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慢慢來的反而會比較快,行為心理學:着急讓你的善意大打折扣

你知道嗎?心髒科候診區的椅子磨耗程度比其他科别來得嚴重,這是因為急躁的性格不隻會磨耗椅子,也會讓你的人際關系傷痕累累——其實你隻是想為了對方好,卻屢屢被誤解

文|胡展诰

星期一的清晨六點五十分,怡安準備出門上班,在玄關處提醒就讀小二的兒子動作快一點,但提醒許多次還不見人影。眼看時間一分一秒經過,直到怡安準備扯開嗓子下最後通牒時,兒子終于穿着歪歪斜斜的制服出現。怡安趕緊拉着兒子踏出家門、跳上汽車,準備出發開啟各自的一天。

車子才剛駛出小巷,天空就下起滂沱大雨,伴随着大雨而來的是煩人的塞車。怡安挂念着早上一場重要的會議,她必須提早到公司做準備,在這之前還得先把兒子送到學校,但是學校正門最近在施工,是以她必須繞到另一側校門放兒子下車,而這個動作勢必比平常多花十分鐘 ,能不能準時到公司呢?走哪一條路會比較順暢?她越想越焦慮。

卡在車陣中動彈不得時,她瞥見一旁的兒子雙眼放空,手上的三明治一口都還沒動,早上為他沖泡的牛奶麥片顯然也沒帶上車。她順着孩子停滞的雙手往上看,第一顆鈕扣塞在第二個洞、制服領子往上翹、嘴邊還有半幹的牙膏泡沫 。

她突然想起今天是孩子穿運動服的日子,他怎麼穿制服?這下子怎麼辦?不回去換衣服孩子可能被罵,但回家換衣服的話上班鐵定遲到。就在此時,雨勢變得更猛烈,車陣中的喇叭聲開始此起彼落響起

慢慢來的反而會比較快,行為心理學:着急讓你的善意大打折扣

對于多數身為上班族的父母親而言,這樣的情境肯定不陌生。想想看:如果你是坐在駕駛座的怡安,這時候會如何反應呢?

請你靜下心回想一下:身為大人,你覺得自己和孩子相處時的品質如何?

這裡有十二道題目,是許多親子在日常生活中經常會出現的互動情境,我要邀請你勾選出自己與孩子/學生互動時習慣采取的方式:

( )一、傾向直接幫助孩子解決問題,覺得孩子當下的情緒是多餘的

( )二、經常以各種行為表現的結果,作為獎勵或懲罰孩子的主要依據。

( )三、與孩子吃飯時,習慣一邊看電視、滑手機或回複訊息。

( )四、看到孩子,就忍不住想要先叮咛(或碎念)他某件事情。

( )五、與孩子相處時,心裡經常想着工作或其他事情。

( )六、覺得與孩子慢慢讨論很沒有效率,直接告訴他方法就好。

( )七、孩子遇到問題時,擔心他因為無知或單純而受傷,急着想給建議。

( )八、常常想着「等我完成 之後,再陪孩子 」。

( )九、經常忘記(或取消)與孩子約定的時間或事情。

( )十、認為當孩子達到某些标準或成就,自己才算是好的父母(或老師)。

( )十一、問了孩子問題之後,自己卻總是在傾聽的同時做其他事情。

( )十二、覺得孩子應該先聽你把話說完,才算懂事、有禮貌。

如果你在這幾題打勾,可以回想一下:自己是否經常急着想要處理問題,卻忽略了孩子的情緒感受?是否習慣于論功行賞,以表現結果作為評價的依據?

如果你有勾選這幾題,請留意自己是否在陪伴孩子時經常呈現分心的狀态。由于你并沒有專注在陪伴對方,可能無法正确了解孩子想要表達的意思,你常常覺得困惑:明明就花時間陪伴孩子,為什麼距離還是很疏離?

若你有在這幾題打勾,可以檢視一下,與孩子互動時是否少了讓孩子澄清或表達想法的機會?或者雖然你鼓勵孩子表達,但對于你所不認同的價值,總是很快地加以批評或否認,缺少了互相分享與讨論的過程?

慢慢來的反而會比較快,行為心理學:着急讓你的善意大打折扣

過去曾有醫院發現,心髒科候診區的椅子磨耗程度比其他科别來得嚴重。仔細觀察後才知道,在這些罹患心血管疾病的患者當中,有一大群人的個性相當急躁,坐的時候特别用力,并且會不斷變換姿勢、扭動身體、頻繁起身與坐下,顯得相當不耐。

後來他們依此研究,歸納出「A型人格」。這類型的人個性急躁,對人與對事的要求極高;他們不僅追求完美主義,也相當講求效率。

但是你知道嗎?急躁的性格不隻會磨耗椅子,也會讓你的人際關系傷痕累累。

本章開頭的情境,埋藏了許多親子沖突的爆點。

父母親在焦慮之際可能會說:「你的制服怎麼沒有穿好?」「你為什麼穿制服?今天不是穿運動服嗎?」「趕快把早餐吃完,已經快到學校了」「麥片呢?你的腦袋到底在裝什麼?為什麼總是忘東忘西?」「你可以不要害我上班遲到嗎?」

孩子有時候可能會臭臉、沉默,有時候可能會回嗆:「誰要你管我?你自己去上班就好了啊!」「知道了啦,可以不要一直念嗎?」「我穿錯衣服關你什麼事?」「那你昨晚幹嘛不把我的運動服準備好?」

「什麼叫不要管?那你要怎麼去上學?」「你這是什麼态度?你難道不能好好檢討嗎!」「不關我的事?好啊,你等一下被罵就不要打電話給我!」

這種互動的結局很可能是:孩子下車後用力甩門離去,你帶着惡劣的心情繼續前往公司,進公司之前還得耗費一番力氣壓抑内在的怒火,強顔歡笑走進辦公室,整天都無法平靜或專注在工作上 。

慢慢來的反而會比較快,行為心理學:着急讓你的善意大打折扣

這難道是你想要的結果?你是故意挑起親子之間的沖突嗎?相信都不是。那到底是怎麼了?我們都想趕快解決問題,為什麼到後來事情不但沒有解決,還得花更多力氣去穩定情緒、修複關系呢?

我在心理咨商中發現,許多親子沖突往往出現在大人想幫助孩子、為孩子伸出援手的時候。為什麼我們的好意,孩子經常接收不到呢?原因跟「急」有很大的關系,好比說:

· 覺得孩子是無知的,是以急着開啟說教模式,希望教會他某些事。

· 覺得孩子的想法是錯的,是以急着開啟批判模式,要他好好檢討。

· 覺得孩子猶豫不決很浪費時間,是以急着逼孩子趕快行動。

· 傳達出「情緒是沒必要的,趕快解決問題才是重點」的态度。

· 覺得遇到問題應該趕緊解決、不要拖拖拉拉。

這些反應可以歸納出一個結論:你隻看到「事情」,卻忽略了最重要的元素───「人」。

雖然你是基于善意想幫助孩子、為他解決問題;但是因為「急」,你的注意力會局限在「解決問題」,卻忽略了關照孩子的感受,也忘了彼此的關系很需要呵護。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