城,親切感油然而生,便主動加了她微信。雲姐姐當知青時進藏,後又在康定工作,退休才攜家回廣漢定居。我們一起聊跑馬山的雲、折多河的水、呷巴的鐵索橋。她說有機會時教我幾句不太道地的藏語,在裡面生活久了,她會一些簡單的日常用語。她好幾次邀我去她家喝酥油茶,因為上班,時間不好安排,又因為不好意思叨擾,嘴裡饞得慌,一直沒有行動。

秋天的一個下午,來了個語音電話。雲姐姐說打了壺酥油茶,叫我下班時告訴她一聲,她在單元門口等我。我不知該說些什麼,遲疑了一陣才答應下來。

雲姐姐已是第二次送我好東西了。上次在夏末,她從泸定旅遊回來,興緻勃勃地告訴我帶回些仙桃,讓我在單元門口等她。仙桃是仙人掌的果實,多刺的外囊包裹着多汁清甜的果肉。盡管漿果裡的籽粒粗糙難咽,汁水中特殊的甜卻是任何水果都不曾有的。

【散文】一壺酥油茶‖一羽

仙桃是泸定和其接壤的康定姑咱鎮的特産,翻過二郎山,就會變質走味,很多慕名來的購買者對此無可奈何。二郎山隧道貫通後,旅程大大縮短,又有了冷藏保鮮條件,仙桃終于裝進了外地人的果盤。其産于多年生野生仙人掌,數量不多,仍是稀之物。雲姐姐同時還送了一小袋野生羊肚菌——都是少有的山珍啊!我無以回報,心裡一直藏着不安。

雲姐姐直接把茶壺塞進我手中,叫我趁熱喝一頓,剩下的明天加熱繼續喝。她告訴我,用的是石渠上好的新鮮酥油,那邊有親戚,合适時便會帶些來。壺裡的茶裝滿了我家最大的兩隻瓷碗,至少有兩千毫升。濃郁的茶香讓我深呼吸,猛吞幾口才慢下來細品。酥油、磚茶、糌粑、核桃、牛奶的混合味在口中氤氲彌漫,股股熱流讓整個身體很快暖和起來。

【散文】一壺酥油茶‖一羽

溫吞慢品中,我想起另外兩次難忘的喝茶經曆。1992年第三屆貢嘎筆會在姑咱啟動,曆時15天,那年我19歲,因為幾篇稚嫩的文字被《貢嘎山》雜志的老師鼓勵性邀請。我有幸認識了列美平措、冉仲景、高旭帆、俄尼牧沙斯加等在國内已有一定影響力的老師。

蘋果花開的春天總讓人生出無限憧憬,可惜時至今日,我除了對文學的偏愛與不舍,一直沒什麼作為。筆會後期,報社的曲梅姐姐邀請我們去她家喝茶,她父母很熱情地接待了我們。在她家才知道,她父親是位頗有聲望的藏族學者。那一次,酥油茶不知續了多少次,青稞酒不知喝了多少碗,我充分見識了康巴人的豪爽耿直。

2017年冬天,再一次被“貢嘎筆會”邀請。車過二郎山隧道,山腳下大渡河綠綢般纏來繞去,歡欣、惆怅、眷戀、向往,情緒複雜如一步一回首的新嫁娘。當年離開生長了二十餘年的康巴地區,去新的地方工作,何嘗不是如此的心态。多年前夜枕聽濤聲,大渡河何其洶洶!歲月改變的不僅是人的容顔,也有山河的情懷。

《貢嘎山》除了漢文版,又發展了同步的藏文期刊,新的作家群朝氣蓬勃,佳作疊出。讓我倍感高興的是,又見到了闊别多年、諸項文學大獎加身的列美平措老師。通過詩歌編輯、優秀詩人洛迦·白瑪,我聯系上了第三屆筆會後念念不忘的桑丹姐姐。我說我想喝酥油茶,而酒店沒有。其實泸定城有很多飯館都有茶喝,但我認為那些不夠正宗,品質與自家喝的完全不能相提并論。桑丹姐姐與列美平措老師邀我筆會結束後去姑咱或康定家裡,礙于行程,我沒辦法應約。在泸定工作的老同學楊仁義,便讓我“逃”了一頓早餐,到他家裡喝茶。他在大渡河邊開了家鍋盔店。濃郁的茶香,誘人的鍋盔香,再次讓我大快朵頤。

是時候歸還雲姐姐的茶壺了,我喝光一大碗濃稠的茶水,撐得快走不動了。銅蓮花擰蓋,壺身下部綴了一圈吉祥圖案,極具民族風情的金色茶壺又讓我癡迷一陣。連聲道謝後,雲姐姐有些嗔怪:别那麼客氣,以後想喝就說一聲,咱不興客套。臨别,雲姐姐欲言又止,終忍不住說了:阿妹,我姓陳。

我們相視而笑,認識的這幾年,姐姐妹妹的叫着,竟沒有問過對方的姓名。

來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辦公室

作者:一 羽

供稿:中共德陽市委黨史研究室(德陽市地方志辦公室)

配圖:方志四川

方志四川部分圖檔、音視訊來自網際網路,僅為傳播更多資訊。文章所含圖檔、音視訊版權歸原作者或媒體所有。

【散文】一壺酥油茶‖一羽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