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編戶齊民與商品經濟催化:試論兩宋良賤制度的消亡及其法學影響

我們閱盡鉛華,隻為呈現不一樣的曆史。

兩宋時期,随着商品經濟的不斷發展,自秦漢以來森嚴的良賤制度逐漸被打破,宋仁宗登基後,私人奴婢在法律上得到了編戶齊民的待遇。南宋高宗建炎三年(公元1129年),官奴婢制度得以廢除消亡。無論是從中國封建法制史,還是從世界中世紀法制史來看,宋代取消良賤制度的做法都可以稱得上是史無前例的創舉,值得深入分析。

編戶齊民與商品經濟催化:試論兩宋良賤制度的消亡及其法學影響

▲飲宴的貴族夫婦及側立奴婢(漢壁畫)

一、良賤制度的加強與固化

編戶齊民與商品經濟催化:試論兩宋良賤制度的消亡及其法學影響

▲商鞅劇照

漢承秦制,奴婢的地位與待遇基本沒有下降,加上漢初統治者以黃老之學治世,奉行休養生息政策,非常重視民力,高祖劉邦五年(公元前202年)帝诏:“民以饑餓自賣為人奴婢者,皆免為庶人。”可見西漢初年,奴婢得到了統治者重視。東漢初年也是如此,世祖建武十三年(公元37年)帝诏:“天地之性,人為貴,其殺奴婢,不得減罪。”同年八月又诏:“敢炙灼奴婢論如律,免所炙灼者為庶民。”這些诏令無疑說明在兩漢時期,奴婢的人身權得到了較高重視。

編戶齊民與商品經濟催化:試論兩宋良賤制度的消亡及其法學影響

▲漢世祖光武皇帝劉秀劇照

魏晉南北朝時期,由于割據混戰不斷以及胡人南下,天下大亂,奴婢的法律地位急劇下降。曹魏時,統治者恢複了西漢對官屬奴婢的黥刑,黥其面以示與良人的差別,這是自漢文帝廢除肉刑以來的曆史倒退。到南北分裂的南北朝,即使是北魏孝文帝進行變革,将北魏由奴隸制向封建制轉化時,軍隊攻城略地仍舊将戰俘盡數充當為官屬奴婢。隋唐時期,良賤制度進一步完善,統治者通過立法使得“良賤”更加強定化。東亞地區最早的成文法《唐律疏議》中,涉及良賤身份的律例近一百條,約占其内容的五分之一,可見良賤制度對唐朝的統治有何重要。

編戶齊民與商品經濟催化:試論兩宋良賤制度的消亡及其法學影響

▲唐代平民及士人劇照

與之相比對的則是尊卑等級制度,西漢“上請”、曹魏“八議”、南北朝“官當”、隋朝“例減”都屬于特權法的範疇,《唐律疏議》則将曆代特權法盡數歸納,并增加了新的特權法“贖”,即官員用錢可抵刑罰的律條,用此強調奴婢卑下,在法律地位上與畜産無異,良賤之間也被禁止通婚。《唐律疏議》載“奴婢有罪,其主不請官司而殺者,杖一百,無罪而殺者,徒一年。”奴婢犯罪時,主人不告知官府就擅自毆打,判處一百杖刑,無故殺害奴隸也不過是懲罰性地勞動一年。

編戶齊民與商品經濟催化:試論兩宋良賤制度的消亡及其法學影響

▲《唐律疏議》明代刻本

由于犯罪成本實在過低,進而引發大量主殺奴的私刑案件,而這其實也是奴隸制殘餘與唐初尊卑等級壓迫的禮制所融合的結果。“安史之亂”後,地方勢力的力量有了明顯增長,大土地所有制得以發展,随着“兩稅法”的實施,租佃雇傭制在工商業向前發展的基礎上得到推進,良賤制度也随之産生一些變化。新興的“典身制”類似于債務奴婢,不屬于賤籍,不能互相轉賣,官屬奴婢勞作達到一定年限後,也可以被準許從良。不過“兩稅法”的推行,雖然使得奴婢總量少于均田制時期,但非債務奴婢的買賣依舊屬于合法行為。

編戶齊民與商品經濟催化:試論兩宋良賤制度的消亡及其法學影響

▲唐代城市場景複原模型

二、商品經濟下的良賤制度變革

北宋時期,商品經濟得到進一步發展,良賤制度随之發生巨大變化。宋太祖開寶二年(公元969年)帝诏:“奴婢非理緻死者,即時檢視,聽其主速自收瘗,病死者,不須檢視。”奴隸非正常死亡,官衙應派人立即檢查,之後聽從主人意見迅速收埋,病死的奴婢則不需要檢查。太宗及真宗時期,政府頒布一系列法律,進一步加強了奴婢的身體權與生命權,如主人不得私自黥面及擅殺奴婢、不能将奴婢視為畜産估價買賣等。

編戶齊民與商品經濟催化:試論兩宋良賤制度的消亡及其法學影響

▲宋仁宗趙祯畫像(局部)

宋仁宗登基後,北宋進入浩浩蕩蕩的改革時期。景祐元年(公元1034年),宋仁宗下诏改五等戶制,規定商人、佃農、奴婢均為編戶齊民,此舉意味着原本桎梏下層百姓權利的制度得以松綁,奴婢生命權也得到進一步深入具體的保護。史載“開封府言舊制,公私家婢仆疾病三申官者,死日不須檢驗,或有夾帶緻害無由覺察。”為此,帝诏令“今後所申狀内無醫人姓名及一日三申者,差人檢驗”。即朝廷增設了醫生簽署死亡報告的律例款項,以此限制奴婢雇主,防止夾帶造成傷害奴婢緻死現象發生。

