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皇帝放400死囚回家過年說:待秋後再斬,為何年後卻無一人逃跑?

在古代封建王朝的皇帝擁有着生殺大權。甚至于一個國家的興衰命運在很大一部分的程度上都是由皇帝所決定的。遇見了一位明君,那麼就會出現國泰民安的盛世之象,如果遇到了一位昏君,手下任用的是一群隻知貪圖享受的大臣,整個國家都會攪得烏煙瘴氣。唐朝時期李世民無疑是前者。

皇帝放400死囚回家過年說:待秋後再斬,為何年後卻無一人逃跑?

李世民出生于公元598年,是唐高祖李淵嫡次子。李世民少年從軍,擅長騎射,曾往雁門關解救隋炀帝。封為秦國公。唐朝建立後,官至天策上将、司徒,封為秦王。

李世民是一個敢作敢為的狠角色,武德九年(626年)李世民發動“玄武門之變”,殺死太子李建成、齊王李元吉及二人所有兒子。

迫使李淵退位之後,開始掌權唐朝政權。年号貞觀,李世民是靠奪權得來的皇位,是以一直飽受儒家的诟病。可是他即位之後,卻做出了許多前無古人的成就。

皇帝放400死囚回家過年說:待秋後再斬,為何年後卻無一人逃跑?

李世民在位初期,聽取群臣意見,虛心納谏。對内文治天下,厲行節約。對外開疆拓土,攻滅東突厥與薛延陀,征服高昌、龜茲各國。最終開創出了“貞觀之治”的盛世。為大唐後來一百多年的輝煌奠定了重要的基礎。

李世民在位期間做出了許多令人驚歎的事情,很多保守的官員,對此都十分的不解。《資治通鑒》記載,在貞觀六年公元(632年),李世民便做出了一個讓滿朝文武震驚的決定,他下令釋放大獄中關押的400名死囚,讓他們回家探親。來年開春自己回來,待秋後再問斬。

皇帝放400死囚回家過年說:待秋後再斬,為何年後卻無一人逃跑?

看到這裡,很多人可能都有所疑惑。古代的死刑犯為什麼都一定要“秋後”才問斬呢?這其中确實有很深的文化淵源存在的。最早有關“秋後問斬”的記載是在《禮記月令》中:“仲春之月,毋肆掠,止獄訟。”

西漢哲學家董仲舒便在《春秋繁露》中将這個觀念的含義上升到了理論高度:“王者配天,謂其道。天有四時,王有四政,四政若四時,通類也。天人所同有也。慶為春,賞為夏,罰為秋,刑為冬。”

皇帝放400死囚回家過年說:待秋後再斬,為何年後卻無一人逃跑?

董仲舒認為無論是賞還是罰都要與四季變化相适應。春天和夏天應該行賞,而冬天和秋天則應該行罰。君王也應該順應四季的變化而頒布相應的刑罰,秋後問斬的由來正是源自于此。隻是誰也想不到,李世民竟然敢如此放心大膽的放這些死囚們回家。過完年再回來問斬,那麼這些人最後都回來了嗎?

皇帝放400死囚回家過年說:待秋後再斬,為何年後卻無一人逃跑?

時間很快就過去了,等到第二年春天的時候,令大臣們驚訝的是這400名死刑犯竟然無疑例外的全都陸續回到了長安,靜等秋後的處決。李世民這次就做的更出了,他直接将這400名死刑犯全都放了。

李世民解釋說:這些死刑犯既然願意回來受罰既已算死過一次了,證明他們已經認識到了自己所犯下的錯誤。不得不令人佩服起他的心胸和格局,這樣的人可謂是千古少有。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