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平陵政變的發起人是魏國當朝太傅司馬懿,此次政變後,司馬氏完全控制了魏國軍政。這一次政變,也徹底宣告了曹氏親貴掌權的曆史,從此,司馬氏家族真正意義上成為了魏國第一大族。
雖然高平陵政變的獲勝者是司馬懿,但很少有人知道,政變中曹氏親貴依然是有獲勝機會的。曹氏親貴的代表人物曹爽是當時魏國宗室中最有影響力的人物,他不僅掌握着魏國得軍政大權,更兼有天子在手,如果曹爽發難,未嘗不能取勝。

高平陵政變司馬懿之是以會完勝,除了與他自身的果決有關,其實也包含一定的運氣成分。高平陵政變時,雖然司馬懿控制力整個洛陽,但其自身可調遣的兵力卻非常少。如果曹爽趁機起兵,未嘗不會擊敗司馬懿。司馬懿也深知這一點,後來他才派蔣濟等人說服曹爽交權,也正因為如此,司馬懿才取得了勝利。
曹爽是魏國宗室曹真的兒子,此人從小就好貪玩,他能夠列為輔臣,完全是依靠了宗親的身份。在與司馬懿的對戰中,雖然曹爽也有自己的班底,但面對老奸巨猾的司馬懿,他仍然遜色許多。作為四朝老臣,司馬懿深谙朝政,他懂得相機行事,也懂得分寸,是以司馬懿在朝廷上也頗有威信。
高平陵政變,不僅僅是靠陰謀或陽謀就可以實作的,自身實力也非常重要。雖然曹爽的才能不及司馬懿,但其所控兵馬卻遠遠超出司馬懿許多,如果曹爽起事,未必不會成功。
首先,曹爽有多于司馬懿的士卒,這是最重要的一點。高平陵政變時,曹爽幾乎掌握了全國兵馬,而司馬懿則僅僅控制了洛陽。司馬懿麾下,隻有效忠于自己的三千甲士,沒有更多軍馬,如果與曹爽相抗,無異于以卵擊石。
與司馬懿相比,曹爽的實力要強大許多,曹爽本身有忠于自己的皇家禁軍,且又有天子在手,他完全可以依照皇帝旨意來調動各地兵馬勤王。如果曹爽起兵反擊,司馬懿絕非對手,到時候,鹿死誰手還未可知。可惜的是,曹爽在關鍵時候卻猶豫不定,以至于錯失了起兵的良機,等到司馬懿完全控制了局勢,曹爽也就隻有束手就擒的事了。
其次,曹爽的班底絲毫不弱于司馬氏,一直以來,當後世史學家提到高平陵政變司馬懿取勝的原因時,總繞不開士族支援的話題。其實,高平陵政變發生時,并不是所有的士族都支援司馬氏,還有一部分人同樣也效忠于曹氏。
曹爽陣營中的桓範、丁谧、何晏等人就是當世才俊,他們也都為士族階級領袖,特别是丁谧,亦稱之為智囊。曹爽的班底并不比司馬氏弱,如果曹爽起事,他也完全可以依靠這些人而擊敗司馬氏,可惜的是,曹爽本身就是一個纨绔子弟,他毫無雄心壯略,以至于浪費了最好的機會,也讓忠于他的親信痛心不已。
從司馬氏家族掌權後的魏國情形來看,魏國内部還是有反對司馬氏的集團存在。特别是忠于曹氏的淮南一方,後來更是司馬懿的心腹大患。司馬懿早年曾長期在隴西任職,他并沒有直接插手淮南的事務,是以淮南乃至整個中原依然還是曹魏的基礎,假如曹爽起兵,淮南重鎮必會群體而響應,到時,司馬懿集團也必會走向失敗。
高平陵政變曹爽之是以會失敗,就敗在了他猶豫不定的性格上面。統率無能,三軍将士又能奈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