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帝國墳場阿富汗(下)大英帝國的撲街往事

上一篇文章

蘇聯為了石油貿易在“帝國墳場阿富汗”的折騰往事

,我們說英國和蘇聯都打過各自的阿富汗戰争,而且都很慘烈,并且說清楚了蘇聯發動阿富汗戰争的原因,今天來聊聊英國人為什麼要去阿富汗折騰。

牛逼哄哄的大英帝國

回到1838年,已經成為日不落帝國、并且引爆工業革命的大英帝國已經忍阿富汗這個沙雕很久了。

此時的英國牛逼轟轟的不得了,德國那個時候還不存在,昔日的海上馬車夫荷蘭早已經通過三次英荷戰争被打的跪地求饒,一度暴走的拿破侖也被英國糾集一群惡棍給打回了原型,拿破侖禁衛軍的熊皮帽子也被英國人搶過來戴腦袋上了,天天高調辱法,是的,就是下圖這個标志性的帽子,其實是法國人的,法國人對增高有奇特的愛好。

帝國墳場阿富汗(下)大英帝國的撲街往事

早在1812年,悍然入侵獨立沒多久的美利堅,一把火把白宮燒成了黑宮,白宮以前是灰不拉幾的,被英國人潑上油燒黑之後,美國人一看實在忍無可忍,心中充滿了怒火,于是就重新粉刷了一遍,刷成了白色,終于感覺好多了,也就是我們現在看到的白宮。

此時的英國隻有一個敵人,這也是歐洲曆代崛起的大國共同的心病,沙皇俄國。

英國人作為一個唯利是圖基本不做賠本買賣的國家,自然不會傻到去直接進攻俄國,但是也得防着俄國擴張,尤其得防止俄國擴張到大英帝國的地盤,當時大英帝國最重要的一塊地盤,就是印度。誰敢染指印度,大英帝國跟它拼老命,事實上後來英國支援日本崛起,也是防止沙俄從東邊染指印度。

印度對英國為什麼重要

印度對于英國來的重要性,中國人可能很難了解,因為我們在海外沒有保有過那麼大的殖民地,自然不會知道有多爽。

而且大家可能不知道,英國為啥叫“帝國“,帝國這個詞可不是随便用的,歐洲那些君主都是國王,皇帝隻有一個,那就是羅馬皇帝,後來羅馬不是滅亡了嘛,滅亡前分成了兩半,西羅馬帝國的法統被東法蘭克王國給繼承了,後來又被奧匈帝國繼承,他們也叫羅馬,可以了解成一個低配版本的羅馬。

此外還有倆羅馬,一個是沙俄,我們上邊說的是西羅馬,不是還有一個東羅馬嘛?東羅馬是被慕斯林給滅的,東羅馬覆滅前,有一個公主被沙俄娶走了,是以沙俄覺得:那啥,既然羅馬沒了,我這個羅馬女婿自然堪當大任,繼續當羅馬皇帝。我們成天叫“沙皇”,其實這個沙皇就是俄語的“凱撒”,就是“羅馬皇帝”的意思。

更匪夷所思難以置信的是,奧斯曼,也就是那個滅了東羅馬的慕斯林國家,他們的蘇丹竟然也加冕成了“凱撒”了。。。。。這不是我編的,奧斯曼突厥人也覺得既然我滅了東羅馬,占領了君士坦丁堡,那我不是羅馬你們好意思自稱羅馬?是以就當仁不讓當上“羅馬皇帝”了,慕斯林凱撒,多朋克,你們感受下。

帝國墳場阿富汗(下)大英帝國的撲街往事

是以吧,一戰前的西邊的各種鬥争,其實就是三個帝國在争當羅馬的繼承權。直到美國橫空出世,你們都别哔哔了,我特麼才是根正苗紅有假包換的真羅馬,是的,現在美國一般被稱為新羅馬帝國。

說到這裡,大家明白了吧,英國是沒法當羅馬皇帝的,不過中亞那一帶還有個皇帝,就是波斯皇帝,這個傳承關系複雜的要死,先傳到慕斯林手裡,再傳到蒙古人手裡,再傳到印度的莫卧兒帝國手裡,然後被英國搶了過來,英女王維多利亞在1877年把“印度皇帝”的王冠戴腦袋上。嚴格意義上講,從這個時候英國才成了“大英帝國”,而且女王也是“印度皇帝”,之前是矮别人半截的“王國”。後來印度在二戰後跑路之後,英國又偷摸把這個皇帝頭銜去掉了,現在的英女王不是皇帝,是國王,英國也不是帝國,是王國。

