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解放戰争最難打的一戰,2大元帥、30萬軍隊上陣,打了半年才拿下

解放戰争是中國的統一之戰,它在中國近代史上影響久遠,結束了四分五裂的政治局面。在這一時期中,解放軍的抗戰之路還算比較順利,尤其是三大戰役和渡江戰役結束後,南方除了白崇禧集團,基本沒有什麼難打的仗了。可北方卻不同,山西太原是最難攻打的地方,閻錫山能守住太原大半年,可以說是一個奇迹。

解放戰争最難打的一戰,2大元帥、30萬軍隊上陣,打了半年才拿下

1949年3月,天津戰争基本結束,各部隊可以安下心來攻打太原。但閻錫山擁有誓死不認輸的部隊,實力非常的雄厚,周圍還布滿了碉堡和鐵絲網,火力點遍布在看不到的地方。這場戰争兩方都損失慘重,最終我方以損失4.2萬人的慘痛代價取勝。縱觀這場戰争,我方出動了2大元帥,30萬部隊,打了半年才拿下。為什麼山西太原的這場戰鬥如此艱難?

一、戰争的四個階段

山西太原這一仗,就如同一個難啃的骨頭,整場戰争共耗時半年之久,無論在時間上還是人員損耗上,都付出了相當大的代價,這場戰争總共可以分成4段個階段。

解放戰争最難打的一戰,2大元帥、30萬軍隊上陣,打了半年才拿下

第一階段為1948年10月5日至10月25日,大病初愈的将軍徐向前率命帶領8萬大軍進攻山西太原,徐向前有勇有謀、用兵如神,在這場戰鬥中更是充當了重中之重的角色。

果然,他帶領隊伍突破了閻錫山的初步防線,成功打開了山西太原的“大門”。他殲滅了閻錫山的兩個師、三個團,累計消滅敵方1.2萬人。與此同時,他還攻占了太原武宿機場,切斷了閻錫山的外部救援線路。

解放戰争最難打的一戰,2大元帥、30萬軍隊上陣,打了半年才拿下

第二階段為10月26日到11月15日,這一階段隻有不到20天的時間,閻錫山在這段時間裡發起了反攻,他多次組織隊伍主動出擊,我方不得不應戰,雖然看似殲滅了敵方2.2萬人,但我方也損失非常嚴重。

第三階段是11月16至次年4月19日,由于閻錫山與外界的交流被我們截斷,是以我軍沒有繼續采用武力進攻,而是轉為“和平談判”的模式解放太原。在這個過程中,我軍甚至發動城内農民起義,這樣的做法的确起到一定效果,不過很快就被打壓下去。

解放戰争最難打的一戰,2大元帥、30萬軍隊上陣,打了半年才拿下

第四階段是曆時最短的一個階段,也就是從1949年4月20到4月24的四天的時間。這一時期我軍已經高達32萬人前來參戰,而太原城内的閻錫山由于外援之路被封,絲毫沒有進展。為了快速結束戰鬥,我方發出了猛烈攻擊,終于解放了太原。

二、太原難攻的核心原因

太原是最難攻下的地方,那麼難攻的核心原因是什麼呢?太原戰争剛開始的時候,是由徐向前元帥帶領的,後來由于作戰時間過長,徐向前的身體本就不好,彭老便加入指揮隊伍。有了這兩位實力雄厚的領頭人,怎麼還會打這麼久呢?其實閻錫山在抗日戰争中實力并不行,隻是在太原這場戰鬥中關乎到他的核心利益,是以他豁出去了。

解放戰争最難打的一戰,2大元帥、30萬軍隊上陣,打了半年才拿下

在抗日戰争中即便輸了,他也可以撤退,财力、勢力、地位都不會失去,在解放戰争中,如果輸了他就會一無所有。可見一個人不服輸、不認輸的心理狀态有多珍貴,連戰争實力都大大提升了。從牛駝寨征戰中也可以看出這一點,1948年我軍朝着牛駝寨發起突襲,由于行動突然、訓練有素,最終以最小的傷亡攻克了敵軍陣地。

天色剛亮,不服氣的閻錫山帶着隊伍進行了反攻,展開了長達3個小時的炮火壓制,把我軍陣地足足削去了一層。很快我方再次發起進攻,可對方的抵抗意識實在太強,再加上敵方人數上的優勢,再次把我方攻打撤退。在累計多天的戰争後,我方終于攻下了牛駝寨,可回頭看向戰場時,早就成為了一片焦土。

解放戰争最難打的一戰,2大元帥、30萬軍隊上陣,打了半年才拿下

戰士們的屍體填滿了一道道溝壑,正因為如此慘烈,這場戰役也被後人稱為太原的“凡爾登絞肉機”。閻錫山憑借堅定意識的反抗,在很多戰争中他都是豁出去的一種狀态,人在那種情況下為了維護自己的利益和目的,早就将一切置之度外了。戰争的殘忍和無情,早就無法言說,可是心中的誘惑又豈能可控?這就是太原難攻的根本原因。

三、不能忽略的細節

太原之是以難攻除了上述的核心因素外,還有一些不可忽略的旁枝末節。比如地理優勢、外部支援等,太原作為山西的省會可以說是牆厚門堅,說他是一座天然的“防禦堡壘”也不足為過。而且閻錫山和他的部隊更擅長守衛,從他來到太原時,就召集隊伍一起商量防禦之事,最終制定了“百裡圈”這個有名的計劃。

解放戰争最難打的一戰,2大元帥、30萬軍隊上陣,打了半年才拿下

他在太原城周邊百裡範圍内,構築5000到6000個碉堡,火力異常的強大,同時還準備了水、糧食、休息區等設施,巧妙運用了“地利”這個優勢。除此之外,蔣介石的幫助也是讓他堅持這麼久的一項因素。我軍在作戰時雖然早先搶占了兩個機場,但在太原城門前還有一處我們無法拿下,導緻蔣介石給閻錫山寄來了豐厚的作戰物資。

其實在平津戰争開始之前,我方完全可以直接攻打太原,那樣就很有可能直接将其拿下,但那時天津需要幫助,進而選擇撤退。而且在攻打太原的這段時間裡,兩方曾停下戰鬥,試圖通過談判和平解決,這樣的方式自然會更需要消耗一定的時間。這樣看來,這場戰争之是以這麼難以攻破,從各個方面都有原因。

解放戰争最難打的一戰,2大元帥、30萬軍隊上陣,打了半年才拿下

戰場戰争的确很艱難,好在最後我方以勝利收尾。1949年4月24日,長達半年的太原戰争終于結束了。若閻錫山能把這股勁用在抗日戰争上,相信日本的失敗定會早日到來。可惜在他心中,人民的利益早就不及個人利益了。

四、總結

無論是抗日戰争還是解放戰争,都是我國奔向和平,結束四分五裂局面的必要之戰。每一位戰士都是了不起的,他們都是為了國家而犧牲的。像閻錫山這樣有潛力的人,若能把三觀和認知擺正,将能力用在一緻對外上,那将又會是另一番場景。

關鍵時刻保護個人利益并沒有什麼錯,但在國家面前又有什麼比百姓的生命和平穩的生活更重要的呢?這些遠超過個人利益。故事到此結束,喜歡這篇文章的朋友們,可以點點關注。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