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電影版《跨過鴨綠江》三大亮點值得肯定,但還有不少細節有待提升

老周

摘要:電影版《跨過鴨綠江》12月17日上映,盡管和同名電視劇是套拍,但在影片結構上有新意,在兩個半小時的篇幅裡全景式重制抗美援朝戰争,影片中有三大亮點值得肯定,但還有不少細節有待提升。

電影版《跨過鴨綠江》三大亮點值得肯定,但還有不少細節有待提升

圖1:電影版《跨過鴨綠江》海報

電影版《跨過鴨綠江》12月17日上映,盡管和同名電視劇是套拍,但在影片結構上有新意,在兩個半小時的篇幅裡全景式重制抗美援朝戰争,影片中有三大亮點值得肯定,但還有不少細節有待提升。

先來說說三大亮點,首先是影片結構上采用了倒叙手法,從1953年7月27日北韓戰争停戰協定簽字說起,以志願軍司令員兼政委彭德懷的第一人稱口吻來回憶,這個叙事手法很有新意,而且彭德懷從1950年10月8日被任命為志願軍的司令員兼政委,一直到1954年9月離任,雖然期間兩度因病回國治療,而由陳赓、鄧華代理司令員,但三年抗美援朝戰争的志願軍司令員說起來都是彭德懷,運動戰階段的第一到第五次戰役,以及陣地戰階段的金城戰役也都是彭德懷親自指揮的,最後在停戰協定上代表志願軍簽字的也是彭德懷,是以彭德懷是最有資格來做這個講述人,這也比旁白要更有曆史代入感。

電影版《跨過鴨綠江》三大亮點值得肯定,但還有不少細節有待提升

圖2:《跨過鴨綠江》中的彭德懷

電影版《跨過鴨綠江》三大亮點值得肯定,但還有不少細節有待提升

圖3:北韓戰場上的彭德懷

第二個亮點是對李奇微的表現也很正面,沒有刻意進行醜化。李奇微是1950年12月接替因車禍喪生的沃克出任美第8集團軍司令,1951年4月又接替被杜魯門總統撤職的麥克阿瑟出任“聯合國軍”總司令,直到1952年5月調任北約武裝部隊最高司令。李奇微剛到北韓,就遇到了志願軍發起的第三次戰役,面對志願軍的猛烈攻勢和“聯合國軍”低迷的士氣,他果斷放棄漢城——新官上任,就能這樣的魄力放棄漢城,組織部隊有序後撤重建防線,看重的是大局,而不是個人的顔面,絕對是将才。面對美軍放棄漢城大踏步後撤,很多人被迷惑,志願軍裡甚至出現了“向大田進軍!向釜山進美軍一舉趕下海去的輕敵思想,但是彭德懷在回憶錄中卻說,看到美軍放棄漢城,他卻感到了深深地擔憂和恐懼,這在他戎馬一生中也是很罕見的。盡管彭德懷戰術上有些簡單粗暴,但身經百戰的實戰積累,對于戰略問題的判斷,還是相當敏銳的。放棄漢城,就在這個節點上,李奇微和彭德懷就可謂是棋逢對手!

接着李奇微馬上就發現、總結志願軍攻勢隻能維持七天的特點,并準确分析出這是志願軍後勤保障困難,隻能靠士兵随身攜帶最低限度的補給維持七天的作戰(美軍稱之為“肩上後勤”),立即采取了極具針對性的“磁性戰術”——每天最多後撤30公裡(這是步兵一晝夜徒步行軍的最大距離),等七天後志願軍随身攜帶的糧食彈藥消耗完,就發動大規模反擊,這就是第四次戰役。到了第五次戰役時,又在“磁性戰術”的基礎上更進一步,組織了由機械化步兵、炮兵、裝甲兵和工兵混編的特遣隊(一般為加強營級别),在強大的空中支援掩護下,分多路向志願軍縱深要點進行穿插,打亂志願軍部署,配合正面主力的反攻。這一招非常毒辣,使志願軍在五次戰役中極為被動,是以李奇微也被稱為是志願軍真正的對手。

