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莱芜记忆:鲁中抗战,开辟共和国的跳板

莱芜笔记:

参观鲁中抗战展览馆和莱芜战役纪念馆

莱芜记忆:鲁中抗战,开辟共和国的跳板

中篇:鲁中抗战

到莱芜,不能不参观莱芜战役纪念馆,但是,参观应自毗邻的鲁中抗日展览馆开始。历史的长河,也许断岸千尺、水落石出,但终究是江流有声、接续前行。看懂了国共两党组织的鲁中抗战,也就看懂了此后新旧更迭之际的莱芜战役,看懂了现代中国的命运,为什么选择了我们的共和国。

走进展览馆,首先给我强烈印象的,是一副抗战胜利后国共对峙的形势图:富饶广阔的东北大地,背倚着国势方张的苏联,以建瓴之势覆压着中原大地。“欲征服中国,先征服满蒙”,这里曾是日本经营多年的根据地,一度成为中国工业经济最发达的地区。随着苏军撤离,深入敌后的共产党人夺得先机,从山东等根据地挥师出关,依靠土地革命的威力迅速站住脚跟。“让开大路,占领两厢”,几经苦战,除个别大城市和交通要道外,将东北大部纳入掌中。

自古“得中原者得天下,”历经八年敌后斗争,华北鲁、晋、冀三省大部,早已锻造成中共坚固的根据地,孕育着新生的政权。记得多年前,在抗战时期位于莒县的中共山东省政府旧址,也曾看过一张抗战胜利后的山东地图:整个山东除了个别大城市和交通沿线,同样均已开辟成根据地,呈农村包围城市之势。所谓“方百里可以王”,贵在用得其术,赢得人心。何况抗战胜利后,共产党人依靠人民牢牢占据了敌后的半壁江山,拥有了占全国四分之一的土地和人口?“向北发展,向南防御”,在这场夺取政权的宏大布局中,鲁中及整个山东抗日根据地,成为最紧要的根据地之一:十二点五平方公里的土地,二千四百多万人口,一旦在抗日战争的砧板上磨砺起来,便是无比强大的力量!从粉碎国民政府的进攻,到抢先进占东北,鲁中人民为共和国的开辟,作出了重大贡献。

莱芜记忆:鲁中抗战,开辟共和国的跳板

而远在大后方的国民政府,背负的是一片破碎的山河。一个从未真正统一全国的中央政权,历经十四年抗战,早已不堪重负。民生的凋敝,国力的脆弱,潜伏着覆灭的危机。《三略》云:“敌攻其外,民盗其内,是谓必溃。”唐赵蕤云:“势理者,虽委之不乱;势乱者,虽勤之不治。”道尽了民国一代的形势。尽管抗战的胜利,一时间使国民政府的国际地位和国民声望大增,但深刻的社会政治矛盾却在蔓延之中。国家渴望统一,人民渴望和平。记得孙中山先生在《建国方略-实业计划》的自序中,便曾提到一战结束后西方的民情:“无如各国人民久苦战争,朝闻和议,夕则懈志……大势所趋,无可如何。”何况民国以来,苦于战乱数十年的中国人民?设身处地,将心比心,幸存于战后的广大军民,最大的愿望就是享受和平、经营生活,而不在于响应执政者所谓“戡乱”。

面对内战,外强中干的国民政府“人心不顺,士气低落,经济困难”,而星火燎原的共产党人,“人心归向,士气高涨,经济亦有办法”。战争的胜利,从来不看表面的强弱,而主要取决于大势。《孙膑兵法》云:“兵有客之分,有主人之分,客之分众,主任之分少。客倍主人半,然后可敌也。”远在正面战场的国军,劳师袭远、转战千里,共产党人则深根固柢、自战其地。史传所谓“攻者自劳,守者自逸”,内战之势,优劣可见。

全面抗战爆发后不久,中共山东省委机关转移至泰安,加紧准备武装起义,抗日烽火在齐鲁大地熊熊燃烧。随着抗战初期战线向内地的推移,共产党人迎着倭寇的刀锋,乘虚跃出敌后,从此独立建政,迅速强大起来。共产党人不可阻挡的优势,就在于放手发动群众。“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与人民出生入死,在敌后形成了国共日三方鼎立的局面。1938年中共中央六届六中全会,决策派兵山东,次年罗荣桓元帅率八路军主力部队一一五师挺进鲁南。一步大棋,推动了整个华北变局。

“兵民乃胜利之本”;“所谓政治,就是把我们的人搞得多多的,把敌人搞得少少的”。在中国历史上,兵民合一、农战合一,曾为推动历史前行发挥巨大威力。指导秦朝一统天下的《商君书》便指出:“归心于农,则民朴而可正也,纷纷则易使也,信可以战守也。”与依靠工人阶级取胜的俄国十月革命不同,贫穷而淳朴的中国农民是中国社会最伟大的力量。早在孙中山先生领导国民革命的时代便指出:“故国民革命之运动,必恃全国农夫工人之参加,然后可以决胜。”这种革命思想,在共产党人那里得到了最大发挥。

