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後蜀殘石經、青銅太陽輪來了,四川兩大國寶即将亮相《國家寶藏》特展

封面新聞記者 曾潔

已經熱播了3季的《國家寶藏》,被譽為是“沒想到會這麼好哭”的綜藝,001号講解員張國立帶着各大博物館開箱亮寶,在國寶中回味中華文明源遠流長。

後蜀殘石經、青銅太陽輪來了,四川兩大國寶即将亮相《國家寶藏》特展

三星堆出土的太陽輪

12月25日晚,央視《國家寶藏·展演季》迎來收官之作,來自全國30家博物館的館長們歡聚一堂,揭秘即将亮相故宮的《國家寶藏》文物特展。值得一提的是,四川博物院的後蜀殘石經、三星堆遺址博物館的青銅太陽輪登台亮相,令人驚豔。兩位館長還分别從石室中學、三星堆考古遺址中采集到的“厚土立方”,與全國其他28位觀衆一起共建“何以中國”裝置作品,啟動了特展。

後蜀殘石經、青銅太陽輪來了,四川兩大國寶即将亮相《國家寶藏》特展

川博館藏的後蜀殘石經

這不是後蜀殘石經第一次亮相《國家寶藏》特展。2019年2月,《國家寶藏》第二季收官之際,綜合網友投票及專家意見,這件文物最終進入了參加特展的9件國寶名單,以視訊的方式在故宮箭亭廣場“九州幻方”與觀衆見面。

縱處亂世之中,蓉城依然文脈不辍。1938年發現的後蜀殘石經,被譽為是傳誦千年的“史上最強教材”。最早的“後蜀石經”為五代時期後蜀宰相毋昭裔主持刊刻的儒家經典石經,立于文翁石室,為學子們研讀摹拓。毋昭裔之後,宋人續刻,最終曆時近200年,集結了儒家十三經,奠定了儒家經典十三經的格局。蜀石經不僅刊刻經文,最為珍貴的一點是還刻有注釋。它更以拓印本的形式影響全國,在宋代廣為流傳。而千餘塊後蜀石經因南宋末年的戰亂而散佚,現僅存幾塊殘石,故名“後蜀殘石經”,現僅可從宋拓本中窺得石經原貌。無論是聯考還是考研之際,總有網友曬出這件國寶的圖檔,勉勵莘莘學子好好學習。

後蜀殘石經、青銅太陽輪來了,四川兩大國寶即将亮相《國家寶藏》特展

四川博物院院長韋荃

四川博物院院長韋荃向全國觀衆介紹了後蜀殘石經的意義:“為所有能見到石經的學者,提供獲得知識的公平機會,為後世蜀學之大興,打下了堅實的基礎,更是中華文明以濟世安民為目标的永恒見證。”

此外,三星堆博物館館長雷雨攜三星堆出土的青銅太陽輪登台,他還手捧存放着三星堆遺址土壤的盒子,向全世界觀衆發出“長江文明源,三星伴月出。三星堆博物館攜青銅太陽輪與您共同見證‘何以中國’”的邀請宣言。

後蜀殘石經、青銅太陽輪來了,四川兩大國寶即将亮相《國家寶藏》特展

三星堆博物館館長雷雨

雷雨談到了太陽與農耕文明的關系,以及文明起源之時三星堆古蜀先民對太陽的依賴和對太陽的敬畏之情,并介紹了三星堆最新的考古發現及重大意義。“三星堆新的考古發現,祭祀坑出土了青銅太陽輪、眼泡、神樹等與太陽崇拜有關的青銅器,還有一些青銅器上可以看到太陽紋,都可以看出古蜀人對于太陽的崇拜與敬畏,進一步對中華文明多元一體的曆史程序提供了實物依據。”

《國家寶藏》文物特展将中華文明比作水,向觀衆展現多元一體、連綿不絕、相容并蓄的浩蕩氣象,展覽的單元也依水而定:第一單元為“源”,駐足凝望文明起源之時的點點星芒;第二單元為“流”,展現曆史上民族與民族之間、本土與外部之間、人類與天地自然之間的交流與融合;第三單元為“彙”,嘗試回答先民們生發的思想、錘煉的技藝、彙聚的典籍如何讓我們凝聚成一個整體,以及中國又為世界的發展貢獻了什麼。

後蜀殘石經、青銅太陽輪來了,四川兩大國寶即将亮相《國家寶藏》特展

《國家寶藏》節目

為籌辦本次展覽,各大博物館攜珍貴館藏而來,從新疆到遼甯,自陝西至福建,東西南北中彙聚一堂,展品涵蓋石器、陶器、銅器、鐵器、金銀器、玉器、瓷器、古文獻等多種文物品類,既有皿方罍、杜虎符、雲夢睡虎地秦簡、玉琮、商鞅方升、何尊、長信宮燈、顔氏家廟碑、《鹿王本生圖》(複制品)、金瓯永固杯、商周十供等三季節目以來的高人氣文物,也有七璜組玉佩、鄂君啟金節、唐波斯孔雀藍釉陶瓶、唐僧取經圖枕等首次登上《國家寶藏》的珍貴寶藏,琳琅國寶包羅萬象,盡顯中華文明的光華璀璨。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