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鄂州南樓丨古詩賞析

鄂州南樓

〔宋代〕範成大

誰将玉笛弄中秋?黃鶴歸來識舊遊。

漢樹有情橫北渚,蜀江無語抱南樓。

燭天燈火三更市,搖月旌旗萬裡舟。

卻笑鲈鄉垂釣手,武昌魚好便淹留。

作者簡介:

範成大(1126-1193),字緻能,号稱石湖居士。漢族,平江吳縣(今江蘇蘇州)人。南宋詩人。谥文穆。從江西派入手,後學習中、晚唐詩,繼承了白居易、王建、張籍等詩人新樂府的現實主義精神,終于自成一家。風格平易淺顯、清新妩媚。詩題材廣泛,以反映農村社會生活内容的作品成就最高。他與楊萬裡、陸遊、尤袤合稱南宋“中興四大詩人”。

釋義:

誰在中秋的夜晚吹奏着玉笛?黃鶴飛回時不會認不得舊遊之地。

漢陽的雲樹依然多情地橫布在長江北岸,江水默默地環擁在南樓樓底。

夜已深街市仍舊燈火通明照亮天空。舳船羅列,旌旗把月光攪動了。

可笑我這鲈魚鄉裡的釣魚翁,竟然因為武昌魚好吃,就滞留在此地!

賞析:

詩中出色地描繪了武昌的繁華的都市風光。此詩前三聯寫中秋之夜所見南樓及江、城形勝;尾聯抒發思鄉歸隐之情。此詩多用典故,化而不露,氣勢亦較為遒壯,語言清麗,風格溫婉,意境超脫。

“誰将玉笛弄中秋?黃鶴歸來識舊遊。”句點出遊南樓在中秋,并聞歌管之聲。借用李白“黃鶴樓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的詩意。一句從聽覺寫實,二句由視覺寫虛。古人寫吹笛常甩“弄”字,以表現吹笛人娴熟的技藝、勃勃的興緻和曲調的悠揚變化。“弄”字寫出吹笛者緩吹閑賞、邊吹邊賞之态,和遊者的心情合拍。不說笛聲如何美妙動聽,卻說連“一去不複返”的黃鶴都被笛聲吸引回舊日遊過的地方,這種襯托手法的運用比直說效果更好,而且以無作有,以虛寫實,以虛襯實,增加了詩的情趣。這一聯筆調飄逸。

“漢樹有情橫北渚,蜀江無語抱南樓。”寫南樓形勝。南樓隔江遙對漢陽,西面、北面為長江所懷抱。“漢樹”句自唐崔颢《黃鶴樓》詩“晴川曆曆漢陽樹”化來;“有情”,加重感情色彩;“橫北渚”,貼切形勢。“蜀江”句,即《吳船錄》所謂“岷江自西南斜抱郡城東下”。“無語”除加重感情色彩外,又渲染夜靜。“橫”字、“抱”字,錘煉有力。

“燭天燈火三更市,搖月旌旗萬裡舟。”寫鄂州城市和江面的夜景。當時鄂州商業發達,市面繁榮,《吳船錄》載:“沿江數萬家,廛鬧甚盛,列肆如栉,酒爐樓欄尤壯麗,外郡未見其比。蓋川、廣、荊、襄、淮、浙貿遷之會,貨物之至者無不售,且不問多少,一夕可盡,其盛壯如此。”鄂州并且是長江中遊的軍事要地,官、商船艦雲集,故以此二句狀之。“燈火”是夜遊所見,“月”字點明中秋;“三更市”,說夜市直到深更;舟來“萬裡",又多高插“旌旗”,江面喧鬧非凡;“燭天”寫燈火之盛,“搖”字寫月兼聯江水,氣勢極為雄壯。

“卻笑鲈鄉垂釣手,武昌魚好便淹留。”自嘲流連鄂州景色,不及早還鄉。上三聯叙事、寫景,這聯轉為抒情,筆調應接起聯,以飄逸勝,兼帶風趣。鲈鄉,指作者故鄉蘇州一帶魚米之鄉,暗用張翰在洛陽思吳中鲈魚脍之典;“垂釣手”,指隐者,用以自喻;“武昌魚好”,化用三國時“甯飲建業水,不食武昌魚”的謠諺。此聯蘊歸隐之心,與同時《水調歌頭》詞所寫:“想垣娥冷眼,應笑歸來霜鬓,空敝黑貂裘。酾酒問蟾兔,肯去伴滄洲?”辭異情同。

滑動檢視投稿要求及其他資訊

東微編輯部:

顧問:陳謹之 魯北 清泉

主編:郝立霞

副主編:張永君 郝立新

編輯:曉娣 娟娟 茶醉 文姐

投稿要求:

寫好自己的故事,寫好身邊人的故事,寫好家鄉的故事。體裁要求為散文,小說,随筆。散文2000字左右,小說5000字左右。拒絕無病呻吟,空洞無物單純抒情、議論的作品。請自行校對。稿件需原創首發公衆号,嚴禁抄襲拼湊,文責自負。未經允許請勿轉載。

投稿郵箱:

交流學習:

東營市作協重點扶持文學公衆号。平台宗旨:展現人性本真,歌頌人間溫暖,傳播正能量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