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論隋朝能掃平陳朝的具體條件與曆史機遇

論隋朝能掃平陳朝的具體條件與曆史機遇

自古以來,剿滅南方政權看似容易,其實要滿足許多條件。舉例而言,前秦征伐東晉兵馬達到八十三萬,堪稱中國曆史上前無古人的最龐大軍隊,結果卻是在淝水之戰中被八萬東晉軍隊大敗,損失慘重以緻于一蹶不振。

再比如後世的金朝對南宋的征伐,同樣也是屢戰屢敗,在過江之前金軍勢如破竹,很快就奪去了黃河以北的大片土地,但是過江之後金軍是處處被動,被看上去不堪一擊的南宋軍隊打的痛苦無比,差點被南宋反攻把河北都丢了。

再比如,蒙元征伐南宋,死了兩位大汗,損兵折将超過百萬,曆時四十五年最後還是靠着漢人兵将才勉強擊潰南宋軍隊。

論隋朝能掃平陳朝的具體條件與曆史機遇

但是相比之下,西晉,隋唐和宋清的統一江南之路似乎很是容易,不妨讓我們來仔細分析一下這些成功的案例。

先來說一下西晉對東吳之戰,西晉政權是中國曆史上著名的腐朽政權,但是對東吳時期西晉還尚未腐化,不過面對的難度也相當大,首先東吳具有戰略要地——西陵,而且東吳水軍非常強大。

在中國古代的水軍曆史上,東吳水軍是有名的強大水軍,東吳的船隻制造技術是空前先進的,赤壁之戰之時曹操水軍雖然人數衆多但是主力戰艦都是從劉表處繳獲的荊州水師的戰艦,後來周瑜先生赤壁之戰過後,吳國國力上升開始建造更大的戰艦,如果說劉表的主力艦是巡洋艦,那麼東吳的主力艦就是航空母艦。

論隋朝能掃平陳朝的具體條件與曆史機遇

東吳的主力樓船有五層樓高,可以搭載三千人,在當時是絕對的霸王級别的戰船,上面設有拍竿,一般的船隻估計隻要撞上去就撞碎了。這就是長江上的大和武藏,東吳水師這種大艦船有名号的就有十餘艘。

以這些巨艦為核心的東吳水軍戰鬥力冠絕一時,但是西晉通過分進合擊的政策,以六路大軍進攻東吳,化解了水軍優勢,王濬先生在益州打造戰船,船高五層樓,長度一百二十步,可以搭載兩千餘人。

并且上面可以跑馬甲闆很寬,修築有城樓裝置可以遠望,其實規格和東吳大型戰艦差不多,但是,他的數量遠遠超越東吳,通過修築更多更大艦船的方式西晉最終順流而下最終毀滅東吳。

論隋朝能掃平陳朝的具體條件與曆史機遇

唐平南方之戰,唐朝在南方的主要對手是蕭銑,說實話此人的名氣确實不大,主要是雖然他占據了西南的半壁江山,但是他心胸狹窄而且目光短淺,殺戮了自己不少功臣宿将,導緻被唐軍輕易擊潰,唐朝幾乎不費吹灰之力就掃平了蕭銑。

再比如北宋平定南方之戰,當時南方十國割據,能和北宋抗衡的國家根本沒有,外加上北宋對這些國家懷柔分化各個擊破,北宋不費吹灰之力就消滅了包括江南國家,說實話,根本沒算遇上什麼像樣的抵抗。

比如說北宋消滅後蜀基本上是兵臨城下後蜀直接投降,再比如北宋對南唐的進攻甚至連同為南方國家的吳越都出兵相助,當然吳越最後也宣布投降,歸一北宋,北宋的進攻可以說是非常簡單。

論隋朝能掃平陳朝的具體條件與曆史機遇

再比如清朝,南明朝廷内部不僅是紛争不斷,根本不堪一擊,外加上整個江南地區最開始處于無政府狀态使得清軍輕易就奪取了南京,不過在奪取南京之後,清朝遇到了很大的困難,在對南方的進攻之中遭遇了南方民軍和南明永曆政權的廣泛抵抗。

當時這種情況的出現與整個清廷的戰略密不可分,因為清廷是直接拿下了東方,屬于從東向西進攻,實際上這種進攻方式是不利于中國地形的,比如後世的抗戰日軍也是由下遊對上遊進攻,一路由低到高的進攻模式直接讓日軍的消耗陡然增大。

