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22日,日媒報道稱,日本宮城縣多賀城市、鹽釜市、利府町的圖書館在近日收到了一名自稱是“太公望”的匿名人士捐款。

據說該人在各家圖書館均放入了裝有10萬日元(約合5500多元)現金的紅色襪子,并且留言稱這是聖誕禮物,上面還寫了這位捐款者的願望:“希望能幫助圖書館充實書籍陣容,還請購置漫畫版《封神演義》,對學曆史也是有幫助的。”
能夠大方地捐出幾十萬日元,看來這個“太公望”還是挺有錢的,此外這人捐款的出發點還是很好的。
隻是有一點必須要糾正的是,看這本漫畫跟學習真正的中國曆史沒有什麼聯系,同時借此機會給各位安利一下這部日漫佳作。
01.此封神非彼封神
上面說到的《封神演義》漫畫,指的是日本漫畫家藤崎龍根據安能務翻譯的講談社文庫版《封神演義》改編而成的一部漫畫,該作在1996年的《周刊少年JUMP》上開始連載,2000年完結,一共出版單行本23卷。
該漫畫還在1999年被改編成動畫《仙界傳封神演義》,同時獲得了豆瓣7.7的不錯成績,2018年還推出了重制版《霸穹封神演義》,2019年相關音樂舞台劇出演,可見該作品的人氣相當高。
因為是改編于《封神演義》,漫畫的大體劇情和世界觀都是遵循原作中武王伐纣的故事,而該作的主人公名字便叫“太公望”,也就是我們熟悉的姜子牙。
雖然劇情是按原作的來走,但是這部漫畫一看就知道,這畫風還有那細節都跟原作是完全不同。
首先人物形象方面,漫畫顯然就是那種非常經典的少年日漫風,主角姜太公盡管在官方設定裡是72歲的仙人,但外貌上卻依舊保持着17歲的少年,與我們印象中那種仙風道骨的長袍老人截然不同。
同樣,像哪吒、楊戬、黃天化等一衆角色都是這種少年漫畫風,衣着服飾、發型打扮等方面也頗具現代感,反正除了名字一樣其他都不相同。
如果還要繼續深入對比,那麼你會發現該作品在題材和劇情方面也和原作有很大出入。
首先要熟悉一點,漫畫家藤崎龍在業界被稱為“反轉大魔王”,不僅作畫編劇能力優秀,而且故事發展經常不按常理出牌,讓很多讀者都摸不清他的套路。
就拿太公望來說,雖貴為主角,卻拿着反派的人設劇本,乍一看是個意氣風發的少年郎,實則吊兒郎當、臭不要臉。
甯願餓死也不肯工作,肚子餓就趴在路邊吃草,或是發揮他騙吃騙喝的特長,玩弄女妖怪的感情,還敢綁架自己的坐騎或徒弟去威脅敵人,一到打架就讓隊友先上,堪稱“JUMP史上最無賴的男主角”。
而看似不知廉恥的性格下,還潛藏着極深的城府,做起事來深謀遠慮,為達目的不擇手段,怎麼看都是傳統的反派作風,與我們所認識的姜太公簡直相差了十萬八千裡。
而作為反派陣營的角色,則一個個都比主角還光明磊落---聞仲關心蒼生疾苦,趙公明追求極緻華麗,妲己甘願獻出生命,正反派的性格定位完全反過來了。
劇情發展方面,寫出來是“封神”,讀出來是“陰謀”,原以為隻是一場别開生面的“經典再述”,結果看到後面故事内容就演變成了一場聯合衆人反抗天理的大計。
而作為該作最高統治者兼創世神的“女娲”,其真面目也極具颠覆性,不光是本作的最終BOSS,還是一個操控着地球曆史和人類文明的高次元外星人,其目的是讓地球變成自己家鄉的模樣,一旦超出預期便會将一切推倒重來。
如此反套路的作品,别說是拿原作《封神演義》來對比差異,就是放在如今的日漫界裡也是無人能出其右的存在。
換句話說,那位名叫“太公望”的好心人,以學習曆史為理由向圖書館捐錢要求他們買該漫畫,這想法相當不切實際。
首先,别說是這部漫畫了,就連原作《封神演義》交代的曆史故事都未必是真的,曆史上哪有什麼神仙、妖怪,都是後世的人們給這個故事添加的幻想元素而已。
小說是明代時期撰寫的,當時離曆史上的商周時期已經隔了兩千多年,曆經多次朝代變遷,很多傳承下來的曆史典故都早已被世人賦予了神話色彩,本身有一定的虛構設定。
然後相關曆史人物的真實性也是一個需要長期考究的問題,例如那些神話人物的原型,以及過去我們曆史書上所描述的暴君纣王,現有不少學說也在質疑着,他在曆史上的真實模樣是否如史書描述的那般殘暴和好色。(曆史也是由勝利者書寫的)
總而言之,無論從哪個方面來講,指望通過一部“魔改”自中國神話小說的日本漫畫來試圖了解中國曆史的一角,那簡直是離譜的老媽給離譜開門---離譜到家了!
