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的教材是如何講述北韓戰争的?公然颠倒是非黑白,讓人氣憤
上世紀五十年代發生的抗美援朝戰争是一場保家衛國的戰争,美國飛機多次入侵中國領領空,轟炸丹東地區,中國應北韓政府邀請,做出“抗美援朝。保家衛國”的決策,迅速組成人民志願軍入朝參戰。這是一場正義之戰,但是鄰國日本在教科書中公然颠倒這行戰争的黑白,着實讓人氣憤。

中國抗美援朝戰争油畫
7個出版社的曆史教科書對北韓戰争的描述,都沒有準确反映出中國出兵北韓的真正原因。1950年,北韓内戰發生後,美國以聯合國軍的名義大規模介入北韓半島,并把戰火燃燒到中朝邊境,同時美國第七艦隊開進台灣海峽,威脅新中國社會主義政權。基于此,不難明白中國志願軍出兵北韓的目的是為了抗美援朝、保家衛國。然而,部分教科書的描述容易給學生這樣的誤解:中國是為了幫助先挑起戰争的北韓而介入北韓内戰的。
“1950年北韓進攻南韓,開始了北韓戰争。以美國為首的聯合國軍支援南韓,中國的人民義勇軍支援北韓,戰争一直持續到1953年簽訂休戰協定為止。”(東京書籍2005年版)
“1950年,北緯38度線上發生了戰鬥,北韓戰争開始。以美國軍隊為主力的聯合國軍隊,幫助被追趕到半島南部的南韓軍隊參戰。之後,中國派出義勇軍援助北韓,戰局改變,在38度線附近一進一退反複。”“注釋:聯合國的安全理事會在蘇聯代表缺席的情況下,通過了譴責北韓是侵略國的決議,決定派遣聯合國軍隊。”(大阪書籍1991年版 )
“1950年在南北分治的北韓爆發了北韓戰争。聯合國安理會在蘇聯缺席的情況下認定北韓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為侵略者,出動了以美軍為主力的聯合國軍。與此相對, 中國也向北韓派遣了志願軍。”(學圖出版社1980年版)
“以美國為中心的聯合國軍曾一度追擊被北韓軍至與中國接壤的國境,中華人民共和國為幫助北韓軍,随後在北緯38度線附近進行拉鋸戰。”(帝國書院1992年版)
“1950年6月,北韓民主主義共和國以武力統一為目标南下,冷戰終于在北韓半島演變成了熱戰。聯合國安全理事會在蘇聯缺席的情況下,決定北方為侵略國,決定向南方派遣聯合國軍。以美國為主的聯合國軍反擊(北韓)逼近中國邊境,中華人民共和國向北韓輸送志願軍。”(日本文教1997年版)
上述資料隻有兩個版本的教科書提到中國出兵北韓,是因為“聯合國軍逼近國門”。教科書不是認為北韓先進攻南韓,就是明确指出北韓是侵略國家,由于先給北韓定性,同時也就在無形中使學生誤認為中國出兵北韓半島是支援“侵略行為”的“侵略國家”。 而事實上中國人民志願軍進入北韓的目的更多的是為了保家衛國。這又容易給學生造成一種誤解。
“以美國為首的聯合國軍支援南韓,中國的人民義勇軍支援北韓。”(東京書籍2005年版)
“1950年北韓攻擊南韓,爆發了北韓戰争。”在注釋中提到“以美國軍隊為主力的聯合國軍隊參戰支援南韓,中國派遣義勇軍支援北韓,戰争在三八線附近陷入拉鋸狀态。”(大阪書籍2005年版)
“兩大世界的對立也影響到了亞洲,1950年……美軍(聯合國軍)支援南韓,中華人民共和國支援北韓,展開激烈的戰鬥。”(清水書院2005年版)
“北韓軍隊為了統一北韓越過北緯38度線。”(帝國書院2005年版)
冷戰在北韓半島噴出火焰。1950年6月北韓為了武力統一,在蘇聯的支援下南下,北韓戰争爆發了。聯合國決定對北韓實行制裁,出動了以美軍為主力的聯合國軍隊。之後中國參戰,援助北韓。”(教育出版2005年版)
上述各個版本的教科書的表述似乎将中國參戰的原因歸結為中國是兩大世界中的一極,對中國參戰的背景及原因沒有進行恰當、客觀的分析。 日本文教版教科書比較客觀地描述了北韓戰争爆發的原因。但對于戰争的性質的認識還不是很清晰,對于中國參戰的原因也是很含糊。
“1950年6月北韓為了以武力實作統一,南下越過北緯38度線,與南韓的軍隊發生沖突,冷戰終于在北韓半島變成火熱的激戰(北韓戰争),聯合國安理會在蘇聯缺席的情況下,決議通過北韓為侵略國,向南韓派遣了以美國為主力的聯合國軍。當聯合國軍逼近中國國境時,中國向北韓派送了義勇軍……”(日本文教2005年版)
日本書籍版教科書的描述似乎影射了中國援助了北韓才使得北韓戰争長期化,這顯然是不符合曆史事實的。
“戰後與德國一樣,北韓也被劃分為南北方,北韓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試圖以武力統一,1950年6月進攻大韓民國發動了北韓戰争。以美國為主的聯合國軍支援南韓參戰,中國也支援北韓派遣義勇軍參戰,緻使戰争長期化。戰鬥一進一退,直到1953年才締結停戰協定。”(日本書籍2005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