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為什麼有些40歲的女性越活越讨人厭?多半是“拒絕”了這三件事

每天耕耘最有趣、最實用的心理學

依據馬斯洛理論的需求層次理論,大家天生都是可以被認同和重視的。這不是男士人群的專權。這類需求層次基礎理論一樣适用女性人群。

她對自身的重視,毫無疑問是一種肯定,與此同時也可以自己的精神需求。

針對每一個人而言,在不一樣的年紀,她們有不一樣的個人魅力和生活經曆。四十歲左右的女人,越是拒絕這三件事,越讨人厭。

為什麼有些40歲的女性越活越讨人厭?多半是“拒絕”了這三件事

除此之外,我們在不同的時期會有不同的責任和義務。依據心理學專家裡克森的基礎理論,一個人的一生可以分成八個環節。

一、40歲女性的心态怎樣?

從埃裡克森人格發展階段來看,40歲的女性正處在成年人中後期,她們面臨的階段任務是得到繁育感,防止停滞不前。這兒提及的停滞不前,不僅是生孩子所産生的愉悅,更意味着自身的完整與統一。

依據心理學專家的調研,40歲是大部分女性人生道路真真正正的開始時候。恰好是由于這種緣故,許多心理學專家認為,40歲是女性一生中最關鍵的階段。

為什麼有些40歲的女性越活越讨人厭?多半是“拒絕”了這三件事

在這個時期,她們不但要飾演許多人物角色,還需要完成人生意義。另一方面,因為這一時期女性體質大幅降低,在容貌上也會出現變老的征兆。

除此之外,生理上的激素的代謝也會使她們進到女性更年期。這一階段對大部分女性人群而言有益也有弊。

盡管從那個階段開始,懵懂無知的青春年少早已一去不複返。但此外,她們對生活的真真正正的思索将從這裡開始。

在40歲之後的人生運動軌迹上,她們不會再以喧嚣的表面制勝,反而是以内涵吸引别人。

二、四十歲的女人越拒絕做這三件事,就越令人反感

為什麼有些40歲的女性越活越讨人厭?多半是“拒絕”了這三件事

從心理學知識的方面看來,一個人的氣場通常并不是與生俱來的,反而是後天養成的。對一個人氣場影響較大的通常取決于他的經曆和情緒。

俗話說得好,美不一定是肌膚,也是氣場。許多女性盡管表面不突顯,但氣場出色,能在群體中出類拔萃。為什麼有些40歲的女性越活越讨人厭?多半是拒絕了這三件事。

1.拒絕提升自己

完善自我是個人價值的根基。學會提升自己對每一個人而言都很重要。針對40歲的女性而言,這時候通常是提升自己的關鍵期。在這個環節,不論是在家中、生活或是工作中,她們都能感受到自身的真正價值。

為什麼有些40歲的女性越活越讨人厭?多半是“拒絕”了這三件事

懶散和懶惰是人的天性,很多人會挑選躲避新生事物,而不是去觸碰不明的東西。真真正正擁有智力的女性,會在生活的磨煉中逐漸完善自身。

僅有經曆了坎坎坷坷,才可以更坦然的面對坎坎坷坷,展示出成熟的女人獨有的光輝和風采。

2.拒絕理性

心理學上有一個重要專業術語稱為歸因方式(Attribution style),意思是大家在獨立思考和認知能力問題時,通常會理性地對待問題。

一般來說,歸因有兩種:

外部歸因(External attribution):原因外求

内部歸因(Internal attribution):原因内求

為什麼有些40歲的女性越活越讨人厭?多半是“拒絕”了這三件事

恰好是由于這類多元化的歸因,很多人會出現不一樣的認識個人行為。一般來說,習慣内部歸因的人,大部分情況下,她們呈現出一種處于被動和疲勞感的情況。

但針對40幾歲的女性而言,這時早已度過了人生道路的一半以上,她們的歸因方法會愈來愈客觀和完善。

因而,這一歲數的女性趨向于從更全方位的視角分析問題。假如到了這個年齡還怨天尤人,抱怨他人,那麼就無趣了。

3.拒絕自我限制

自律一直是成功者的規範。一個出色的人往往能在一切環境下都能煥發光彩,是由于她們對自身足夠的殘酷。說極端一點,對自身更殘酷的人通常會變得更強。

為什麼有些40歲的女性越活越讨人厭?多半是“拒絕”了這三件事

依照心理學知識的研究,唯強淩弱是天性。40歲了還不被他人重視,就需要檢討自己是否做得不足,不夠頑強。

必須留意的是,對自身規定嚴苛的人,總是能光芒四射。僅有擺脫可塑性和躲避的實質,才可以從歲月中得到較好的禮物。

依據馬斯洛理論的需求層次理論,40歲上下的女性越回絕提升自己、辦事消沉和自我限制,她們便會被人越來越反感。

反過來,如果你是一個積極主動、開朗、自我限制、獨立的女性,你能使你的親朋好友感覺自己是一筆不可多得的财富。

為什麼有些40歲的女性越活越讨人厭?多半是“拒絕”了這三件事

對于一個家庭來說,自己的父母對自己有很大的影響,因為一個家中小孩的性格通常與媽媽的風格和性情緊密相連。

- The End -

作者 | 湯米

編輯 | 不下雨

第一心理主筆團 | 一群喜歡仰望星空的年輕人

參考資料:Bruk, A., Scholl, S. G., & Bless, H. (2018). Beautiful mess effect: Self–other differences in evaluation of showing vulnerability.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115(2), 192-205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