實際上清軍也面對這個問題,是以在廣西和四川的大部分地區都遭遇了失敗,不過最終清朝憑借占據江南地區的絕對經濟優勢彌補了這一問題,三藩之亂中清廷也遇到了這個問題。

不過清廷還是占據了經濟主動權這也說明南方的經濟發展不均衡導緻的江南财政過重,使得江南的戰略地位遠高于其他地區這一特點,讓清朝可以差別于其它朝代統一全國。

論隋朝能掃平陳朝的具體條件與曆史機遇

而在這些朝代之中,真正面對統一的南朝政權取得了快速勝利的,隻有隋朝。

隋朝之是以能夠勢如破竹,迅速的消滅南陳一統天下,其實在我看來是因為隋朝掌握了滅江南的四大要素。

消滅南方政權戰略上的四大要素小編個人覺得是:

1.奪取巴蜀,這樣就能順流而下勢如破竹直取金陵

2.奪占荊襄,這樣就能三面進攻,并且保證下遊的用兵暢通。

3.南朝掌權者昏庸或者内亂,内部不穩才能有機可乘。

4.要有得力戰将統領。

小編稍微解釋一下,首先第一和第二個條件保證了戰船可以順江而下,奪取巴蜀和荊襄之後就控制了上遊地區,上遊嘛,所謂朝辭白帝彩雲間,千裡江陵一日還,機動力不言而喻,最典型的戰例就是曾國藩滅太平天國。

太平天國十三王幾十萬人圍攻曾國荃的兩萬湘軍卻久攻不下,除了太平軍自己的問題之外,關鍵就在于曾國荃可以通過長江源源不斷的獲得補給使得太平軍的圍困形同虛設,最後圍攻南京之戰,太平軍更是無力抵擋,控制了長江的湘軍徹底切斷了南京的一切補給,使得南京徹底成為了孤城。

論隋朝能掃平陳朝的具體條件與曆史機遇

其次,進攻南方政權抱着畢其功于一役,妄圖在某一地形成戰略決戰的心态是大忌,曹魏、前秦、金國、蒙元前期都是集結重兵重點進攻,結果分别在赤壁之戰、淝水之戰、采石之戰、廬州之戰之中被打的大敗,損失都極其慘重,基本上喪失了短時間内統一全國的能力。

一般隻能趁虛而入,紅樓夢說的好:“可知這樣大族人家,若從外頭殺來,一時是殺不死的,這是古人曾說的‘百足之蟲、死而不僵’,必須先從家裡自殺自滅起來,才能一敗塗地!”

比如南宋是自從賈似道當政之後,便在對元戰事中越來越力不從心,以至于後來損失十三萬精銳一蹶不振,南陳之是以後來不堪一擊與侯景之亂也有很大關系,甚至後來的太平天國,前期也是勢如破竹,戰必克攻必取,然而天京事變之後,自相殘殺,進階将領死傷慘重,軍心戰力一落千丈,最後被湘軍徹底消滅。

論隋朝能掃平陳朝的具體條件與曆史機遇

反觀成功的案例,隋文帝楊堅采取了八路進攻的政策,以絕對優勢兵力全面進攻使得國力優勢充分展現出來,避免了長江天險的阻礙,後世蒙元則是在形成戰略包圍之後發動進攻,最後攻滅了南宋,乃至最後解放軍的渡江戰役也是全線發動的。

而要全線進攻,就必須占領荊襄,隻有占領荊襄之地才能控制長江中遊地區,是以曆代以來,這一帶也是兵家必争之地。

誰能擁有這四個條件,那麼江南,唾手可得。

論隋朝能掃平陳朝的具體條件與曆史機遇

隋滅陳之戰中,隋朝的賀若弼、韓擒虎都是當世名将,巴蜀地區早在北周時期已經被控制,荊襄地區也早就在隋朝掌控之中,南朝内部更是混亂不堪,陳叔寶不理朝政政治黑暗,兵疲将寡,整個國家早就陷入了内部危機之中。

時人民謠:“桃葉複桃葉,渡江不用楫,但渡無所苦,我自迎接汝。”是以隋朝以摧枯拉朽之勢擊破隋朝也是在情理之中。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