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皇帝放400死囚回家过年说:待秋后再斩,为何年后却无一人逃跑?

在古代封建王朝的皇帝拥有着生杀大权。甚至于一个国家的兴衰命运在很大一部分的程度上都是由皇帝所决定的。遇见了一位明君,那么就会出现国泰民安的盛世之象,如果遇到了一位昏君,手下任用的是一群只知贪图享受的大臣,整个国家都会搅得乌烟瘴气。唐朝时期李世民无疑是前者。

皇帝放400死囚回家过年说:待秋后再斩,为何年后却无一人逃跑?

李世民出生于公元598年,是唐高祖李渊嫡次子。李世民少年从军,擅长骑射,曾往雁门关解救隋炀帝。封为秦国公。唐朝建立后,官至天策上将、司徒,封为秦王。

李世民是一个敢作敢为的狠角色,武德九年(626年)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杀死太子李建成、齐王李元吉及二人所有儿子。

迫使李渊退位之后,开始掌权唐朝政权。年号贞观,李世民是靠夺权得来的皇位,所以一直饱受儒家的诟病。可是他即位之后,却做出了许多前无古人的成就。

皇帝放400死囚回家过年说:待秋后再斩,为何年后却无一人逃跑?

李世民在位初期,听取群臣意见,虚心纳谏。对内文治天下,厉行节约。对外开疆拓土,攻灭东突厥与薛延陀,征服高昌、龟兹各国。最终开创出了“贞观之治”的盛世。为大唐后来一百多年的辉煌奠定了重要的基础。

李世民在位期间做出了许多令人惊叹的事情,很多保守的官员,对此都十分的不解。《资治通鉴》记载,在贞观六年公元(632年),李世民便做出了一个让满朝文武震惊的决定,他下令释放大狱中关押的400名死囚,让他们回家探亲。来年开春自己回来,待秋后再问斩。

皇帝放400死囚回家过年说:待秋后再斩,为何年后却无一人逃跑?

看到这里,很多人可能都有所疑惑。古代的死刑犯为什么都一定要“秋后”才问斩呢?这其中确实有很深的文化渊源存在的。最早有关“秋后问斩”的记载是在《礼记月令》中:“仲春之月,毋肆掠,止狱讼。”

西汉哲学家董仲舒便在《春秋繁露》中将这个观念的含义上升到了理论高度:“王者配天,谓其道。天有四时,王有四政,四政若四时,通类也。天人所同有也。庆为春,赏为夏,罚为秋,刑为冬。”

皇帝放400死囚回家过年说:待秋后再斩,为何年后却无一人逃跑?

董仲舒认为无论是赏还是罚都要与四季变化相适应。春天和夏天应该行赏,而冬天和秋天则应该行罚。君王也应该顺应四季的变化而颁布相应的刑罚,秋后问斩的由来正是源自于此。只是谁也想不到,李世民竟然敢如此放心大胆的放这些死囚们回家。过完年再回来问斩,那么这些人最后都回来了吗?

皇帝放400死囚回家过年说:待秋后再斩,为何年后却无一人逃跑?

时间很快就过去了,等到第二年春天的时候,令大臣们惊讶的是这400名死刑犯竟然无疑例外的全都陆续回到了长安,静等秋后的处决。李世民这次就做的更出了,他直接将这400名死刑犯全都放了。

李世民解释说:这些死刑犯既然愿意回来受罚既已算死过一次了,证明他们已经认识到了自己所犯下的错误。不得不令人佩服起他的心胸和格局,这样的人可谓是千古少有。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