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电影版《跨过鸭绿江》三大亮点值得肯定,但还有不少细节有待提升

老周

摘要:电影版《跨过鸭绿江》12月17日上映,尽管和同名电视剧是套拍,但在影片结构上有新意,在两个半小时的篇幅里全景式重现抗美援朝战争,影片中有三大亮点值得肯定,但还有不少细节有待提升。

电影版《跨过鸭绿江》三大亮点值得肯定,但还有不少细节有待提升

图1:电影版《跨过鸭绿江》海报

电影版《跨过鸭绿江》12月17日上映,尽管和同名电视剧是套拍,但在影片结构上有新意,在两个半小时的篇幅里全景式重现抗美援朝战争,影片中有三大亮点值得肯定,但还有不少细节有待提升。

先来说说三大亮点,首先是影片结构上采用了倒叙手法,从1953年7月27日朝鲜战争停战协议签字说起,以志愿军司令员兼政委彭德怀的第一人称口吻来回忆,这个叙事手法很有新意,而且彭德怀从1950年10月8日被任命为志愿军的司令员兼政委,一直到1954年9月离任,虽然期间两度因病回国治疗,而由陈赓、邓华代理司令员,但三年抗美援朝战争的志愿军司令员说起来都是彭德怀,运动战阶段的第一到第五次战役,以及阵地战阶段的金城战役也都是彭德怀亲自指挥的,最后在停战协议上代表志愿军签字的也是彭德怀,所以彭德怀是最有资格来做这个讲述人,这也比旁白要更有历史代入感。

电影版《跨过鸭绿江》三大亮点值得肯定,但还有不少细节有待提升

图2:《跨过鸭绿江》中的彭德怀

电影版《跨过鸭绿江》三大亮点值得肯定,但还有不少细节有待提升

图3:朝鲜战场上的彭德怀

第二个亮点是对李奇微的表现也很正面,没有刻意进行丑化。李奇微是1950年12月接替因车祸丧生的沃克出任美第8集团军司令,1951年4月又接替被杜鲁门总统撤职的麦克阿瑟出任“联合国军”总司令,直到1952年5月调任北约武装部队最高司令。李奇微刚到朝鲜,就遇到了志愿军发起的第三次战役,面对志愿军的猛烈攻势和“联合国军”低迷的士气,他果断放弃汉城——新官上任,就能这样的魄力放弃汉城,组织部队有序后撤重建防线,看重的是大局,而不是个人的颜面,绝对是将才。面对美军放弃汉城大踏步后撤,很多人被迷惑,志愿军里甚至出现了“向大田进军!向釜山进美军一举赶下海去的轻敌思想,但是彭德怀在回忆录中却说,看到美军放弃汉城,他却感到了深深地担忧和恐惧,这在他戎马一生中也是很罕见的。尽管彭德怀战术上有些简单粗暴,但身经百战的实战积累,对于战略问题的判断,还是相当敏锐的。放弃汉城,就在这个节点上,李奇微和彭德怀就可谓是棋逢对手!

接着李奇微马上就发现、总结志愿军攻势只能维持七天的特点,并准确分析出这是志愿军后勤保障困难,只能靠士兵随身携带最低限度的补给维持七天的作战(美军称之为“肩上后勤”),立即采取了极具针对性的“磁性战术”——每天最多后撤30公里(这是步兵一昼夜徒步行军的最大距离),等七天后志愿军随身携带的粮食弹药消耗完,就发动大规模反击,这就是第四次战役。到了第五次战役时,又在“磁性战术”的基础上更进一步,组织了由机械化步兵、炮兵、装甲兵和工兵混编的特遣队(一般为加强营级别),在强大的空中支援掩护下,分多路向志愿军纵深要点进行穿插,打乱志愿军部署,配合正面主力的反攻。这一招非常毒辣,使志愿军在五次战役中极为被动,因此李奇微也被称为是志愿军真正的对手。

在影片中,李奇微的形象也基本按照历史上的真人,棉军帽上除了代表中将军衔的三颗将星,还有一个伞兵徽章,表示他曾经是伞兵,另外胸前背带上还挂着一颗手雷,按照李奇微自己的话来说,在朝鲜这样战线犬牙交错的战场,在遇到紧急情况时,手雷肯定比手枪更靠谱。这颗“光荣弹”就像麦克阿瑟的玉米芯烟斗、巴顿的象牙柄手枪一样,成了李奇微的标志,他也因此被士兵们叫做“老铁蛋”。

电影版《跨过鸭绿江》三大亮点值得肯定,但还有不少细节有待提升

图4:《跨过鸭绿江》中的李奇微

电影版《跨过鸭绿江》三大亮点值得肯定,但还有不少细节有待提升

图5:美第8集团军司令李奇微

应该说,李奇微比沃克更合适担任朝鲜战场上的美军统帅,因为沃克是装甲兵出身,曾是巴顿的麾下猛将,但装甲作战并不适合在朝鲜这样狭长而多山的地形,而李奇微是伞兵出身,伞兵是轻步兵,志愿军也是轻步兵,所以他对于志愿军的机动、战术有着近乎第六感的熟悉和理解。