莱芜记忆:鲁中抗战,开辟共和国的跳板
莱芜记忆:鲁中抗战,开辟共和国的跳板

土地乃财富之母,决定民生命脉。宋苏辙云:“财者,为国之命,而万事之本”。《六韬》云:“取

天下者,若

野兽

,而

天下皆有分肉

之心”。针对中国社会深刻的病理,共产党人发挥马克思主义的阶级斗争学说,准确抓住了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断然发动了土地革命,顺应了最广大民众对土地的渴求。当广大农民燃烧起熊熊的革命热情,也便汇聚成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回顾历史,在革命改革建设的伟大斗争中,关切人民的关切,忧患人民的忧患,坚持走群众路线,是从胜利走向胜利的不二法门,也是必须坚守的生命线。

“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党的建设,是中国共产党在中国革命中战胜敌人的三个法宝。”这个著名论断在鲁中根据地的建设中,得到了成功的实践。从整风运动到精兵简政,从大生产运动到拥军优抗,从三三制政权到党的一元化领导,从减租减息到日后的全面没收地主土地——在三大法宝的变幻使用中,利益的调整,力量的整合,实力的积聚,斗争的展开……绘就了历代开国史上一副雄奇的画卷,其中“政策与策略是党的生命”。这些法宝,在未来民族复兴的伟大斗争中,注定要继续升华,发挥更大作用。

面对敌后斗争的发展,倭寇实施所谓“治安肃正”、“治安强化”,通过文化教育的奴化、统制经济的掠夺、汪伪政权的建设等综合手段,推行所谓“总力战”,妄图将根据地陷入“囚笼”,展开了一次次残酷扫荡,一度使敌后根据地陷入极为困难的局面。在山东的斗争实践中,罗荣桓元帅总结出“翻边战术”,采取“敌进我进”的策略,分内外两线作战,即敌人打过来我也打过去,以积极进攻防御取得了良好战果,被中共中央推广,成为山东抗战又一全国性的贡献。

参观至此,有两件展品最打动我的内心:一个是倭寇用中国人骨头做成的烟斗,无法想象,战乱是如何让人的魔性蔓延至此?嗜血足以让人沦为禽兽,走向文明与人性的反面。一个是根据地妇女用乳汁哺育我军伤员的塑像,在沂蒙革命纪念馆也曾见过类似画片。故事的原型究在何处并不重要,因为归根结底,她象征着是人民哺育了共和国的诞生!

早在1939年,东北军于学忠将军便奉命开进山东这块战略要地,展开了卓有成效的抗战。但长期的敌后消耗,使这支部队难以维持。1943年,奔波于全国各大抗日战场的李仙洲将军,被授予入鲁重任,试图从鲁西南方面向山东腹地推进。针对国军不同派系对国内矛盾立场的差异,共产党人分别施策,决策“拒李送于”,在斗争与合作中逐步赢得了主动权。历经倭寇优势火力的猛烈阻击,以及与根据地的不断冲突,李部二万大军只剩八千子弟,放弃了入鲁计划。至此,李仙洲悲叹“华北大势已去”,为四年后的兵败埋下了伏笔。

同年,随着太平洋战场的发展,久困于以小吞大、兵力不足的倭寇,被迫在山东收缩,采取“重点配备”;国军苏鲁战区和山东政府也退出了沂鲁山区。鲁中八路军乘机挺进,改变了根据地的被动局面。山东战场国共日三方角逐的局面,最终向中共倾斜。随着全国战场反攻阶段的到来,倭寇日暮途穷,于两年后宣布投降。八路军乘势发动反攻,于是有了前面那副形势图,奠定着未来内战的走向。

胡春雨,天桥作协副主席,济南民革文史研究会、南充抗战历史文化研究会理事,天桥新阶层联谊会建言献策委员会、山东鹊华律师事务所主任,文化学者、作家、诗人、时事评论员,中国诗词研究中心暨中国诗词研究会、山东省散文学会、济南市作家协会及新阶层联谊会会员,少陵诗词文学社澳门总社常务理事、舜网文学驻站作家。

从事律师十八年,承办各类案件七百余起,多起案件成为省市区示范性案例,被中央和省市媒体广泛报道。做好本职工作同时,撰写了大量游记散文、历史随笔和山水诗篇。寻访名山大川,感悟历史文化,留下思想足迹。

本栏目荣膺2018年度齐鲁壹点十大壹点号。

本文内容由壹点号作者发布,不代表齐鲁壹点立场。

齐鲁壹点客户端版权稿件,未经许可不得擅自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