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5年7月,時任成都軍區副司令員的廖錫龍接棒隗福臨,正式主政成都軍區,這一路走來疏為不易。1959年1月,時年18歲的廖錫龍應征入伍。廖錫龍軍事素質過硬,可學曆并不高,一度面臨去與留的艱難選擇。
1979年2月,對越反擊戰爆發,時任第11軍31師91團副團長的廖錫龍率部深入敵境,取得不俗戰績,成為了上級首長的重點關注對象。1984年4月,廖錫龍已經是第11軍31師師長,者陰山戰鬥一戰成名。

圖|廖錫龍(身披大衣者)早年照
不到半年的時間,廖錫龍就成為了第11軍軍長(搭檔曲明耀),也是第11軍最後一任軍長。1985年6月,第11軍奉命撤編,廖錫龍升任成都軍區副司令員,為我軍當年最為年輕的大軍區副職進階将領之一。
至1995年7月,在成都軍區副司令員崗位職責上幹了十年多的廖錫龍,升任成都軍區司令員。其搭檔為張志堅。張志堅履曆不凡,軍旅生涯與廖錫龍相似,是一位久經沙場的老将,也是一位軍政兼修的“謀将”。
圖|廖錫龍(時任成都軍區司令員)
1934年5月,張志堅生于山西省聞喜縣北郭村。聞喜縣名由來已久,始于公元前111年(西漢元鼎六年)。是年,漢武帝劉徹因巡視缑氏經過左邑桐鄉,欣聞漢軍取得平南越大捷,遂有“聞喜”之名。
聞喜曆經千年,而縣名未改。鮮為人知的是,聞喜是革命老區,其所轄陳家莊在抗日戰争、解放戰争時期為太嶽三地委所在地,嘉康傑、柴澤民、金長庚等老一輩無産階級革命家在此戰鬥生活。
圖|張志堅
援引《聞喜抗日英雄譜書》,就記錄了全縣60名抗日烈士、60名抗日英雄、120名抗日人物傳記、254名抗日人物事迹。由此可見,聞喜也是一塊不乏英雄的熱土,對張志堅産生了深遠的影響。
1950年初,張志堅考入運城師範學校(運城師範高等專科學校前身)。1951年7月,張志堅投筆從戎,成為第31步兵學校學員,後轉入華北軍區軍政幹校學習。1952年8月,張志堅出任察哈爾軍區文化速成學校教員。
圖|抗美援朝時期的第67軍上司班子
是年12月,張志堅奉命入朝參戰,接受了現代戰争的洗禮。1954年6月,張志堅經實戰曆練,且文化基礎好,被選入志願軍參謀學校深造。1957年7月,張志堅調任第67軍作訓處參謀。
第67軍帶有八路軍第115師的血統,素有“華北禦林軍”美譽。早在解放戰争時期就是華北軍區野戰軍的主力部隊。抗美援朝戰争中,第67軍殲敵8.78萬多人,位列27個軍之首,屬于名副其實打出來的王牌精銳。
圖|第67軍舊照
張志堅調入第67軍後,長期在該軍從事參謀相關工作。至1978年5月,張志堅出任第201師參謀長。1979年,張志堅升任第67軍副參謀長。1980年12月,張志堅出任第200師師長。1983年5月,張志堅替任第67軍軍長。
1985年1月,中央軍委抽調第67軍參加兩山輪戰任務,以第199師為主力、配屬第46軍138師,全軍合計19931人(不含後續部隊)。随即,張志堅、姜福堂組織部隊,輾轉4000多公裡開進南疆前線。3月底,張志堅結合越軍的作戰特點,進行了有針對性的臨戰訓練。
圖|張志堅(前排中)在老山前線
5月底,第67軍接防南京軍區第1軍在老山、八裡河東山地區的防禦陣地。第67軍不愧是王牌主力,當年在抗美援朝殲敵數量勇冠參戰部隊之首,到了兩山輪戰續寫了輝煌:
對越作戰期間,第67軍殲敵8400人(斃敵4000餘人,傷敵4390人,俘敵10人),摧毀敵各種火炮225門、各種車輛27台、各種工事1150個,繳獲火炮3門、各種槍支141支及各類軍需物資。
張志堅與其他參加輪戰的軍事主官有所不同,于1985年6月火線提拔為濟南軍區副司令員(時任司令員李九龍),這是非常罕見的。1988年9月,我軍恢複軍銜制,張志堅被授予少将軍銜。
1990年7月,張志堅晉升為中将軍銜。1992年11月,張志堅跨軍區出任北京軍區副司令員兼北京衛戍區司令員。1993年12月,張志堅的軍旅生涯發生了重大轉折:由軍事主官轉任政治主官,出任成都軍區政委。
圖|廖錫龍、張志堅陪同張萬年視察基層
此後,張志堅先後與李九龍(任期1991年9月~1994年10月)、隗福臨(任期1994年10月~1995年7月)兩任司令員搭檔。1995年7月,廖錫龍主政成都軍區,第一任搭檔正式張志堅。1998年3月,張志堅晉升為上将軍銜。1999年5月,張志堅因年齡到線退出現役。
參考資料:
[1]《傳奇廖錫龍——11軍老兵回憶錄》(南疆汗青·藝苑論壇);
[2]《鑄造邊關軍魂——訪成都軍區司令員廖錫龍中将、政委張志堅上将》(謝繼朝,萬元,趙中路·〈中國西部〉);
[3]《張志堅 - 聞喜當代人物專題》(博雅文化旅遊網);
[4]《中國人民解放軍陸軍第67軍簡史》(徐慧儒·〈軍事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