編戶齊民與商品經濟催化:試論兩宋良賤制度的消亡及其法學影響

▲宋代審案場景繪畫

事實上,自北宋建國以來,奴婢的性質早就發生了根本變化。官方诏令與刑律等正式文獻記載中,對奴婢這類“賤民”多采用表現雇傭關系的“人力、女使”等稱謂。仁宗嘉祐七年(公元1062年)的“嘉祐敕”,也以法律形式将男女奴婢稱作“人力”與“女使”,此時奴婢法律地位的變化,也可通過具體案例用以證明。如至和二年(公元1055年),宰相陳執中寵妾鞭笞女使(奴婢)迎兒緻其死亡,殿中侍禦史趙上書彈劾“執中不能無罪,若女使本有過犯,自當送官斷遣,豈宜肆匹夫之暴,失大臣之禮,違朝廷之法。”此事導緻京城開封“道路喧騰”,百姓對其大加議論,歐陽修也對此做法表示不滿,陳執中最後緻仕罷相與此事也不無關系。

編戶齊民與商品經濟催化:試論兩宋良賤制度的消亡及其法學影響

▲宋代婦女劇照

宋英宗時,有官員劉注“坐刺仆人面”,私自懲罰自家奴婢,最終被“追三官,潭州編管”,斷送了自己的大好前程。這些都表明了宋代統治者不再死守高官殘害奴婢可依“特權法”免罪或輕罪的傳統教條。北宋後期,“人力”與“女使”的法律地位又進一步提高,徽宗建中靖國元年(公元1101年),宋廷組織相關人員對真宗天禧三年(公元1019年)有關律例進行了修改,“主毆人力、女使有愆犯,因決罰邂逅緻死,若遇恩,品官、民庶之家,并合作雜犯。”真宗時殺無罪奴婢流放三千裡的刑罰被大幅加重,即使私自殺害的是有罪人力、女使,嚴重者會被官衙判處死刑。到南宋時期,擅殺人力、女使,無論對方有罪與否,殺人者都是死罪一條。

編戶齊民與商品經濟催化:試論兩宋良賤制度的消亡及其法學影響

▲北宋時期官員劇照

三、兩宋良賤制度的進步本質

需要指出的是,宋朝人力、女使與雇主的“主仆關系”與前代主人奴役奴婢的關系有着本質差別,即“諸于人力,女使,佃客稱主者,謂同居應有财分者。”司馬光在其《涑水家儀》中記載:“凡男仆,有忠信可任者重其祿,能幹家事次之。其專務欺詐,背公徇私,屢為盜竊,弄權犯上者逐之;凡女仆,年滿不願留者縱之。勤舊少過者資而嫁之。其兩面二舌,飾虛造饞、離間骨肉者逐之,屢為盜竊者逐之,放蕩不謹者逐之,有離叛之志者逐之。”大意就是雇主也必須重視人力、女使的品行優劣,并加之差別對待,這也是宋代雇傭關系的主流做法。與其相反的是,若雇主品行不端,人力、女使處于弱勢時,按同居法,雖仍有上下之分,尊卑之義,但人力、女使在契約屆滿後,自身去留可以自由,不願留者,主仆關系随着契約的到期廢棄。

編戶齊民與商品經濟催化:試論兩宋良賤制度的消亡及其法學影響

▲今人仿建的宋代皇宮

這些變化的出現,使得北宋官奴婢數量,與前代相比相對減少。《天聖令》殘本十卷記載,北宋廢棄了唐令中不少有關官奴婢的律條,比如被視作畜産的官屬奴婢賞賜制度、官屬奴婢的勞役與供給制度、捕獲逃亡奴婢的酬賞制度等。雖然北宋雇傭關系下新形成的主仆關系不再視同于良賤關系,成為了奴婢制的主體,但官屬奴婢現象仍然存在。《天聖令》載,官屬奴婢可作财産用以買賣、轉讓或質舉。宋仁宗以後的曆次變法,罪犯籍沒為官屬奴婢的做法逐漸減少。南宋建炎三年(公元1129年),籍沒罪犯為官奴婢的做法從制度上得到正式廢除。

編戶齊民與商品經濟催化:試論兩宋良賤制度的消亡及其法學影響

▲沈家本舊照

兩宋良賤制度的廢黜消亡之是以能夠在中西方法制史上占有如此重要的地位,是因為其在封建社會難能可貴——與兩宋同期的遼、西夏、金、蒙古等國都存在影響惡劣良賤制度。到明朝時期,商品經濟大為發展,奴婢數量雖較之金、元時期大減,但買賣奴婢的現象依然存在,相關制度也未廢除。清朝時期,自康熙皇帝以後曆代清帝都制定了關于奴婢從良的民事法條法規,但這與宋代奴婢整體地位提高為良人仍舊存在很大差距。直至清末沈家本修律,引進西方世界大陸法系,并加之改變,中國的奴婢制度至此才宣告終結。

參考文獻:

《宋會要輯稿》《慶元條法事類》《天聖令》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