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元260年5月,發生了一場慘劇,堂堂皇帝曹髦,被成濟殺于曹魏京城洛陽大街之上。皇帝曹髦被殺,司馬昭和公卿大臣們商議一番,決定立燕王曹宇之子曹璜為皇帝。司馬昭之子司馬炎親自到邺城迎接常道鄉公曹璜,來到洛陽,改名為曹奂,奉明帝(指曹叡)祀入繼大統。
那麼問題來了,曹奂是燕王曹宇之子,魏武帝曹操之孫,而魏明帝曹叡是魏文帝曹丕之子,也是魏武帝曹操的孫子。這樣論輩分,曹奂就是曹叡的堂弟,兩人同輩,他怎麼能夠降輩分,做曹叡的嗣子呢?個人認為這件荒唐事,不次于秦朝趙高的“指鹿為馬”了,下面依據相關史料,分析如下。
首先,曹奂不是自己主動降低輩分,成為堂兄曹叡的嗣子,而是司馬昭制定他為皇帝繼承人的。
曹奂,本名曹璜,字景明,公元258年,他被封為常道鄉公。公元260年,曹奂成為皇帝時,年僅15歲。他是魏武帝曹操的孫子,魏文帝曹丕的侄子,燕王曹宇的兒子。本來皇位和曹奂,乃至于他的父親燕王曹宇,都沒有一毛錢的關系。然而,造化弄人,曹魏第第四個皇帝曹髦慘死在大街之上,而司馬昭距離奪權時機還未成熟,不得不另立一個皇帝。這時,司馬昭選中了曹奂。
我們不知道司馬昭為何選中曹奂,讓他來當這個皇帝。如果上天選你來當皇帝,就和中了五百萬一樣,會欣喜若狂的。可是曹奂一點也高興不起來,因為此時的曹魏朝堂早已被司馬家族控制,已經名存實亡了。他來當這個皇帝,就是一個傀儡而已,和漢獻帝劉協一樣的傀儡,甚至還不如漢獻帝的處境。《三國志》中記載如下:
常道鄉公奂,宇之子,入繼大宗。
其次,郭太後強烈要求新即位的皇帝曹奂輩分要低于自己,“奉明帝(指曹叡)祀”,不能使明帝子嗣斷絕。
不知道郭太後是出于哪種心思,她是真心不想讓魏明帝曹叡子嗣斷絕,還是她為了自己的面子,怕和自己同輩的曹奂成為皇帝,自己見了皇帝尴尬。不管是何種原因,由于司馬昭力挺曹奂為帝,毫無實力的郭太後不得不屈服,認可了司馬昭的提議,讓曹奂入繼大統,成為曹魏第五個皇帝。
最後,立和魏明帝曹叡同輩的曹奂為帝,是司馬家族蓄謀已久的陰謀。
其實,早在曹芳被司馬師廢為齊王時,司馬師就準備立彭城王曹據為帝。而曹據是曹操之子,魏明帝曹叡的叔叔,如果曹據真的被立為皇帝,他就是郭太後的叔叔,那麼郭太後的地位就很尴尬了。昔日的太後,就成了今日皇帝的侄兒媳。
是以,郭太後堅決反對立曹據為帝,理由是立曹據就意味魏明帝斷子絕孫,于禮不通。司馬師争執不過,隻能聽從了郭太後的意見,立高貴鄉公曹髦(魏文帝曹丕之孫,東海定王曹霖之子)為帝。曹髦是曹叡的侄兒,是郭太後的晚輩,起碼在輩分上是對了。
現在,再一次面臨皇位繼承人的抉擇,司馬昭比他的哥哥司馬師強硬多了,強行立和郭太後同輩的曹奂為帝。
司馬昭為何處心積慮立與魏明帝曹叡同輩的曹奂為帝?
第一,司馬昭為了削弱魏明帝曹叡對政局的影響力。如果繼續立曹叡的子侄輩為帝,這個皇帝繼承的還是曹叡的大統,曹叡對曹魏政局還有一定的影響力。當時司馬昭隻是掌握大權,可是還有老臣心向魏明帝曹叡,如仆射陳泰就當場質問司馬昭。
第二,司馬昭為了打擊唯一能與自己抗衡的郭太後。郭太後是魏明帝曹叡的皇後,隻要即位為帝的是曹叡的嗣子,那麼她就是太後,能以“太後”的身份,參與朝政,和司馬家族對抗。是以,司馬昭才千方百計,立與郭太後同輩的曹奂為帝。
總結:司馬昭選擇了曹奂,又為了解決郭太後的顧慮,竟然想出了讓曹奂“降輩分”的荒唐事。他們還振振有詞,按“王奉魏氏,所承者重,不得服其私親”,認為曹奂為了服從曹魏江山的統治,不得不抛棄私情。此後,曹奂再見了自己的父親燕王曹宇,隻能稱其為“從祖父”,而不能稱其為“父親”了。
我國古代,一個家族内,如果兄弟數人中有一個沒有兒子,其餘有多個兒子的兄弟就不得不過繼一個給這個兄弟,讓他繼承香火。如司馬昭曾将自己的次子司馬攸過繼給無子的兄長司馬師,繼承他的爵位。可是曹奂這個“降輩”入繼大統的荒唐事,駭人聽聞,輩分都亂了,有悖于我國古代三綱五常。這個事件已經不次于秦二世時期趙高的“指鹿為馬”了,是曆史上少有的奇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