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萊蕪記憶:魯中抗戰,開辟共和國的跳闆

萊蕪筆記:

參觀魯中抗戰展覽館和萊蕪戰役紀念館

萊蕪記憶:魯中抗戰,開辟共和國的跳闆

中篇:魯中抗戰

到萊蕪,不能不參觀萊蕪戰役紀念館,但是,參觀應自毗鄰的魯中抗日展覽館開始。曆史的長河,也許斷岸千尺、水落石出,但終究是江流有聲、接續前行。看懂了國共兩黨組織的魯中抗戰,也就看懂了此後新舊更疊之際的萊蕪戰役,看懂了現代中國的命運,為什麼選擇了我們的共和國。

走進展覽館,首先給我強烈印象的,是一副抗戰勝利後國共對峙的形勢圖:富饒廣闊的東北大地,背倚着國勢方張的蘇聯,以建瓴之勢覆壓着中原大地。“欲征服中國,先征服滿蒙”,這裡曾是日本經營多年的根據地,一度成為中國工業經濟最發達的地區。随着蘇軍撤離,深入敵後的共産黨人奪得先機,從山東等根據地揮師出關,依靠土地革命的威力迅速站住腳跟。“讓開大路,占領兩廂”,幾經苦戰,除個别大城市和交通要道外,将東北大部納入掌中。

自古“得中原者得天下,”曆經八年敵後鬥争,華北魯、晉、冀三省大部,早已鍛造成中共堅固的根據地,孕育着新生的政權。記得多年前,在抗戰時期位于莒縣的中共山東省政府舊址,也曾看過一張抗戰勝利後的山東地圖:整個山東除了個别大城市和交通沿線,同樣均已開辟成根據地,呈農村包圍城市之勢。所謂“方百裡可以王”,貴在用得其術,赢得人心。何況抗戰勝利後,共産黨人依靠人民牢牢占據了敵後的半壁江山,擁有了占全國四分之一的土地和人口?“向北發展,向南防禦”,在這場奪取政權的宏大布局中,魯中及整個山東抗日根據地,成為最緊要的根據地之一:十二點五平方公裡的土地,二千四百多萬人口,一旦在抗日戰争的砧闆上磨砺起來,便是無比強大的力量!從粉碎國民政府的進攻,到搶先進占東北,魯中人民為共和國的開辟,作出了重大貢獻。

萊蕪記憶:魯中抗戰,開辟共和國的跳闆

而遠在大後方的國民政府,背負的是一片破碎的山河。一個從未真正統一全國的中央政權,曆經十四年抗戰,早已不堪重負。民生的凋敝,國力的脆弱,潛伏着覆滅的危機。《三略》雲:“敵攻其外,民盜其内,是謂必潰。”唐趙蕤雲:“勢理者,雖委之不亂;勢亂者,雖勤之不治。”道盡了民國一代的形勢。盡管抗戰的勝利,一時間使國民政府的國際地位和國民聲望大增,但深刻的社會政治沖突卻在蔓延之中。國家渴望統一,人民渴望和平。記得孫中山先生在《建國方略-實業計劃》的自序中,便曾提到一戰結束後西方的民情:“無如各國人民久苦戰争,朝聞和議,夕則懈志……大勢所趨,無可如何。”何況民國以來,苦于戰亂數十年的中國人民?設身處地,将心比心,幸存于戰後的廣大軍民,最大的願望就是享受和平、經營生活,而不在于響應執政者所謂“戡亂”。

面對内戰,外強中幹的國民政府“人心不順,士氣低落,經濟困難”,而星火燎原的共産黨人,“人心歸向,士氣高漲,經濟亦有辦法”。戰争的勝利,從來不看表面的強弱,而主要取決于大勢。《孫膑兵法》雲:“兵有客之分,有主人之分,客之分衆,主任之分少。客倍主人半,然後可敵也。”遠在正面戰場的國軍,勞師襲遠、轉戰千裡,共産黨人則深根固柢、自戰其地。史傳所謂“攻者自勞,守者自逸”,内戰之勢,優劣可見。

全面抗戰爆發後不久,中共山東省委機關轉移至泰安,加緊準備武裝起義,抗日烽火在齊魯大地熊熊燃燒。随着抗戰初期戰線向内地的推移,共産黨人迎着倭寇的刀鋒,乘虛躍出敵後,從此獨立建政,迅速強大起來。共産黨人不可阻擋的優勢,就在于放手發動群衆。“一切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與人民出生入死,在敵後形成了國共日三方鼎立的局面。1938年中共中央六屆六中全會,決策派兵山東,次年羅榮桓元帥率八路軍主力部隊一一五師挺進魯南。一步大棋,推動了整個華北變局。

“兵民乃勝利之本”;“所謂政治,就是把我們的人搞得多多的,把敵人搞得少少的”。在中國曆史上,兵民合一、農戰合一,曾為推動曆史前行發揮巨大威力。指導秦朝一統天下的《商君書》便指出:“歸心于農,則民樸而可正也,紛紛則易使也,信可以戰守也。”與依靠勞工階級取勝的俄國十月革命不同,貧窮而淳樸的中國農民是中國社會最偉大的力量。早在孫中山先生上司國民革命的時代便指出:“故國民革命之運動,必恃全國農夫勞工之參加,然後可以決勝。”這種革命思想,在共産黨人那裡得到了最大發揮。