不過也有些網友表示,想讓大家學曆史也是需要一個契機的,畢竟現在很多現代人都不太喜歡主動去學習和了解曆史,也許這本漫畫不能讓他們了解真正的中國曆史,但可以讓他們提起興趣去學中國曆史。
但有句話還是要說清楚,感興趣和去學習終究是兩碼事,所謂的契機不過就是給他人了解一件事物所提供的視窗而已,而能否讓他們真正沉迷進去,真正對裡面的内容有個清晰的認知,還是取決于他們自己。
02.一碼歸一碼
我們都知道,日本人對三國文化有着近乎癡迷的熱愛,特别是有關于三國題材的動漫、遊戲代表作相當多,比如光榮公司發行的《真三國無雙》系列遊戲,還将一個個三國名将給描繪成萬夫莫敵的“無雙戰神”。
日本對三國文化的好感也是有一定的曆史積累作為基礎,在17世紀明清時期,羅貫中所著的《三國演義》小說便已經流傳到了當時正處于江戶時期的日本,還有了相關的日文翻譯版。
順便說一下,《封神演義》是在1927年由日本漢學家木螭清道翻譯并在東京謙光社出版的。
有了本地譯制的書籍,日本的平民百姓便能就此閱讀到書中描述的故事,進而了解到一定的中國曆史内容。
除了書籍推廣,江戶晚期的浮世繪大師歌川國芳還繪制過《通俗三國志》插圖,其中的代表作有“玄德三雪中孔明訪”、“孔明仲達圖”、“馬超大戰渭水橋曹操髭切敗走”等等,由此在日本全國掀起了一股三國熱潮。
到了1939年,日本作家吉川英治對《三國演義》進行過改編,讓這部長篇小說變得更易于讓當地人看懂,這也為後來更多關于三國題材的日本作品創作鋪好了基礎。
“《三國演義》結構之宏偉與人物活動地域舞台之廣大,世界古典小說均無與倫比”,吉川英治這樣評價道。
到了70年代往後,相關的漫畫、遊戲陸續推出,将三國文化在日本當地推向了一個新的高度,在那之後遊戲的人氣還遍及了亞洲各地,包括在我們國内盛行一時的《吞食天地2》、《三國群英傳》等等。
有一些人認為,日本對三國文化如此感興趣,很有可能是因為他們渴求想在我們的曆史中尋找到他們的自我根源。
日本有很多曆史傳統文化都是從我們這邊學過來的,然而奇怪的是他們對自己的起源記憶卻是一副“斷片”的狀态,隻知道自己的文化是從中國那裡學來的,卻不知道自己是從哪裡來的。
是以他們就打算在除了自己的古書文獻中尋找,也會在中國的史書記載中尋找,其中三國時期曹魏對日本的記載就十分詳盡,其中《三國志·魏書·倭人傳》就多次記載了現日本九州島附近曾有一個邪馬台國出訪和曹魏皇帝賜予他們的禮物。
“王遣景初二年六月,倭女王遣大夫難升米等詣郡,求詣天子朝獻,太守劉夏遣吏将送詣京都。其年十二月,诏書報倭女王曰:制诏親魏倭王卑彌呼。”
由此可見,三國時期的史書在記錄日本曆史方面還是相當豐富的,這便使得日本人對于三國文化有了不一樣的情感,加上《三國演義》着重于英雄豪傑的内容描述,更是加強了他們對其的好感。
說白了,他們對于三國文化的熱愛本身就是因為他們的過去與三國有着很深的淵源,更願意去認真地了解和喜愛。
而《封神演義》的故事本來就與日本文化是毫無關聯,而且也不完全是真正的史實記載,沒有能夠引起他們興趣的共鳴點。
《封神演義》漫畫雖套了個背景設定,但整個世界觀架構和人物塑造依然是清一色的少年日漫模闆,與原作完全就是兩個不同的獨立作品。
而且就算是日本最愛的三國題材,也是在前幾代人本土化改編的基礎中建構起來,再由此衍生出一大堆獨具他們文化核心的魔改作品,與中國人所了解的三國演義千差萬别。
以上這些作品都充斥着日本人自己的精神世界,如果說他們真的能看在這些作品中對中國曆史感興趣,那麼他們在了解的過程也會用自家的思維去觀察、去了解、去揣摩中國的曆史,那樣很容易産生一定的誤會。
畢竟兩者之間相隔的文化差距本來就特别大,還是看了這麼一部與事實“不着邊際”的漫畫,怎麼想都不可能的好嗎!
是以,麻煩那位“太公望”,還是将這個念頭打消吧,還不會直接去叫購買幾本《封神演義》小說來得更實際些。
03.最後
說起《封神演義》這部漫畫,在當時剛連載的時候也是紅極一時,可惜很不走運的是,那時候的它遭到了多部更優秀的作品圍堵。
前有《灌籃高手》壓一頭,後有《海賊王》、《浪客劍心》、《全職獵人》等後來者居上,而這部作品靠劇情内容和藤崎龍的功力,絕對是有資格成為JUMP的台柱之一,隻能說厲害的競争對手太多。
有人說,假如這部漫畫能早誕生5年,那麼超過《幽遊白書》也不在話下,可惜曆史沒有如果。
同樣的,曆史也不會變成漫畫家所改編的那個模樣,原本是怎麼樣它就是怎麼樣,你說用這部漫畫去勾引起人們對相關曆史的興趣倒還行,幫助人們學習曆史?還是省省吧。
雖然這部漫畫對學曆史沒什麼幫助,不過裡面的故事依然很值得大家一看的,感受一下來自20年前的反轉操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