而《跨过鸭绿江》对李奇微不贬损不丑化,能够正视对手,不失是一种进步。

第三个亮点是影片的结尾,按照入朝参战的时间顺序,将志愿军27个军的番号,以及志愿军空军、炮兵、高射炮兵、装甲兵、工兵、铁道兵和后勤部队的番号逐一推出,接着是运载志愿军烈士遗骸的运-20专机在沈阳机场降落,礼兵将覆盖着国旗的志愿军遗骸棺椁捧下机舱,排列整齐的棺椁,场面十分震撼,最后是沈阳志愿军烈士陵园的志愿军塑像。

这样的结尾,既有历史的回顾,又有现实的回归,历史的沉重与肃穆扑面而来。

电影版《跨过鸭绿江》三大亮点值得肯定,但还有不少细节有待提升

图6:影片最后出现的沈阳志愿军烈士陵园的志愿军塑像

不过,遗憾的是,在这部宣称全景式重现抗美援朝战争的战争影片,却没有出现志愿军空军,还有高射炮兵和铁道兵粉碎美军绞杀战的场景。这也是老周之前就担心的地方,原先电视剧版是40集,总篇幅将近1800分钟,现在要浓缩在154分钟里,如何取舍,绝对是考验导演、编剧对这段历史的熟悉和艺术剪辑的功力。而没有表现空军、高射炮兵和铁道兵,显然不应该。

以老周看来,影片的剪辑有些虎头蛇尾,志愿军入朝前的战争历程,基本上是点到为止一笔带过,这个节奏把控不错,毕竟片名是《跨过鸭绿江》,重点肯定是在志愿军参战之后。接着,对于志愿军入朝的决策、运动战阶段的五次战役,还是有所侧重,基本上把整个过程交代清楚了。但是到了后半阶段的阵地战,明显有些“倍速快进”的感觉,似乎是篇幅不够了,只好草草收场。154分钟来表现历时两年九个月的战争,确实比较紧张。但是完全可以像《长津湖》那样增加到180分钟,或者像《大决战》的三大战役都分上下部,总片长220分钟,这样就能有足够的篇幅来表现这场波澜壮阔的抗美援朝战争了。

现在这样,一些抗美援朝战争所不能忽略的桥段,就讲得很不到位,如1951年2月彭德怀连夜回京“闯宫”,汇报朝鲜战场情况和志愿军的巨大困难,片中似乎有所表现,但明显柔性多了。这次彭德怀回国汇报的志愿军后勤困难(片中是彭德怀发了“饥无食寒无衣”六个字的电报),随后全国掀起了为志愿军做炒面,连周恩来都亲自炒面,“一把炒面一把雪”也是志愿军艰苦奋战的真实写照;再如麦克阿瑟被撤职,片中是说他叫嚣要使用原子弹,实际上他是要把战争扩大到中国,这和美国要把战争限制在半岛的国策相违背而被罢免,为此美国参谋长联席会议主席布莱德利在出席国会听证会时,就明确表示:“如果将战争扩大到中国,那将是在错误时间错误地点和错误对手打一场错误战争。”这段话也是朝鲜战争最著名的名言,只是经常被断章取义掐掉了前提而引用;还有在阵地战时期的冷枪冷炮运动、志愿军战术反击中提前潜伏在敌军阵地前沿,以便在进攻时尽量缩短在敌方火力下冲锋的距离减少伤亡——邱少云就是在这样的潜伏行动时为不暴露目标忍受烈火焚身的痛苦坚持一动不动;以及金城战役中的奇袭白虎团都没有表现。这些标志性的时间都没有,显然和全景式重现的标签有偏差。

电影版《跨过鸭绿江》三大亮点值得肯定,但还有不少细节有待提升

图7:“一把炒面一把雪”也是志愿军艰苦奋战的真实写照

除此之外,片中还有不少细节上的硬伤有待提升改进。

当听到朝鲜战争爆发,蒋介石和蒋经国、顾祝同商量对策,就提到了派50军到朝鲜——应该是52军,这是国军在解放战争中唯一整建制从大陆撤到台湾的军级单位,属于中央军的汤恩伯系统,战斗力也比较强,被称为仅次于五大主力的第六王牌。历史上也确实有三次准备派52军到朝鲜参战的计划,而50军则在1949年10月的广东战役中被解放军歼灭于阳春、阳江地区。

二次战役中的三所里穿插,片中说是12小时强行军120里,事实上是14小时强行军145里(72.5公里)而且当时还不是夜间行军,为了抢时间,只能白天行军。在美军掌握制空权的情况,大部队白天一旦被美军发现,可能遭到猛烈空袭而伤亡惨重,所以当时志愿军一般都不会在白天 湘军,但这次38军113师反常规白天行军,有点兵不厌诈的意思,反倒让美军飞行员误以为是撤退的韩军,没有进行任何攻击。这一点在老电影《飞虎》中有很形象的表现,但这次如此有戏剧性的情节却没有体现出来。