在影片中,李奇微的形象也基本按照曆史上的真人,棉軍帽上除了代表中将軍銜的三顆将星,還有一個傘兵徽章,表示他曾經是傘兵,另外胸前背帶上還挂着一顆手雷,按照李奇微自己的話來說,在北韓這樣戰線犬牙交錯的戰場,在遇到緊急情況時,手雷肯定比手槍更靠譜。這顆“光榮彈”就像麥克阿瑟的玉米芯煙鬥、巴頓的象牙柄手槍一樣,成了李奇微的标志,他也是以被士兵們叫做“老鐵蛋”。

電影版《跨過鴨綠江》三大亮點值得肯定,但還有不少細節有待提升

圖4:《跨過鴨綠江》中的李奇微

電影版《跨過鴨綠江》三大亮點值得肯定,但還有不少細節有待提升

圖5:美第8集團軍司令李奇微

應該說,李奇微比沃克更合适擔任北韓戰場上的美軍統帥,因為沃克是裝甲兵出身,曾是巴頓的麾下猛将,但裝甲作戰并不适合在北韓這樣狹長而多山的地形,而李奇微是傘兵出身,傘兵是輕步兵,志願軍也是輕步兵,是以他對于志願軍的機動、戰術有着近乎第六感的熟悉和了解。

而《跨過鴨綠江》對李奇微不貶損不醜化,能夠正視對手,不失是一種進步。

第三個亮點是影片的結尾,按照入朝參戰的時間順序,将志願軍27個軍的番号,以及志願軍空軍、炮兵、高射炮兵、裝甲兵、工兵、鐵道兵和後勤部隊的番号逐一推出,接着是運載志願軍烈士遺骸的運-20專機在沈陽機場降落,禮兵将覆寫着國旗的志願軍遺骸棺椁捧下機艙,排列整齊的棺椁,場面十分震撼,最後是沈陽志願軍烈士陵園的志願軍塑像。

這樣的結尾,既有曆史的回顧,又有現實的回歸,曆史的沉重與肅穆撲面而來。

電影版《跨過鴨綠江》三大亮點值得肯定,但還有不少細節有待提升

圖6:影片最後出現的沈陽志願軍烈士陵園的志願軍塑像

不過,遺憾的是,在這部宣稱全景式重制抗美援朝戰争的戰争影片,卻沒有出現志願軍空軍,還有高射炮兵和鐵道兵粉碎美軍絞殺戰的場景。這也是老周之前就擔心的地方,原先電視劇版是40集,總篇幅将近1800分鐘,現在要濃縮在154分鐘裡,如何取舍,絕對是考驗導演、編劇對這段曆史的熟悉和藝術剪輯的功力。而沒有表現空軍、高射炮兵和鐵道兵,顯然不應該。

以老周看來,影片的剪輯有些虎頭蛇尾,志願軍入朝前的戰争曆程,基本上是點到為止一筆帶過,這個節奏把控不錯,畢竟片名是《跨過鴨綠江》,重點肯定是在志願軍參戰之後。接着,對于志願軍入朝的決策、運動戰階段的五次戰役,還是有所側重,基本上把整個過程交代清楚了。但是到了後半階段的陣地戰,明顯有些“倍速快進”的感覺,似乎是篇幅不夠了,隻好草草收場。154分鐘來表現曆時兩年九個月的戰争,确實比較緊張。但是完全可以像《長津湖》那樣增加到180分鐘,或者像《大決戰》的三大戰役都分上下部,總片長220分鐘,這樣就能有足夠的篇幅來表現這場波瀾壯闊的抗美援朝戰争了。

