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尋故渝中》,發現一座山城的曆史文脈

位于兩江交彙處的重慶渝中,

有重鎮天開巴子國,

大城山壓禹王宮的恢弘氣勢,

有城郭生成造化镌,

如麻舟楫兩崖邊的山水造化,

還有樓台市氣笙歌外,

朝暮江聲鼓角中的生活氣息。

山城重慶,山水交融,古今貫穿,曆史的隧道中,這裡有書寫不盡的文章……

《尋故渝中》,發現一座山城的曆史文脈

《尋故渝中》一書既是對重慶曆史文化遺産的收集、整理、研究、編撰,同時兼顧重慶曆史文化的公衆傳播,利用文獻、曆史影像、古舊地圖等綜合元素,講好重慶故事。

《尋故渝中》,發現一座山城的曆史文脈

重慶是國家曆史文化名城,曆史悠久,文化燦爛。

曆史上的重慶城位于長江和嘉陵江的兩江交彙的半島上,并以此為衍生,向西拓展、跨江發散,這兩江交彙的半島就是現代重慶的母城,也是現在重慶渝中區的核心地帶。本書從文化地理的角度,以貼近讀者、貼近市民生活的角度講述了重慶母城的發展曆史和豐富多彩的文化形态。

《尋故渝中》,發現一座山城的曆史文脈

本書分成《山水天成》《史志掠影》《半島展顔》《老城新潮》《巷陌逸聞》《人物撷萃》六部分,比較全面地記述了母城渝中自遠古以來直到抗日戰争勝利的地理特征、曆史文化、商業百态、城市變遷、重要建築、重要人物,等等。

《尋故渝中》,發現一座山城的曆史文脈

本書最大的特點就是新。一是觀點新,吸收了學術界最新的研究成果;二是表述形式新,以人文地理的視角研究區域文化的多樣性發展,以貼近普通讀者閱讀習慣的方式講述曆史故事;三是圖檔資料新,絕大多數圖檔鮮為人知。

本書圖文并茂,有助于讀者了解重慶母城的曆史文化,儲存城市文脈。

《尋故渝中》,發現一座山城的曆史文脈

精彩書摘:

詩說巴渝十二景

乾隆年間,王爾鑒編《巴縣志》,花功夫最多的可能就是對巴渝十二景的組織和點評。在這十二景中,與重慶母城有直接關系的就有三處。

巴山聳秀處,金碧有高台。

何處天香至,疑從月窟來。

江環千嶂合,雲度九門開。

每一憑欄眺,清芬拂草萊。

這首詩是他筆下“金碧流香”。因為此景緊挨着巴縣衙門,估計是他的前庭後院,是以放在“巴渝十二景”之首。金碧山是母城大梁子的一個節點,宋代四川制置使餘玠曾在此壘石建金碧台。清代乾隆年間,郡守書敏也在此建過金碧亭。因為地理位置極好,且位于城中央,1929年,這裡被辟為“中央公園”。

《尋故渝中》,發現一座山城的曆史文脈

金碧山曆來便是眺望城中繁華景象的最佳處,腳下就是重慶的各級衙署,舉目遠眺,江山盡在,近賞園中丹桂,迎面清風徐來,香味迷人。

“洪崖滴翠”位于嘉陵江一側,古有洪崖洞,附近洞上一道瀑布懸空而下,落至崖間下面,再順着岩體自上而下地彙作涓涓細流,時間彌久,有石苔出現,自然就有了“滴翠”的效果。王爾鑒自評,“珠飛高岸落,翠湧大江流,掩映斜陽裡,波光滟石頭”。

《尋故渝中》,發現一座山城的曆史文脈

“佛圖夜雨”的發生地在佛圖關,此處本是雄關,在曆史上一直是兵家必争之地,但是在刀光劍影的背後,卻還流傳着“佛圖夜雨"的佳話,此處一直被傳為“巴山夜雨漲秋池”的關聯地,皆因關内有座夜雨寺。

1943年出版的《陪都要覽》也記載:“巴渝十二景之一的浮圖夜雨,以關内有夜雨寺,昔年寺門壁間有青石一塊,雖亢旱經月,清晨視之猶津潤若夜雨然。”

文/廣州日報·新花城記者:吳波

圖/廣州日報·新花城記者 :吳波

視訊/廣州日報·新花城記者:吳波

廣州日報·新花城編輯:張素芹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