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克嶷、匡互生等人在計劃着圍攻趙家樓的路線和行動方案。
許德珩和羅家倫一起在商讨《北京學界宣言》:“……中國的土地可以征服而不可以斷送!中國的人民可以殺戮而不可以低頭!國亡了!同胞起來呀!”,并由羅家倫負責印刷幾萬份,準備第二天向遊行隊伍發放。
張國焘和鄧中夏等人在讨論演講稿;還有一些同學在裁制條幅,并書寫上“外争主權,内除國賊”“誓死力争,還我青島”“取消二十一條”“拒絕在和約上簽字”等智語;另一些同學則把寫好的智語用竹竿串起來,準備明天遊行時用……

1919年5月3日晚,位于北大紅樓一層東側北端的“新潮社”編輯部裡,“新潮社”和“國民社”的學生們,在結束了決定第二天在天安門前舉行示威遊行的學生聯合會議後,群情激奮地聚集在這裡,連夜購置布匹、趕制旗幟、書寫智語。
“新潮社”是北京大學成立的第一個學生社團。在《新青年》的影響下,傅斯年、羅家倫、顧颉剛等學生也籌劃創辦一個雜志,向社會發表自己的言論,宣傳自己的主張,進而影響文化學術、世道人心。1918年12月13日,《北京大學日刊》刊登了《新潮雜志社啟事》。啟事說:“同人等集合同趣組成一月刊雜志,定名曰《新潮》。專以介紹西洋近代思潮,批評中國現代學術上、社會上各問題為職司。不取庸言,不為無主義之文辭。成立方始,切待匡正,同學諸君如肯賜以指教,最為歡迎!”啟事還公布了首批21名社員的名單。全體社員均為雜志的撰述員。雜志社下設編輯部和幹事部兩個部門,均為3人編制,任事者由社員選舉産生。
蔡元培、陳獨秀、胡适、錢玄同、李大钊等對這個雜志和社團非常支援,李大钊還在北大紅樓圖書館裡為他們提供了一個房間作為編輯部。“新潮社”一開始就旗幟鮮明地站在新文化運動的立場上,與《新青年》同聲相應,同氣相求,與舊勢力、舊傳統、舊思想展開了激烈的鬥争。
與此同時,學生許德珩、易克嶷、高尚德等人成立了“國民社”,創辦了《國民》雜志。“國民社”雖是一個中立的社團,但在五四運動中積極行動。“新潮社”和“國民社”成員羅家倫、易克嶷、傅斯年、楊振聲和許德珩等都是五四運動的領袖人物。
在北大紅樓一樓東側“北大紅樓舊址複原的五四運動籌備室”裡,看着桌面上似乎還未幹透的智語,牆邊樹好的旗幟,以及遊行需要的鐵皮喇叭、水壺等,眼前仿佛出現了1919年5月3日夜,進步學生們為了第二天的遊行徹夜忙碌的場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