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葛亮用人中最大的敗筆,培養三個錯誤的人,加速了蜀漢的滅亡!

衆所周知,在蜀漢政權創立及壯大的過程中,諸葛亮做出過不少突出貢獻。不過正所謂“尺有所短,寸有所長”,與先主劉備的知人善任相比,諸葛亮其實在用人方面犯下不少敗筆,而他一生最大的失敗,就是培養了三個錯誤的人,為蜀漢過早滅亡埋下了深重隐患。這三個人分别是姜維、馬谡和諸葛瞻。
諸葛亮的一生都可以說是為了劉氏江山而打拼,自從諸葛亮下山以來,就一直在幫助劉備出謀劃策,幫助他掠奪地盤,還讓他能夠壯大蜀漢的勢力。可以說蜀漢陣營還有能力與其他的兩個陣營平分天下,諸葛亮的功績是不容小觑的,諸葛亮可謂是奠定了蜀漢基脈的一個重要人物。
諸葛亮的政治才能固然是不能夠被人們所否認的,甚至于現在的許多學者們仍舊在稱贊諸葛亮的政治才能,然而諸葛亮在用人方面卻有着緻命的缺陷。然而與劉備用人的政策不同的是,諸葛亮在用人方面更注重的是一些細節問題,諸葛亮比起才華而言更注重于人才的忠誠度,他認為一個人才如果足夠忠心的話,那麼即使他的能力不是那麼的出彩,也應該被施以重用。而如果一個人能力非常突出,但是經常不聽從指令,甚至有反叛之心的話,這個人也不應該被重視。看看下面這3位就明白了。
這第一個人就是馬谡。諸葛亮揮淚斬馬谡是曆史上有名的事件。但是即使諸葛亮殺了馬谡,可是街亭也收不回來了。街亭對于蜀漢非常的重要,因為街亭的失手,使得諸葛亮的北伐大軍無法前進,是以那次北伐最終提前結束。而諸葛亮之是以重用馬谡,就是因為馬谡喜歡找諸葛亮談論軍事戰術,在談論之時,諸葛亮就覺得馬谡此人十分有才。但是劉備卻看出了馬谡此人言過其實,不可重用,并且在臨死之際還着重交代了諸葛亮。但是諸葛亮卻并沒有聽從。于是最後就出現了這樣的局面。
在軍事方面,姜維是諸葛亮的下一任,為了讓自己的北伐大業繼續下去,諸葛亮在去世前故意将兵權給了楊儀,借他的手解決了魏延。諸葛亮和魏延去世之後,姜維成功總覽蜀國軍隊,并且依據諸葛亮的遺願進行了多次北伐。盡管結果是赢多輸少,但是蜀國卻陷入了尴尬境地,長時間頻繁征戰,糧草和資金都耗盡了。回顧一下原因,還是因為姜維用兵不知道收斂。
在朝中亂作為的時候,姜維也就是簡單意思了一下,而非與其抗争到底,他甚至擔心這會給自己帶來災難,主動申請到沓中避禍。我們從一個客觀的角度講,姜維并沒有做好分内之事。
再分析諸葛瞻,他除了縱容奸臣黃皓作案之外,還犯下了非常緻命的一個錯誤,當時在鄧艾率兵進攻到蜀國城中之時,諸葛瞻曾經率兵抵抗,但是由于他的猶豫不決,導緻錯過了最佳的作戰時期,相當于直接放鄧艾進入了蜀國的疆土,間接導緻了國家的滅亡。總的來說,諸葛亮留下的這三人的所作所為,都在一定程度上加速了國家走向滅亡的程序,是以蜀國的滅亡,諸葛亮很大的一部分關系。
從客觀角度來說,他們三個人都是諸葛亮器重之人,他們的行為或多或少的都加速了蜀國滅亡,諸葛亮在培養他們的時候也沒有想太多。加上當初諸葛亮不聽劉備的勸告,執意重用馬稷,最終導緻街亭失守,繼而導緻北伐失去先機。從這一系列來看,在識人方面,諸葛亮的确是欠缺了點火候,間接為蜀國滅亡埋下了伏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