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隐藏在皇城街巷中的這座寺廟,見證了明清皇城風雲

坐落在北京南池子大街東側的普度寺傳說是紫禁城外八廟之一。在紫禁城的恢宏氣勢對比下不算惹眼,但這裡卻是見證明清兩代皇城風雲的所在。

隐藏在皇城街巷中的這座寺廟,見證了明清皇城風雲

普度寺山門 1900年代攝

普度寺是清初攝政王府,多爾衮權傾清廷的時代,此地車馬叢集,冠蓋如雲。而王府的前身,更是煊赫,為明永樂時的皇太孫宮。現在南池子東西兩側,東安門大街往南直到菖蒲河公園,包括普度寺在内的巨大區域,曾經都是明代南内(東苑、南城)的地界。明英宗朱祁鎮在土木堡之變中被蒙古俘虜,其弟朱祁钰繼位。朱祁鎮獲釋後,就幽居于此。後來,朱祁鎮發動奪門之變,重登皇位也是由這裡開始。

隐藏在皇城街巷中的這座寺廟,見證了明清皇城風雲

普度寺大殿及幡杆舊照。1950年代攝

據《明實錄》載:“永樂九年丁卯,命皇太子嫡長子為皇太孫,冠于華蓋殿。”朱棣在位時,不但立朱高熾為太子,還把自己最喜歡的孫子、朱高熾的長子朱瞻基立為皇太孫。皇太孫宮就是現在普度寺的位置,在東華門的東南,前有延安宮演禮,後有重華宮燕寝,并有黑瓦的崇質宮為行殿。

隐藏在皇城街巷中的這座寺廟,見證了明清皇城風雲

紫禁城東南部航拍圖,可以清晰地看出南三所與普度寺呈45度斜角。1924年攝

若從乾清宮向東南劃一條四十五度斜線,恰好經過南三所(明太子宮後寝位置)和普度寺,這并非巧合。明代在整個皇城區域内,分三大版塊,紫禁城大内的中軸區域、其東南的太子東宮區域,以及皇城東南的南内皇太孫宮區域,呈斜向方位布局,這也符合傳統禮制的安排,而且是基于培養皇朝接班人,演練臨朝視事能力和學習各種禮儀的考量。

普度寺的前身重華宮和延安宮,一北一南,形成皇太孫宮的核心區域,又同南池子西的龍德殿遊幸區域,三足鼎立,構成了南内的核心。明英宗沒有忘記這處幽居七八年的殿宇,複位後的天順三年又有擴建。中路有重華殿、圓殿、後殿和清和閣,前為重華門,後為麗春門,門後是禦苑。處于高台(重華宮三大殿台基)之上的普度寺大殿,基本處于重華宮後殿位置。

隐藏在皇城街巷中的這座寺廟,見證了明清皇城風雲

普度寺大殿西稍間的大威德金剛像。1918年至1919年攝

清初,作為皇父攝政王的多爾衮為臨朝友善,這裡自是再合适不過的選擇。地位無以複加的攝政王,其府邸“亦與宮阙無異”(《清實錄》),順治帝曾欽定多爾衮府邸規制:“房基高十八尺,樓三層,覆寫以綠瓦脊及四邊俱用金黃瓦。”今日的普度寺大殿綠瓦脊,頂覆削割瓦綠剪邊,對比當年攝政王大殿的規格還是有所降低,甚至低于一般王府。前出歇山抱廈綠琉璃瓦黃剪邊,用瓦等級又高于王府,應為乾隆時為普度寺所建,包括檐柱上梁頭的木雕龍頭,和西黃寺都綱殿類似,也應是普度寺時期的喇嘛教增飾。

隐藏在皇城街巷中的這座寺廟,見證了明清皇城風雲

普度寺内轉輪藏為八角木刻彩畫,形若樓閣,下設機關可以轉動,每個面設有一個門,門前各供貼金小長壽佛一座。

隐藏在皇城街巷中的這座寺廟,見證了明清皇城風雲

轉輪藏木刻細節

隐藏在皇城街巷中的這座寺廟,見證了明清皇城風雲

如今,抱廈東南角位置,有直徑4.8米深1.5米左右的轉輪坑,轉輪藏已無,尚有十二塊明漢白玉石雕,應是洪慶宮舊存。

多爾衮奪爵後,王府廢棄,康熙三十三年,王府前朝部分改為緞匹庫,後寝改為供奉護法神大黑天的瑪哈噶喇廟,以沿襲元明之統,懷柔蒙藏。乾隆四十三年,為多爾衮恢複名譽,而四十一年已欽賜普度之名,殿内額曰“覺海慈航”,為乾隆禦筆。後僅餘山門、大殿與方丈院,又曾用為國小,山門為糧店,并混建大量民房。2007年被辟為市稅務博物館,2011年三品美術館曾入駐,如今院落開放,大殿封存。

隐藏在皇城街巷中的這座寺廟,見證了明清皇城風雲

普度寺曾經文物豐富,民國時為軍隊及機構占據,供藏多有竊散,上世紀六七十年代,文物局将所餘造像供器妥藏于雍和宮與故宮南三所。大殿慈濟殿内,前排曾供奉釋迦牟尼佛,兩側迦葉阿難,俱已無,兩側貼金佛龛現藏于雍和宮萬福閣。另有鳳眼香一對,高丈餘,實為騰格裡沙漠海藻化石,今在雍和宮邁達拉彌勒大佛側後。大殿後排為三世佛,同天王殿的彌勒佛一起由故宮調撥至白馬寺,現收存于洛陽博物館。抱廈東南角位置,有直徑4.8米深1.5米左右的轉輪坑,轉輪藏已無,尚有十二塊明漢白玉石雕,應是洪慶宮舊存。

這就是普度寺的前世今生,起于皇太孫宮,經曆過明英宗和多爾衮的風雲故事,而定型于康乾盛世的喇嘛廟,最終走到了今天,成為高聳于皇城街巷中的一處名勝。

(來源:北京日報)

更多精彩内容,請在各大應用市場下載下傳“大武漢”用戶端。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