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軍一被包圍,統帥部就指令堅守待援,堅守是堅守了,援軍呢

淮海戰役中有個很鮮明的特點,就是黃百韬兵團,黃維兵團和杜聿明集團在被包圍之初,其實都是有機會突圍的,但是都因為種種原因沒有突圍,而是留下就地堅守,等待其他部隊前來救援。
解放戰争之初,解放軍很快就摸索出了圍點打援的戰法,即每次戰役都先尋找主動出擊的機會,圍攻敵人必須救援和保證的關鍵城鎮或者兵團,迫使敵人來救援,而解放軍則在敵人來救援的各路軍隊中選擇其一路,在必經之路上設伏,待敵人通過時出其不意,突然發起攻擊,全殲敵人之後撤離戰場。
這個戰法逐漸成型之後,很快就成了各個戰場上的主要戰法,屢試不爽。而國軍回過味來的時候,已經過去了一年,差不多一百萬國軍機動兵力已經在這種戰法之下被殲滅。痛定思痛,國軍也總結經驗,就是在國軍要以大兵團集體行動,讓解放軍啃不動,同時再大舉增援,避免孤軍冒進,就可以迫使解放軍退兵。
但到了萊蕪戰役,豫東戰役的時候,國軍的這種戰法仍然被解放軍破解了,兩次都是機動兵團在行進途中突然被解放軍包圍殲滅。但在豫東戰役中,國軍雖然區壽年兵團大部被殲,但是已經被包圍的黃百韬兵團卻就地堅守,沒有突圍,而邱清泉兵團則在統帥部嚴令之下突破解放軍阻擊陣地,打破了解放軍的包圍圈,最終迫使華野放棄黃百韬兵團,撤離戰場,黃百韬也免于提前報效黨國,逃出生天。
因為國軍在突圍的時候往往容易出現全線崩潰的局面,本來準備有計劃的突圍,幾乎每次突圍行動都會變成毫無組織的亂跑,各級軍官很容易失去對部隊的掌握,完全失去戰鬥力。如果依靠自己的火力優勢,隻要糧彈充足,就地堅守待援,成功的機會反而更大,部隊也更容易被成建制的保留下來。黃百韬兵團被包圍後,下屬六十四軍軍長劉鎮湘不肯突圍的一個理由就是,堅守待援活下來的機會更大。
是以,到淮海戰役的時候,國軍統帥部在黃百韬兵團,黃維兵團和杜聿明集團被包圍之後,不僅沒有指令迅速突圍,并派部隊接應,反而指令他們就地堅守待援,并以其他部隊增援,以圖以優勢火力,再形成局部戰場的兵力優勢,合力擊破解放軍一部,扭轉戰場局面。這也就是國軍當時從上到下所說的攻勢防禦,但恰恰是這個戰法,把五個兵團全部葬送了。而他們都是在堅守待援一直到陣地體系被完全攻破才被殲滅,他們等待的援軍卻始終沒有到來。
黃百韬兵團被包圍之後,本應繼續向西邊打邊撤,背靠徐州,再與解放軍相持,同時以邱清泉兵團和李彌兵團救援,這樣就可以達到與解放軍進行決戰的目标。但是國軍統帥部卻做出了黃百韬就地堅守待援的指令,并要求邱清泉兵團和李彌兵團立即聰徐州向東進攻,擊破解放軍包圍圈,救出黃百韬兵團,并尋機殲滅解放軍一部,振奮士氣。不過,總體而言,救援黃百韬兵團是整個淮海戰役中國軍各部最賣力的一次,卻仍然始終未能突破解放軍的阻擊,最終不得不放棄救援。
黃維兵團在被包圍之後,也有機會轉而向東南進攻,同時以李延年兵團和劉汝明兵團向北進攻,達到三個兵團在固鎮彙合,取得補給,再彙合一處,并力北進,這樣是更安全的方案。但是國軍統帥部卻指令黃維兵團繼續向東攻擊,不許轉向東南方向。理由就是要黃維突破解放軍的阻擊之後,進而到徐州以東去增援黃百韬兵團。黃維隻能繼續一步一步掉進中野設好的包圍圈。被包圍之後,顧祝同又指令黃維站穩腳跟,堅守待援,不要擅自突圍。但統帥部此時能夠調動用于救援黃維兵團的,實際上也隻有杜聿明率領的三個兵團,以及從蚌埠北進的李延年、劉汝明兩個兵團。
杜聿明集團在被包圍之後,同樣有機會突圍,但是國軍統帥部卻強行指令杜聿明集團不要繼續向南撤退,而是調轉方向,向東南方向攻擊前進,以解救黃維兵團。卻沒有考慮這時候杜聿明集團也已經是泥菩薩過江,自身難保了,一旦被解放軍包圍,統帥部就沒有援兵可以調集了。與其在這裡為了救援黃維兵團再搭上杜聿明集團,還不如按照杜聿明的想法,一路向南撤退,彙合李延年劉汝明兩個兵團後再向北進攻。但國軍統帥部再次拒絕了杜聿明的建議,堅持要求杜聿明集團去救援黃維兵團,而在被包圍之後,雖然千方百計調集援兵,但問題是當時已經無兵可調了,僅存的希望就是宋希濂遠在鄂西的兵團,也被白崇禧扣下來了,沒有東進救援。
黃百韬、黃維和杜聿明都是在被包圍之後,堅守待援一段時間之後發現援軍指望不上了,統帥部才同意他們突圍,但這時候他們所屬部隊在包圍圈裡已經被圍困了很長時間,早已糧彈不足,完全無力自行突圍,隻能下令殘部各自分頭突圍,實際上就變成了各自逃命,完全不是有組織的突圍,一開始跑,沒跑多遠,部隊就完全亂了,失去了控制,軍官找不到自己的士兵,士兵找不到指揮。黃維、杜聿明都是這樣被俘的。孫元良在突圍時甚至下令下屬的部隊以營為機關突圍,這就等于完全放棄了自己的重武器,連唯一的火力優勢也放棄了。
更重要的是,國軍在淮海戰役中,先是用邱清泉和李彌兩個兵團解救黃維兵團,邱清泉和李彌兵團強攻了幾天,毫無進展,而且這時候黃維兵團也已經陷入包圍,就說明這次解放軍的戰略決心是很大的,不會像以前那樣,輕言撤退,解放軍也已經不是以前那種輕易不和國軍打陣地戰的戰法了。在這種情況下,就應該果斷斷腕求生,放棄救援黃維兵團的目标。但國軍統帥部卻一而再再而三的指令他們堅守待援。最終達成了添油戰術,一點一點的把自己在淮海戰場的部隊消耗殆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