夷陵之戰初期,劉備軍勢很盛,孫權感覺壓力很大,對曹丕各種低聲下氣,稱臣納貢,曹丕提的要求不管是什麼,都一口答應。這其中,就包括答應送兒子到曹丕那裡為質。但是到夷陵之戰後,孫權擊敗了劉備,孫權的臉就變了,質子也不送了,之前提的要求也推三阻四。于是,曹丕決心讨伐孫權。

這時候,曹魏和孫權分别在荊州和江淮兩個方向對峙,和劉備一方則隻在漢中方向對峙。孫權在荊州方向則同時面臨着劉備和曹魏兩方面的壓力。劉備在夷陵之戰後,收拾殘兵,退守白帝城,一方面時抵禦追擊而來的吳軍,一方面也是在等待機會出兵報仇。
是以,聽到曹丕出兵的消息,劉備也寫信調戲陸遜,說如果他也學孫權,這時候主動配合曹魏,進攻孫權,結果會如何?陸遜回信表示不接受調戲,說你剛經曆夷陵之敗,就不要吹牛了。
《三國志·陸遜傳》注引吳錄:
劉備聞魏軍大出,書與遜雲:“賊今已在江陵,吾将複東,将軍謂其能然不?”遜答曰:“但恐軍新破,創痍未複,始求通親,且當自補,未暇窮兵耳。若不惟算,欲複以傾覆之馀,遠送以來者,無所逃命。”
劉備這時候再次表現出了他以漢室正統自居所應有的“漢賊不兩立”的氣魄,在曹丕進攻孫權時,并沒有配合曹丕,進攻孫權,而是斂兵自守,作壁上觀。
曹丕如果這個時候率領幾十萬大軍征蜀,魏延馬超等北方部隊必定要依靠地勢拼死抵擋;蜀漢東線已經崩潰,南中要反,陸遜趁勢西進,吳能得蜀中和南中,曹魏能否得漢中還是未知數。這樣吳國吃了蜀國,曹魏給東吳做了嫁衣,一強對兩弱變成兩強對峙。
而且,這個時候如果劉備向孫權求和,孫權也答應了,曹魏幾十萬大軍在西面,東吳必定反向襄樊、合肥、廣陵三路出兵,曹魏守軍能扛得住嗎?隻要丢了一處,後面都是一馬平川。
且,漢中本身易守難攻打起來補給線長,又有大将魏駐守基本上不好打。一但損失大了,保不準孫劉聯合背刺。從正史上看那個時候曹魏國内好像鬧瘟疫,北方的少數民族也搞叛亂,曹丕在忙着治理内憂外患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