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為難得糊塗的鄭闆橋點贊

為難得糊塗的鄭闆橋點贊

“難得糊塗”,是清代著名書畫家、文學家、揚州八怪之一的鄭闆橋書寫的傳世名言,讀《清史稿》《清史列傳·鄭燮傳》和揚州等地方的府志,感到鄭闆橋不僅是一個書畫大家,更是一個該糊塗時糊塗,不該糊塗時一點也不糊塗的好官。

公元1754年秋,鄭闆橋由山東範縣調任濰縣任知縣,“調濰縣,歲荒,人相食。”踏上濰縣,濰縣正遭遇百年不遇的旱災。鄭闆橋心急如焚。而欽差姚耀宗卻不聞不問,反而天天纏着他求字畫。鄭闆橋無奈,以鬼畫諷刺之,姚耀宗十分憤怒,撕畫擲地。鄭闆橋目睹欽差之威淫、百姓生活之慘狀,心力交瘁,憂悶不語。其妻相勸:既然皇上不問,欽差不理,你就裝糊塗嘛!誰知鄭闆橋闆臉怒吼:裝糊塗,我裝不了。你可知道,拯救萬民,是我的職責。上面有什麼譴責,我一人承擔。于是,開官倉赈災,讓老百姓辦好領糧的借據,把糧食發給百姓,救活了上萬人的性命。到了秋季,百姓又都歉收,他就拿出自己的錢,替百姓交賦稅。在他去職離任時,把百姓的借據全都燒了。濰縣人民對他感恩戴德,給他修建生祠奉祀他。

“于民事則纖悉必周,”鄭闆橋對百姓之事不但不糊塗,而且都處理得細微詳盡,十分周到。“嘗夜出,聞書聲出茅屋,”夜裡外出,聽到茅屋裡傳出讀書聲,大大咧咧的鄭闆橋竟細心地循聲而去,打聽夜讀人情況,知道是個叫韓夢周的窮家子弟,就慷慨資助,幫其求學。韓夢周在他的幫助下,考中了進士。鄭闆橋“知範縣,愛民如子,絕苞苴,無留牍。”“官東省先後十二載,無冤民。”他在山東省先後做了十二年知縣,無論在範縣還是濰縣,從沒有受冤枉的百姓,從沒有積壓過公事,從來不做糊塗官。一個七品芝麻官,讓老百姓代代傳頌,絕不僅僅是他的字畫,更是他的民本情懷。

在“難得糊塗”字幅下面,有一行款跋:“聰明難,糊塗難,聰明而轉入糊塗更難。放一着,退一步,當下心安,非圖後來福報也。”通過史書了解了鄭闆橋的做人之道,更能明白這款跋的真義,也更能了解“難得糊塗”之全意了。聰明難——這是說人要進取,要“衆人皆醉我獨醒,”當然難;糊塗難——得過且過本來并不難,但一個一心勤政愛民的人心中并不願意這樣做,是以也難;由聰明轉入糊塗更難——抗争不過黑惡勢力,又不願昧着良心去“糊塗”,這種聰明之後的糊塗,當然就更難。在種種“難”面前,隻有小心從事,知進知退,不冒失,不惹禍,求心裡安甯,不求後世福報。清醒、正派、剛直不阿的鄭闆橋,在當時的政治環境下,筆下有頹意,心中是抗争,行動則是不該糊塗時堅決不糊塗。品嚼史書記載,一個立體全面的鄭闆橋站在了我們面前。對于個人利益,鄭闆橋總是用“讓他幾尺有何妨”的心态處置,而對于百姓利益,鄭闆橋卻從來不肯糊塗。(洪水)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