現在這樣,一些抗美援朝戰争所不能忽略的橋段,就講得很不到位,如1951年2月彭德懷連夜回京“闖宮”,彙報北韓戰場情況和志願軍的巨大困難,片中似乎有所表現,但明顯柔性多了。這次彭德懷回國彙報的志願軍後勤困難(片中是彭德懷發了“饑無食寒無衣”六個字的電報),随後全國掀起了為志願軍做炒面,連周恩來都親自炒面,“一把炒面一把雪”也是志願軍艱苦奮戰的真實寫照;再如麥克阿瑟被撤職,片中是說他叫嚣要使用原子彈,實際上他是要把戰争擴大到中國,這和美國要把戰争限制在半島的國策相違背而被罷免,為此美國參謀長聯席會議主席布萊德利在出席國會聽證會時,就明确表示:“如果将戰争擴大到中國,那将是在錯誤時間錯誤地點和錯誤對手打一場錯誤戰争。”這段話也是北韓戰争最著名的名言,隻是經常被斷章取義掐掉了前提而引用;還有在陣地戰時期的冷槍冷炮運動、志願軍戰術反擊中提前潛伏在敵軍陣地前沿,以便在進攻時盡量縮短在敵方火力下沖鋒的距離減少傷亡——邱少雲就是在這樣的潛伏行動時為不暴露目标忍受烈火焚身的痛苦堅持一動不動;以及金城戰役中的奇襲白虎團都沒有表現。這些标志性的時間都沒有,顯然和全景式重制的标簽有偏差。

電影版《跨過鴨綠江》三大亮點值得肯定,但還有不少細節有待提升

圖7:“一把炒面一把雪”也是志願軍艱苦奮戰的真實寫照

除此之外,片中還有不少細節上的硬傷有待提升改進。

當聽到北韓戰争爆發,蔣介石和蔣經國、顧祝同商量對策,就提到了派50軍到北韓——應該是52軍,這是國軍在解放戰争中唯一整建制從大陸撤到台灣的軍級機關,屬于中央軍的湯恩伯系統,戰鬥力也比較強,被稱為僅次于五大主力的第六王牌。曆史上也确實有三次準備派52軍到北韓參戰的計劃,而50軍則在1949年10月的廣東戰役中被解放軍殲滅于陽春、陽江地區。

二次戰役中的三所裡穿插,片中說是12小時強行軍120裡,事實上是14小時強行軍145裡(72.5公裡)而且當時還不是夜間行軍,為了搶時間,隻能白天行軍。在美軍掌握制空權的情況,大部隊白天一旦被美軍發現,可能遭到猛烈空襲而傷亡慘重,是以當時志願軍一般都不會在白天 湘軍,但這次38軍113師反正常白天行軍,有點兵不厭詐的意思,反倒讓美軍飛行員誤以為是撤退的韓軍,沒有進行任何攻擊。這一點在老電影《飛虎》中有很形象的表現,但這次如此有戲劇性的情節卻沒有展現出來。

同樣二次戰役中的松骨峰戰鬥,影片中松骨峰陣地上一片積雪,讓老周差點以為是東線長津湖。松骨峰戰鬥的時間雖然是深秋的11月30日,但西線地區由于有山脈阻隔,氣溫要比同緯度東線地區高一些,是以當時根本沒有下雪,而且當時美軍大量使用了燃燒彈,就算下雪,也都被燃燒彈引起的大火融化了,不可能在陣地上會有積雪。著名作家魏巍脍炙人口的《誰是最可愛的人》就是根據松骨峰戰鬥寫,從此“最可愛的人”整個榮耀的稱謂就成了志願軍的代名詞。如果片中在提到松骨峰戰鬥時,用畫外音旁白朗誦一下《誰是最可愛的人》,那豈不是更完美嗎?

電影版《跨過鴨綠江》三大亮點值得肯定,但還有不少細節有待提升

圖8:《跨過鴨綠江》中松骨峰陣地竟然被白雪覆寫

講述長津湖戰役,一開始是美軍陸戰1師師長史密斯乘直升機觀察地形,随手向可能有埋伏的地方連開數槍,還真打中了隐蔽中的志願軍。當時,史密斯确實有乘直升機觀察地形,但是間是在11月26日,而這一天志願軍還沒有趕到下碣隅裡,怎麼可能打到志願軍呢?

