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小小的充電樁托起了新能源汽車的大市場

編輯 | 于斌

出品 | 潮起網「于見專欄」

今年的國慶期間,相信很多新能源汽車的車主都經曆過充電一個小時,排隊幾個鐘頭的尴尬,相關的話題也是火遍了各大社交媒體網站,國家電網的統計資料顯示,國慶節的第1天,高速公路沿途設施的充電量就超過了140萬千瓦時,接近平時用電量的近4倍,國慶節的前3天,國家電網的總充電量同比增長了近60%,高速公路沿途設施的充電量同比增長了56.52%,城鎮充電設施的充電量同比增長了75.23%,陡增的用電量一方面給充電設施帶來了不小的服務壓力,另一方面這對于高速公路管理部門和充電服務企業的日常運維及應急服務能力也是一個不小的考驗。

小小的充電樁托起了新能源汽車的大市場

借助新能源的東風,充電樁的發展在提速

未來幾年随着傳統燃油車逐漸退出市場,新能源汽車也将會更多地飛入尋常百姓家,目前國内新能源汽車的保有量已接近700萬輛,其中今年新注冊登記的新能源汽車就達到了近200萬輛,但相比國内3億規模的汽車保有總量,顯然差距甚遠。

未來十年即使汽車保有總量不再增加,隻是把傳統的燃油車更換為電動車,按現有的比例來換算,那也需要數量規模至少是現在幾倍以上的充電樁來提供相應的服務,如上海市交委的資料顯示,全市每年公共及專用充電樁的充電總量一直是在大跨越式地增長,2018年、2019年 、2020年的用電量分别為2億度、4.02億度,6.06億度,是以以後小小的充電樁會像現在的加油站一樣,遍布城市鄉村、大街小巷、街頭巷末,它不僅能保證國民經濟的正常運轉,同時也是維系民生福祉的重要設施。

這幾年與充電樁相關的企業數量呈現出了飛速增長的趨勢,興業證券的資料顯示,從2016年到2020年,每年國内充電樁企業的注冊增速均在30%以上,去年新增的企業數量接近3萬家,是2015年的近6倍,今年僅上半年增加的企業數量就達到了2萬多家,同比增長了近160%。與此相應的,國内的充電樁總量也是在不斷地增加之中,到現在為止,國内高速公路配套的充電樁服務區已有2000多個,充電樁保有量達到了1萬多部,全國的充電基礎設施總量超過了200萬部,平均每3輛車就擁有1部充電樁,即使如此,還是難以緩解電動車主們内心的充電焦慮。

小趙在北京工作,他每天要花幾個小時在三環與通州之間往返,為了通勤友善,他買了一輛新能源汽車,這款車的續航裡程有350公裡左右,每周充上1-2次電,大概就能使用一周時間,使用成本約是每公裡1毛錢左右,比傳統燃油車低了不少,一個月下來的充電費用在100-200元之間,他感覺日常使用還是比較友善的,而且還不限号,但如果跑長途的話車子的續航能力就有點不夠給力了。

尤其是外地很多地方的充電樁數量不足,分布也不盡合理,在車流量大的地方,充電樁明顯不夠用,排隊充電往往要等待一到數個小時,排隊過程中他都不敢去洗手間,有時按照導航找到的一些充電樁還因為各種原因不能使用,有些雖然能用但充電速度很慢,充一次電甚至需要等上幾個小時,像今年國慶在旅遊傳回時,開燃油車的朋友都已經到家了,自己的車還沒充完電,平時小趙也會經常檢視電量,盡量先在家充好電再出門,盡量不在外面充電,小趙笑稱能随時關注電量、了解充電樁資訊、合理規劃路線才是一名電動車司機必須首先具備的職業素養。

小小的充電樁托起了新能源汽車的大市場

馬太效應正逐漸顯現,幾大難題亟待化解

目前從事充電樁服務的各企業之間已經逐漸拉開了位次,有10餘家企業營運的充電樁數量在1萬部以上,在頭部企業中,既有以國家電網、南方電網為代表的國家隊,營運充電樁數量分别為19.6萬部、4.1萬部,也有星星充電、特來電、雲快充等民營電力裝置企業,營運充電樁數量分别為22.1萬部、22.7萬部、8.2萬部,還有特斯拉、比亞迪等整車制造企業。

今年的資本市場亦是風起雲湧、投資不斷,如星星充電獲得了B輪融資後,企業的估值為155億元人民币,雲快充先後完成了B1輪和B2輪融資,特銳德的子公司特來電通過增資擴股的方式引入了多家企業的戰略投資,作為資本市場看好的新能源領域的新風口,「于見專欄」認為,充電樁行業在國家政策的鼓勵下和各路資本的加持助力下,在未來的幾年必定會迎來新一輪的爆發增長周期,尤其是近幾年新能源汽車的銷售量和保有量均呈現出了迅速增長之勢,這帶來的直接影響就是汽車用電量的猛增和充電頻率的大幅度增長,但目前充電樁行業尚存在着一些自身的和結構性的難題,主要展現在以下的幾個方面:

一是充電樁的安裝數量不能滿足新能源汽車的使用需求,近幾年雖然各地都在大力推進車用充電基礎設施建設,但在車流密集地區、城市的熱點區域、高速公路沿線區域、城鄉結合區域,充電樁的數量距離消費者的實際需求和期望還有一定的差距。

二是充電樁的布局還不夠合理,在一些偏遠、車流量小的區域,公用充電樁的使用率偏低,而熱點地區的充電需求量又比較大,這些區域又面臨着充電樁數量不足的問題,供需沖突在長假車流量驟增時就顯得尤為突出了。