當然了,印度對于英國人來說,遠遠不止是一個名号的事,更重要的是,印度是英國的原料産地、兵員産地,超級掠奪市場。

當初英國人從法國人手裡搶下印度的時候,本來準備去印度賣布的,就跟我國現在生産了工業品到歐洲賣一樣,不過效果非常驚人,因為壓根賣不出去,多麼像大清,印度手工做出來的紡織品比英國機器生産的品質好幾百倍,還便宜好多,這跟誰說理去,印度被征服後,印度的棉紡織品把英國人征服了。

帝國墳場阿富汗(下)大英帝國的撲街往事

一向倡導“自由貿易”的英國人忍不了,跑去砸了印度的生産基地,抓起來所有倒賣印度布匹的商人,終于逼死了印度紡織業,然後把棉運回英國,用機器生産成布匹賣回來,相當于在印度插了根管子一直抽,抽啊抽,我在公司有一個印度阿三徒弟,他是印度上等人,手上戴着一個小線圈,說是将來可以轉世,他在印度接受過最好的教育,他說他們印度主流學術界認為印度混的那麼差,就是因為被英國給坑了,在英國統治印度的三百年間,基本盡掠奪了,嚴重破壞了印度人的生産能力。

除此之外,英國最重要的兵員補充就是印度兵,經常是一個連隊全是阿三,再配一個英國軍官,比如我們知道的第一次第二次鴉片戰争,其實英國人沒來幾個,全是印度人、尼泊爾人、錫克人(印度信錫克教的土著),後來還有澳洲人、加拿大人。而且印度人不算人,英國幾乎所有戰報中,“我方陣亡XX人”,說的都是英國人,至于印度人嘛,鬼才知道死了多少人。

看到那個猥瑣的阿三沒?他就是錫克人,現在還在英軍中服役。

帝國墳場阿富汗(下)大英帝國的撲街往事

此外還有來自尼泊爾喀爾喀人:

帝國墳場阿富汗(下)大英帝國的撲街往事

多說一句,英軍中的印度人以聽話著稱,一般英軍軍官讓他們幹啥他們就幹啥,相當溫和,1966年中印沖突,沖到中國來的印度兵很多就是參加過英軍的印度老兵,解放軍發現這夥人有個特點,一但長官戰死了,一夥人就在那裡呆呆的等死。上圖的這個喀爾喀人,标志性的狗腿子彎刀,曆次戰争中都是英國的白刃炮灰,又勇又二,當初英國用大炮征服尼泊爾後,就一直在尼泊爾征兵,可以看出來已經跟華人長得差不多了。

是以說,英國人形象地把印度成為“帝國奶牛”,早在18世紀,英國一年就從印度打劫幾十億英鎊,印度貢獻經濟總量占到英國的近一半,有國民的奉獻卻沒國民的待遇,現在我們說印度13億人,其實隻有一億人,剩下的都是牲口,在大英帝國統治時期,隻有甘地那樣的上等貴族才能算人,剩下的99%全是牲口。

也可以這麼說,印度基本上是把一切都貢獻給了英國,而在英國眼裡,印度跟他們特産的肉牛沒啥差别。這裡補充一句,肯定有小夥伴問了,在印度牛不是聖物嗎,怎麼還會特産肉牛呢?事實上印度是牛肉第一大出口國,印度人不吃牛,但不是所有的牛都是神牛,隻有這種背上有個大瘤子的白牛才是聖牛,這種牛的尿印度人認為有益生心健康,平時争相接尿喝,其他牛全宰了賣牛肉了。嗯,印度是一個講階級的國家。

帝國墳場阿富汗(下)大英帝國的撲街往事

說了這麼多,其實就想說一句話,大英不能沒有印度,沒了印度的大英帝國,無論是語義上還是經濟上,立刻就被打回原形。

怎麼跟俄國扯上關系的

既然印度這麼好,既可以補充炮灰,又可以當經濟殖民地,人種又溫和,本國發生大起義反抗英國,竟然印度人幫忙給鎮壓了,多麼奇特的民族,這樣的殖民地去哪找啊,基本全球僅此一家,這一點全世界都注意到了,包括地球村知名“暴徒”,沙俄。