在長津湖戰役中湧現出來的特級戰鬥英雄特等功臣——這是抗美援朝戰争中志願軍的最高榮譽,全軍總共兩位,20軍58師172團1營3連連長楊根思就是其中之一,另一位是上甘嶺戰役中的黃繼光。楊根思在下碣隅裡外圍的小高嶺戰鬥中指揮部隊打退了美軍八次沖擊,不過3連傷亡也相當慘重,當美軍發起第九次攻擊時,陣地上隻剩下楊根思和2名傷員了,彈藥也所剩無幾,而援軍還在路上,楊根思抱起一包5公斤的炸藥包,毅然沖向蜂擁而上的美軍拉響炸藥包!影片中基本還原了這段可歌可泣的壯烈戰鬥,但楊根思的軍裝卻不對,楊根思和他的部下都披着白鬥篷——楊根思所在的志願軍九兵團哪有什麼白鬥篷,又不是《智取威虎山》裡少劍波的小分隊,哪裡需要白鬥篷來僞裝。事實上,當時志願軍的僞裝也很簡單,就是把棉衣的白色裡子反穿,就是最簡便實用的僞裝了。

電影版《跨過鴨綠江》三大亮點值得肯定,但還有不少細節有待提升

圖9:《跨過鴨綠江》中的楊根思穿着白鬥篷

和《長津湖》一樣,《跨過鴨綠江》裡也出現了史密斯向志願軍凍死在陣地上的冰雕連敬禮的場景,老周是很反感這種用敵人來給志願軍唱贊歌的拙劣表現手法,首先志願軍的英勇完全不需要用這種形式來展現,難道我們自己的正面讴歌還不夠嗎?其次在曆史上也沒有這樣的事情,當時陸戰1師正急于從志願軍的重圍中撤退,哪會有功夫停下來肅立敬禮?忙于逃命的時刻誰還會這樣浪費寶貴時間向對手敬禮,就是心裡有敬意也得到逃出生天後才會考慮,而老周看到的美軍資料,事實上美軍不但沒有向志願軍敬禮,反而在攻上陣地後對凍僵的志願軍補槍。這才是真正的戰争,是你死我活的殘酷。

最後,在片中但凡美軍空襲,都是大批轟炸機水準投彈,而在真實的戰場上,美軍對一線陣地的空中支援,基本上都是P-51“野馬”和F4U“海盜”這兩款二戰時期戰鬥機改裝的攻擊機,而且是以機炮掃射、火箭彈和俯沖投擲凝固汽油彈為主。隻有在對後方交通線和橋梁的轟炸,才會出動B-29、B-26這種大載彈量的轟炸機。

電影版《跨過鴨綠江》三大亮點值得肯定,但還有不少細節有待提升

圖10:美軍F4U“海盜”正在對志願軍陣地進行攻擊

盡管這些硬傷都談不上是原則性的錯,但對于《跨過鴨綠江》這樣一部注重以電影手法還原真實曆史的正劇,當然是要以更高的标準去要求。《跨過鴨綠江》的長處就是在于真實,與真實曆史不符的情節,還是越少越好。

總體而言,《跨過鴨綠江》還是不錯,如果老周萊打分,可以給8分。不過市場并不給力,截至12月25日,上映八天總票房才4400萬元,平均每天連600萬都不到,和《長津湖》相比,簡直不可同日而語。看來,再好的東西也得吆喝,商業化的宣傳推廣是不可或缺的。

接下去就等着春節檔的兩部抗美援朝題材大片,《長津湖》的下篇《水門橋》,還有張藝謀的《狙擊手》,到時候老周一定會寫兩篇影評點評一番。

(本文圖檔來自網絡)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