萊蕪記憶:魯中抗戰,開辟共和國的跳闆
萊蕪記憶:魯中抗戰,開辟共和國的跳闆

土地乃财富之母,決定民生命脈。宋蘇轍雲:“财者,為國之命,而萬事之本”。《六韬》雲:“取

天下者,若

野獸

,而

天下皆有分肉

之心”。針對中國社會深刻的病理,共産黨人發揮馬克思主義的階級鬥争學說,準确抓住了中國社會的主要沖突,斷然發動了土地革命,順應了最廣大群眾對土地的渴求。當廣大農民燃燒起熊熊的革命熱情,也便彙聚成人民戰争的汪洋大海。回顧曆史,在革命改革建設的偉大鬥争中,關切人民的關切,憂患人民的憂患,堅持走群衆路線,是從勝利走向勝利的不二法門,也是必須堅守的生命線。

“統一戰線,武裝鬥争,黨的建設,是中國共産黨在中國革命中戰勝敵人的三個法寶。”這個著名論斷在魯中根據地的建設中,得到了成功的實踐。從整風運動到精兵簡政,從大生産運動到擁軍優抗,從三三制政權到黨的一進制化上司,從減租減息到日後的全面沒收地主土地——在三大法寶的變幻使用中,利益的調整,力量的整合,實力的積聚,鬥争的展開……繪就了曆代開國史上一副雄奇的畫卷,其中“政策與政策是黨的生命”。這些法寶,在未來民族複興的偉大鬥争中,注定要繼續升華,發揮更大作用。

面對敵後鬥争的發展,倭寇實施所謂“治安肅正”、“治安強化”,通過文化教育的奴化、統制經濟的掠奪、汪僞政權的建設等綜合手段,推行所謂“總力戰”,妄圖将根據地陷入“囚籠”,展開了一次次殘酷掃蕩,一度使敵後根據地陷入極為困難的局面。在山東的鬥争實踐中,羅榮桓元帥總結出“翻邊戰術”,采取“敵進我進”的政策,分内外兩線作戰,即敵人打過來我也打過去,以積極進攻防禦取得了良好戰果,被中共中央推廣,成為山東抗戰又一全國性的貢獻。

參觀至此,有兩件展品最打動我的内心:一個是倭寇用中國人骨頭做成的煙鬥,無法想象,戰亂是如何讓人的魔性蔓延至此?嗜血足以讓人淪為禽獸,走向文明與人性的反面。一個是根據地婦女用乳汁哺育我軍傷員的塑像,在沂蒙革命紀念館也曾見過類似畫片。故事的原型究在何處并不重要,因為歸根結底,她象征着是人民哺育了共和國的誕生!

早在1939年,東北軍于學忠将軍便奉命開進山東這塊戰略要地,展開了卓有成效的抗戰。但長期的敵後消耗,使這支部隊難以維持。1943年,奔波于全國各大抗日戰場的李仙洲将軍,被授予入魯重任,試圖從魯西南方面向山東腹地推進。針對國軍不同派系對國内沖突立場的差異,共産黨人分别施策,決策“拒李送于”,在鬥争與合作中逐漸赢得了主動權。曆經倭寇優勢火力的猛烈阻擊,以及與根據地的不斷沖突,李部二萬大軍隻剩八千子弟,放棄了入魯計劃。至此,李仙洲悲歎“華北大勢已去”,為四年後的兵敗埋下了伏筆。

同年,随着太平洋戰場的發展,久困于以小吞大、兵力不足的倭寇,被迫在山東收縮,采取“重點配備”;國軍蘇魯戰區和山東政府也退出了沂魯山區。魯中八路軍乘機挺進,改變了根據地的被動局面。山東戰場國共日三方角逐的局面,最終向中共傾斜。随着全國戰場反攻階段的到來,倭寇日暮途窮,于兩年後宣布投降。八路軍乘勢發動反攻,于是有了前面那副形勢圖,奠定着未來内戰的走向。

胡春雨,天橋作協副主席,濟南民革文史研究會、南充抗戰曆史文化研究會理事,天橋新階層聯誼會建言獻策委員會、山東鵲華律師事務所主任,文化學者、作家、詩人、時事評論員,中國詩詞研究中心暨中國詩詞研究會、山東省散文學會、濟南市作家協會及新階層聯誼會會員,少陵詩詞文學社澳門總社常務理事、舜網文學駐站作家。

從事律師十八年,承辦各類案件七百餘起,多起案件成為省市區示範性案例,被中央和省市媒體廣泛報道。做好本職工作同時,撰寫了大量遊記散文、曆史随筆和山水詩篇。尋訪名山大川,感悟曆史文化,留下思想足迹。

本欄目榮膺2018年度齊魯壹點十大壹點号。

本文内容由壹點号作者釋出,不代表齊魯壹點立場。

齊魯壹點用戶端版權稿件,未經許可不得擅自轉載,違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責任。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