三是作為公用充電樁的重要補充,現在小區内私人充電樁的安裝率并不高,這主要是由于老舊小區各方面的條件有限、建立小區未按要求預留安裝條件或沒有配套建設符合标準規定的充電樁設施、安裝過程中物業不配合等原因造成的。

四是由于充電标準與充電接口還未能實作完全統一,是以現在還存在着充電樁與新能源汽車之間接口不相容的情況,在寸土寸金、土地資源有限的一、二線城市,出現這種情況無疑也會降低充電樁資源的有效使用率。

五是還有的一些充電樁由于日常維護不到位,變成了無法使用的“充電裝”,這樣會或多或少地影響到充電樁的使用效率和車主的使用體驗,目前上海的10餘萬座公共或專用充電樁中,長期不用疑似為僵屍樁的約占27%,這其中專用充電樁又超過了一半。

除了加速布局以外,還需向精細化管理要效益

「于見專欄」認為,如今的新能源汽車領域正在逐一克服前進道路上的各種技術難題,距離全面普及的夢想已不再遙遠,而未來制約新能源汽車真正走進千家萬戶的最大阻礙,恐怕會是在我們眼中不起眼的小小充電樁,例如按照交通運輸部的規劃,到2025年,國内高速公路快速充電設施的覆寫率将達到80%,這還不包括要大力提升城市、農村等更廣泛區域的充電設施覆寫率,是以後續的建設與運維工作仍然是任重而道遠。

一方面要想優化和提升充電樁的使用效率,首先是要建立起一個标準統一、布局合理、科學完善的充電服務網絡,相關部門可以依托大資料分析及輔助決策技術,掌握能解決在哪兒建、要建多少等問題的市場需求資料,比如上海一個公用直流快充樁平均每天的使用率約為4%,這相當于1天的使用時間為1小時,用電量為50度左右,而據測算,一個充電樁每天充電100度左右可以做到盈虧平衡,每天充電200度左右可以在3至5年内收回成本,每天充電300度左右收回成本的時間可以縮短到3年以内,是以目前全市的充電樁仍處于整體虧損的狀态。

并且上海的新能源汽車與充電樁之間的比率已經達到了1.2:1,每天的充電交易訂單都在2萬筆以上,從充電樁數量和交易量來看,全市擁有的充電樁可以基本上滿足日常的使用需求,這方面成績在全國都算是屈指可數的水準了,但全市充電樁的平均使用率整體上還達不到收支平衡的标準,這就說明了城市的充電樁布局還不夠科學合理,尚有比較大的改善空間。

而且像上海這樣的一線城市尚且如此,其它城市的情況恐怕也是不容樂觀,是以在建立起資料庫以後,除了繼續加大公用和私人充電樁的建設力度及不斷優化布局以外,還可以依靠資訊及分析技術對充電樁資源與使用者需求進行進一步地優化和即時比對,把車主引導到距離最近、排隊量最少的充電樁位置,這樣就可以在現有資源的基礎上,給車主帶來最佳的使用體驗。

另一方面對于部分充電樁處于有人建、沒人管的問題,相關部門可以出台一些量化的細則與措施,或者借助相應的技術手段,加強對這方面的監督管理,鼓勵服務商盡最大努力提供優質的運維服務,同時及時清退不合格的服務商及其僵屍樁,確定有限的空間資源能夠發揮出最大的效用,如5年前上海就建成了充換電設施公共資料采集與監測市級平台,要求全市所有的公用充電樁都要按照要求接入這個平台,通過這個平台就可以及時發現并清除不能使用的僵屍樁。

現在很多城市都有給企業的充電樁建設補貼,補貼标準是按照充電樁的建立數量來發放,是以有的企業隻關注充電樁的數量,一擁而上建立了不少的低成本交流慢充樁,有些充電樁甚至從來沒有通電使用過,是以相應的充電樁驗收與營運标準也需要進一步完善,如上海在幾年前把補貼分成了裝置補貼和營運補貼,充電樁建成後,企業可獲得裝置補貼,标準相當于裝置購買成本的30%,在營運期間,企業可獲得營運補貼,标準為公用充電樁每度電2角(每年1000小時封頂),專用樁每度電1角(每年2000小時封頂)。

去年5月,上海取消了30%的裝置補貼,如此一來,就把充電樁的補貼重點從重建設轉向了重營運,并且上海還規定了營運的評分标準,分數達到60分、75分以上或85分以上的企業可以分别獲得每度電2角、5角或8角的不同檔次的補貼,這樣一套組合拳下來,也就基本上杜絕了隻建不維護或騙取補貼的現象,同時也能倒逼企業想方設法地提升營運水準與服務品質。

另外還有一點值得一提的是,随着近幾年電池技術的迅速發展,擁有長續航裡程的電動汽車逐漸成為市場的主流,如果用交流慢充樁來給車充電,充滿電至少要幾個小時至十幾個小時以上,幾乎沒有人會有耐心在公共場所等上這麼久,是以目前交流慢充樁的設施使用率極低,如上海全市20%的直流快充樁就貢獻了90%以上的充電量,而1部直流快充樁的充電效率約等于15部交流慢充樁,是以加速淘汰這些使用率很低的交流慢充樁,就可以節約寶貴的城市土地空間資源,進一步提高城市充電樁的整體使用率。

小小的充電樁托起了新能源汽車的大市場

結語

随着新能源汽車普及率的不斷提升,充電樁數量不足、分布不均勻、維護不到位等問題在目前就顯得日益突出了,這也許會成為新能源汽車全面普及的最大不利因素,隻有當我們切實解決好了電動汽車的充電問題以後,才能一方面讓車主們用得省心舒心,而不是時不時為了剩餘電量而提心吊膽,另一方面也能讓更多還沒有購買新能源汽車的人安心放心,進而為新能源汽車的全面普及打下堅實的基礎。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