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中國曆史上,出現過不少的能人。他們不僅是文人的楷模,更有驚天的帥才,是集文武于一身的全才。隻是時代不幸的格局,讓其難以有一展才華的能力。最終隻能無奈地離世,至死都有遺憾。
這種時期往往在朝代更替更為明顯,尤其是面臨異族入侵時,就更為顯著。在兩宋之交,經曆靖康之變後,南宋雖然在抗戰派的帶領下,進行浴血奮戰。終于把金國的兵鋒擋在中原一帶,保住自己的半壁江山。但也是以卻通過和談,宣布事實放棄北方的領土計劃。
即使北方大地被政府放棄,其中不甘心金人的殘暴統治的漢人百姓,開始自己的獨立抗争。這其中辛棄疾所帶領的義軍,表現尤為明顯。曾以一文人之身,展現帥才之姿。僅帶領50鐵騎,就敢在敵軍大營之中,取叛徒首級的壯舉。一舉成名天下知,但卻沒有施展自己的抱負抑郁而終。
失陷地的掙紮
南宋《紹興和議》之後,與金國形成停戰約定,劃分明确界限之後的政權範圍區。這是政府行為對北方的放棄,但失陷地的百姓卻沒有放棄自己的政治訴求。并不服從金人的管理,而是要恢複以前的政治生态。
1祖輩遺志
為此北方被遺棄的群眾,開始自己的自救運動。當時金人管理下的漢人百姓,面臨嚴重的壓迫。并沒有進行有效的管理手段,隻是實行其落後的舊制度的壓制。自然不能讓新征服地的百姓歸心與臣服。
為反抗金人的暴政,底層百姓與士族開始進行自發的起義攻勢。隻是力量分散,不能形成合力,隻能被各個擊破。最終不得不臣服與金人的殘暴武力壓迫下,進行暫時性的蟄伏。隻要時機允許,就會迎來更大的風暴。
辛棄疾就是出生在這樣的時局環境中,且自己的祖輩雖然在金國為官。但是心理卻是心懷宋朝,一度想要反抗金人的統治。不甘心淪為金人的奴仆,這樣的信念也深刻影響着辛棄疾的一生。這種祖輩的遺志,也直接影響到辛棄疾後來的反抗大業中。
2自身志向
因見識過金人統治下,漢家百姓的困苦與艱難,為此發奮圖強。苦讀史書的過程中,也沒有放棄對兵書與武力的磨煉。這是他意識到金人的武力強大,不是靠文人的才氣能夠打服的。唯有武力碾壓,才有最後的勝利。
正是這種嚴格要求,為其打下良好的底子。也讓他有更好的發揮空間與舞台,去展現自己的能力。經曆家庭教育的熏陶,見識過百姓的疾苦,看到金人殘暴統治的不仁義一面。意識到作為有志之士,必須要矢志恢複漢家基業。
否則這樣的場景,将會一直持續下去。漢人将永遠為奴,不可能再翻身。為此立下志向,推翻金人的暴政,收複失去的領地,再現漢人的雄風。這需要一定的時機,而這個時機也很快成為現實。他也是以登上曆史的舞台,成為當時的一時豪傑。
3投身義軍的才華施展
當時金朝都城南遷,而皇帝野心勃勃,開始進行南侵的計劃。集中兵力進行對南宋的攻伐,這就造成當時金國内部的兵力空虛。這讓百姓看到故土回歸的希望,開始紛紛起來進行反抗金人的起義。
當時義軍一夜之間暴起,而辛棄疾也看到這種混亂局面的機會。也拉起一支隊伍開始反擊,隻是單靠民間的有限力量,還是難以與金人正規軍進行抗衡。為彌補這種差距,就僅能聯合彼此分散的力量。
形成合力保持最大的實力,才能對抗金人的反撲。這時他就和耿京聯合在一起,進行抗金的壯舉。形勢一度發揮不錯,隻是後來金人主力北返。義軍的實力難以抵抗,為擺脫困境隻能向南宋政府求援。
這其中就能看出他的戰略眼光,正因為他的眼光獨到,才避免義軍的損失。隻是他沒有想到的是,在他去南宋談判的時候,自己的後方失火。在自己談判順利的基礎上,義軍内部出現叛亂的情況。
回歸之後的被動
這為他以後的仕途之路與南歸履曆留下一個隐患。如果能夠有一定的軍事力量進行依靠,則自己的政治話語權能夠得到重視。隻是時局無奈,造化弄人。在其北回義軍大營時,耿京已經被叛徒張安國所殺。
1義軍叛亂的失敗
義軍也因為這種突然暴亂,首領被殺而群龍無首,直接内部瓦解。為挽救軍心的潰亂,辛棄疾隻得單槍匹馬,親率50騎兵闖金軍大營。在數萬大軍的手中,硬生生地把叛徒張安國給生擒,交到南宋朝廷處置。
雖然此舉挽回了義軍叛亂的影響,但這支軍事力量也是以遭受重創。自己也是以事而落得一個政治失利的罪責。這次義軍内亂的代價很慘重,北方失去牽制金軍力量的存在。也為他以後的政治仕途帶來不少的麻煩,成為一個政治污點。
2南歸之後的排擠
南歸之後雖然被朝廷任用,但失去自己的政治籌碼。即使他有心想要施展自己的政治抱負,但無奈義軍問題的缺陷,以及自己本身就是南歸之臣的先天弱勢,最終也就不了了之。即使他曾上書《美芹十論》、《九議》這樣重要的軍事防禦理論。
但還是遭到拒絕,隻能被迫擔任十餘年的清官。難以接觸實際的軍國大事的決議,隻能成為地方的守護官。難得有一定的政治抱負,即使這樣他也沒有放棄自己的希望。一直在本職工作的基礎上,進行自己的内部準備工作。
3仕途生涯的孤獨堅守
在職期間,曾組建強軍安撫地方,又平定茶商軍的暴亂。為保地方安全,作出一定的功績。隻是北伐之事卻是遙遙無期。最終因為自己的主戰派立場,而被當時的主和派掌權者排擠,最終被賦閑在家二十餘年。
即使是這樣也沒有放棄自己的堅守,一直在苦苦等待。直到主戰派上台之後,他也是以受到重用。開始擔任浙東地區的軍事防線,開始籌備北伐事宜。隻是好景不長,受限于黨争的牽連。
一年多後,自己也是以黯然離場。這時的辛棄疾已經沒有多少時日,受此刺激更是意難平。之後不久就因病去世,臨終遺言還是北伐的不甘。
結語 曆史終究還是難以逆轉,即使文武全才的辛棄疾,再是有能力,也難以左右南宋的苟安心理。好不容易蹉跎歲月三十餘年的時間,等來臨終之際的北伐,卻還是敗于自己人之手。一生都難以施展自己的北伐恢複故土的心願。
參考文獻
1、《宋史.卷四百一.列傳一百六十》
2、《辛棄疾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