沙俄對領土的野心基本是無法填補的,不過這種沖動早年并不明顯,直到1500年之後,被西方的地理大發現給刺激到了,俄國也想去東方,但是苦于沒有良好的出海口,不過俄國也有自己的優勢,就是從陸上一直往東溜達,也能到達東方。

是以到了1580年,人家西班牙早就發現了美洲近一百年,并且已經發了财,甚至都破産了一次,俄國探險家帶着火槍和哥薩克騎兵,一直向東,如下圖:

帝國墳場阿富汗(下)大英帝國的撲街往事

這時候大家要注意一件事,人一般都習慣在同緯度折騰,俄羅斯整個西伯利亞地區盡管冷,不過穿着厚厚熊皮的俄羅斯人卻非常舒适非常習慣,就跟東北盡管冷,但是冬天屋裡30度,屋外負30度,非常舒适,去南方盡管倒是不冷,但也舒服不到那去一樣。

俄羅斯人盡管也怕冷,但是對于中亞的那幾個斯坦的征服卻比西伯利亞晚了兩百多年,原因嘛,受不了中亞那幾個斯坦的沙漠氣候。

當然了,我們說一件事能長期堅持,主要還是有利潤可圖,為啥中國的下西洋最終被廢掉了,主要原因就是沒賺到錢,或者收益率太低,堅持不下去。俄國一直都在西伯利亞追狍子打熊皮養貂什麼的,有收益,據估算,17世紀俄國在西伯利亞打狍子的皮毛業務最高占到GDP的30%,是以一直搞,宋朝也一樣,海外業務占到歲入的20%,必然很熱心啊。歐美也一樣,開拓海外殖民地有利可圖,是以才堅持不懈地折騰幾百年。現在中國人在非洲折騰的風生水起,而歐美不願意去,也是這個道理,他們在那裡賺不到錢,或者收益率太低,抵消不了心裡上的落差。

我們繼續說沙俄,在1800年左右,西伯利亞皮毛業務已經接近穩定,是以俄國人開始頂着對沙漠的反感,開始向那幾個斯坦動手,大概就是那個時候,那幾個斯坦都跟了沙俄。随後俄國勢力擴充到阿富汗,阿富汗下邊就是巴基斯坦啊!巴基斯坦當時還是印度的地盤,英國開始警惕了。

帝國墳場阿富汗(下)大英帝國的撲街往事

說到這裡,大家就該明白了,後來俄國吞并大清的東北,也是英國支援日本揍它,原因和這次是一樣的,如果俄國在東北有了基地,那俄國就可以以東北為基地,跳躍打擊到印度,是以英國忍不了。

而且印度這個國家地形很有特點,北方兩大坨山脈,西邊的興都庫什山脈,東邊是喜馬拉雅,兩山中間有個狹長的走廊,就是我畫綠色線的地方,叫開伯爾山口,從這個山口進入印度,全印度無險可守。曆史上遊牧部落每次從這裡進入印度,印度就被奴役一次,每次新來的遊牧部落,後來居上、成了更高種姓,地位最低的就是印度本土的土著,長得都特别黑。我們看到的印度電影裡的明星,基本都是有雅利安血統的高等種姓,長得跟黃種人顔色差不多,也就是生活大爆炸裡那個印度人那種。

帝國墳場阿富汗(下)大英帝國的撲街往事

曆史上突厥人滅印度,也是從那個山口進來的,印度佛教哪去了?就是别突厥人給滅了,北邊被同化成了慕斯林,南邊是印度教。

英國人入侵阿富汗

眼瞅俄國人繼續一步步蠶食中亞,并且和阿富汗開始搞經濟合作,英國不能忍了、準備先下手為強,1839年英國找了個借口,三萬英軍從開伯爾山口攻入阿富汗。

之後幾十年,英國又兩次進攻阿富汗。一般認為三次阿富汗戰争英國都失敗了,隻有第二次有點争議,不過阿富汗并沒有鳳凰涅槃,反而由于思想覺悟太低,地理環境又差,如今還處于十二世紀,唯一值得驕傲的就是前後耗趴下了三個超級大國,成了當之無愧的帝國墳場。

而70年的戰争對大英帝國來說也是巨大的一筆開銷,死了四萬多人,損失了幾十億英鎊,而且阿富汗戰争結束沒多久,昔日輝煌無比的大英帝國日薄西山,在二戰後被美國侄子從背後捅了一刀,徹底被打回了原型。

全文完。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