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三國開始,人們對關羽一直都有很高的評價。他不僅英勇無敵,而且還用兵如神。最重要的是關羽身上的那股子正氣,可謂是義薄雲天。而在他心中,“義”永遠是排在第一位的。
其實在抗戰期間,有個人也被稱為“活關公”,他便是中國陣亡的最高将領——張自忠。

張自忠(1891-1940)一個出生于山東官宦世家,可謂是名門之後,家境頗豐,是以從小便可飽覽詩書,受到優良的教育傳承。在他十八歲時,就在家人的安排下,與父輩好友的女兒結了婚。後來,張自忠一心想報效國家,便加入中國同盟會,在“辛亥革命”後全身心的投入到了反清運動中。在其畢業後更是入伍參軍,漸漸地成為了西北軍閥馮玉祥的開路先鋒。
在中日戰争爆發後,他帶領自己的部隊輾轉各地,積極抗日救國。1939年日本突然發動了随棗會戰,張自忠親自領兵打退敵軍,取得了“鄂北大捷”。同年12月,張自忠又趁敵軍不備,率領所部兵團主動出擊,剿滅四千五百餘人,這次行動被稱為“襄東大捷”。此戰日軍損失慘重,随後日軍便稱呼張自忠為“現代關公”“活關公”。
1940年5月,日本在鄂西地區集結了整整三十萬兵團,發動了棗宜會戰。戰争進行到15日,國軍33集團軍幾乎已經被損耗殆盡,隻剩下了1500多人,而且還被日軍圍困。在這期間張自忠雖奮勇戰鬥,但奈何子彈無情,在其左臂上留下了創傷,但他仍然堅持指揮戰鬥。在16日拂曉,國軍第33集團軍自司令官張自忠以下全軍覆滅。
戰鬥結束後,日軍在清掃戰場的時,發現了原本以為會突圍的張自忠将軍遺體。随後日本出于武士道精神将張自忠将軍的遺體收斂入棺。并且在為張自忠将軍擦洗遺體的時候,發現了大小傷口共計8處。
後來,蔣介石下達死指令,讓國民政府必須奪回張自忠将軍的遺體。在一番艱難的交涉之後,張自忠将軍的靈柩自宜昌上船前往重慶。在此期間十萬軍民自發護送張自忠将軍的英靈。而張自忠的妻子李慧敏在得知其丈夫英勇殉國後,心如刀割,絕食七天身亡。後來夫妻二人的遺體被合葬在了重慶梅花山。
至今猶記得張将軍的名言:
為國家、民族死之決心,海不清、石不爛,決無半點改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