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都說這位名将是楊七郎的原型,其實他比楊六郎還大24歲

《宋朝名将系列之四十八·楊嗣》

說到宋朝的楊姓将軍,不用多說,那肯定指的是名滿大中華的楊家将了。不過,宋朝有一位名将雖然也姓楊,甚至還被拿來當成楊家将裡楊七郎的原型,但人家還真是跟楊家将半毛錢的關系都沒有。

這位楊姓将軍,便是楊嗣。

都說這位名将是楊七郎的原型,其實他比楊六郎還大24歲

楊嗣在當時是很有名的一員戰将,他曾和楊六郎楊延昭一起協同作戰,功績顯赫。可能也正因為如此,演義裡才會把他作為楊七郎的素材吧。

不過話又說回來了,人家楊嗣的年紀可是要比楊延昭大了不少的,足足大了24歲,算是父輩了,雖然二人英雄相惜,結成了忘年交,不過到最後楊嗣卻成了弟弟,心疼三秒鐘。

楊嗣早年從軍,一直駐守在與遼國相近的知州等地。說真的,這個地方真不是什麼好差事,先不說經濟落後沒有油水,光是遼國人三番五次地過來打劫就讓人很頭疼。由于遼國人占據着幽雲十六州,他們的騎兵就跟在跑馬場上一樣可以撒歡,本來就弱得不行的宋軍,自然而然地選擇性忽略,你就搶吧,我不管。

楊嗣上任以後,一看這種情況,頓時發火了,這樣還行?于是他開始大舉訓練自己的騎兵,同時貫徹迂回遊擊作戰的套路,用騎兵來對抗騎兵。還别說,這招還真的奏效了,一度讓遼軍折損兵馬,以至于最後不敢貿然過來搶東西了。

不過,楊嗣真正登上巅峰的時刻,還要數鹹平三年的“二楊退遼”。二楊不用多說,自然是楊延昭和楊嗣了。

都說這位名将是楊七郎的原型,其實他比楊六郎還大24歲

當時,遼軍舉全國之力南下,一連攻克北方數城,大宋朝廷頓時炸了鍋,這可咋辦?在這個關鍵的時候,還是二楊出來撐場子了。

面對來勢洶洶的敵軍,楊延昭趁其立足未穩之際,設計了一個埋伏圈,又安排了多處伏兵,就差遼軍自己跳到裡面挨揍了。依仗着優勢兵力的遼國人,很配合的中了埋伏,丢下了萬餘具屍體灰溜溜地走了。

要是讓他們就這樣走了,肯定過不了幾天又得卷土重來找茬了,于是又輪到楊嗣出馬了。與其留下後患,還不如一次性地把你幹掉,省時省力。

當時楊嗣駐守的保州正是遼軍撤退的必經之路,是以他早就備好了酒菜給遼國兄弟們“接風洗塵”了,包管把你扔回老家去。

不過,每一個英雄人物的背後總有幾個反面教材,這裡的反面教材就是傅潛,楊嗣的頂頭上司。傅潛雖然名義上派了兩個心腹石普和田紹斌前來助戰,但實際上就是控制住楊嗣,争取不讓他出兵,省得浪費自己的資源。你說說,這種人有多可恨!

都說這位名将是楊七郎的原型,其實他比楊六郎還大24歲

不過,真正等到遼軍來了的時候,楊嗣早已鐵了心要幹一仗,決不能讓遼人舒舒服服地離開。他還對石、田二人慷慨陳詞:二位兄弟啊,這都啥時候了,你們怎麼能慫呢!

結果真的說服了石普,二人領兵殺出。這一打從早上打到了晚上,二人兵力有限,打得很是掙紮。不過,有幸的是,田紹斌也突然腦袋開竅了,良心發現,然後率兵過來支援他們,這下三人合力前後夾擊,瞬間把遼人打懵了。本來就士氣低落的遼軍,這下徹底沒了鬥志,再一次丢下了數千具屍體倉皇而逃。

楊延昭和楊嗣一前一後對遼國的緻命打擊,真真地要了他們的老命,一時間再也拿不出兵力大規模入侵。二人也是以名聲大噪。後來他們一塊入朝受賞,第一次認識了對方,還成了忘年交。不過,這一次也是他們唯一的一次見面。

此後,二人各自守邊,皆以卓越的戰績聞名于世。《宋史》曾評價說:“嗣與延昭久居北邊,具以善戰聞。”

大中祥符七年(1014年),二人相繼離世。雖未同時生,得以同時死,也算緣分吧。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