同样二次战役中的松骨峰战斗,影片中松骨峰阵地上一片积雪,让老周差点以为是东线长津湖。松骨峰战斗的时间虽然是深秋的11月30日,但西线地区由于有山脉阻隔,气温要比同纬度东线地区高一些,所以当时根本没有下雪,而且当时美军大量使用了燃烧弹,就算下雪,也都被燃烧弹引起的大火融化了,不可能在阵地上会有积雪。著名作家魏巍脍炙人口的《谁是最可爱的人》就是根据松骨峰战斗写,从此“最可爱的人”整个荣耀的称谓就成了志愿军的代名词。如果片中在提到松骨峰战斗时,用画外音旁白朗诵一下《谁是最可爱的人》,那岂不是更完美吗?

电影版《跨过鸭绿江》三大亮点值得肯定,但还有不少细节有待提升

图8:《跨过鸭绿江》中松骨峰阵地竟然被白雪覆盖

讲述长津湖战役,一开始是美军陆战1师师长史密斯乘直升机观察地形,随手向可能有埋伏的地方连开数枪,还真打中了隐蔽中的志愿军。当时,史密斯确实有乘直升机观察地形,但是间是在11月26日,而这一天志愿军还没有赶到下碣隅里,怎么可能打到志愿军呢?

在长津湖战役中涌现出来的特级战斗英雄特等功臣——这是抗美援朝战争中志愿军的最高荣誉,全军总共两位,20军58师172团1营3连连长杨根思就是其中之一,另一位是上甘岭战役中的黄继光。杨根思在下碣隅里外围的小高岭战斗中指挥部队打退了美军八次冲击,不过3连伤亡也相当惨重,当美军发起第九次攻击时,阵地上只剩下杨根思和2名伤员了,弹药也所剩无几,而援军还在路上,杨根思抱起一包5公斤的炸药包,毅然冲向蜂拥而上的美军拉响炸药包!影片中基本还原了这段可歌可泣的壮烈战斗,但杨根思的军装却不对,杨根思和他的部下都披着白斗篷——杨根思所在的志愿军九兵团哪有什么白斗篷,又不是《智取威虎山》里少剑波的小分队,哪里需要白斗篷来伪装。事实上,当时志愿军的伪装也很简单,就是把棉衣的白色里子反穿,就是最简便实用的伪装了。

电影版《跨过鸭绿江》三大亮点值得肯定,但还有不少细节有待提升

图9:《跨过鸭绿江》中的杨根思穿着白斗篷

和《长津湖》一样,《跨过鸭绿江》里也出现了史密斯向志愿军冻死在阵地上的冰雕连敬礼的场景,老周是很反感这种用敌人来给志愿军唱赞歌的拙劣表现手法,首先志愿军的英勇完全不需要用这种形式来体现,难道我们自己的正面讴歌还不够吗?其次在历史上也没有这样的事情,当时陆战1师正急于从志愿军的重围中撤退,哪会有功夫停下来肃立敬礼?忙于逃命的时刻谁还会这样浪费宝贵时间向对手敬礼,就是心里有敬意也得到逃出生天后才会考虑,而老周看到的美军资料,事实上美军不但没有向志愿军敬礼,反而在攻上阵地后对冻僵的志愿军补枪。这才是真正的战争,是你死我活的残酷。

最后,在片中但凡美军空袭,都是大批轰炸机水平投弹,而在真实的战场上,美军对一线阵地的空中支援,基本上都是P-51“野马”和F4U“海盗”这两款二战时期战斗机改装的攻击机,而且是以机炮扫射、火箭弹和俯冲投掷凝固汽油弹为主。只有在对后方交通线和桥梁的轰炸,才会出动B-29、B-26这种大载弹量的轰炸机。

电影版《跨过鸭绿江》三大亮点值得肯定,但还有不少细节有待提升

图10:美军F4U“海盗”正在对志愿军阵地进行攻击

尽管这些硬伤都谈不上是原则性的错,但对于《跨过鸭绿江》这样一部注重以电影手法还原真实历史的正剧,当然是要以更高的标准去要求。《跨过鸭绿江》的长处就是在于真实,与真实历史不符的情节,还是越少越好。

总体而言,《跨过鸭绿江》还是不错,如果老周莱打分,可以给8分。不过市场并不给力,截至12月25日,上映八天总票房才4400万元,平均每天连600万都不到,和《长津湖》相比,简直不可同日而语。看来,再好的东西也得吆喝,商业化的宣传推广是不可或缺的。

接下去就等着春节档的两部抗美援朝题材大片,《长津湖》的下篇《水门桥》,还有张艺谋的《狙击手》,到时候老周一定会写两篇影评点评一番。

(本文图片来自网络)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