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唐高祖因私怨要殺一名囚徒,此人大喊一句話而獲釋,後成開國元勳

有“軍神”美稱的李靖是唐朝的開國元勳、頭等功臣,曾以一己之力為唐朝打下半壁江山,功勞之大如何強調都不為過。然而鮮為人知的是,在唐朝尚未建立之時,李靖便因私怨差點成為高祖李淵的刀下之鬼,這究竟是怎麼回事呢?

李靖生于官宦之家,祖父李崇義、父親李诠都曾出任過太守、刺史,舅父韓擒虎更是隋朝聲名赫赫的頭等功臣,在這種特殊的環境下長大,李靖很早便展現出異于常人的文武才略。李靖自幼熟讀兵法,每次在跟舅父談論兵事時,總有出人意料之外的見解。韓擒虎對外甥的見識很是驚訝,經常撫摩着他的後背說道:“夠資格和我談論孫武、吳起兵法的人,也就隻有你了。”

唐高祖因私怨要殺一名囚徒,此人大喊一句話而獲釋,後成開國元勳

韓擒虎對外甥的軍事天賦很是欣賞

李靖出仕隋朝後,起初擔任長安縣功曹,後逐漸升遷至殿内直長、駕部員外郎。李靖雖然官職卑微,但因精明能幹深得公卿們的欣賞,吏部尚書牛弘曾誇獎他有王佐之才,而權相楊素也曾輕拍着自己的坐床,感慨着對李靖說:“将來這張床終将由你來坐。”(意思是當宰相)。

靖姿貌瑰偉,少有文武材略...其舅韓擒虎,号為名将,每與論兵,未嘗不稱善,撫之曰:“可與論孫、吳之術者,惟斯人矣”...左仆射楊素、吏部尚書牛弘皆善之。素嘗拊其床謂靖曰:“卿終當坐此。”見《舊唐書·卷六十七·列傳第十七·李靖李勣列傳》。

唐高祖因私怨要殺一名囚徒,此人大喊一句話而獲釋,後成開國元勳

李靖年少成名,被隋朝很多公卿看重

數年後,李靖出任馬邑郡丞,正好受晉陽留守李淵的管轄。隋末群雄紛起,互相間征伐攻讨,使得海内混亂不堪,在這種情況下,李淵也漸生異心,并在暗中招兵買馬,準備乘時而動。李靖察覺到李淵的心思,便僞裝成囚徒,準備間道逃奔江都向隋炀帝告密,結果剛走到長安附近,便因盜匪橫行、道路阻塞而被困在關中。李淵在得知李靖逃跑的消息後,自然便将他視為“叛徒”,必欲除之而後快。

就在李靖受困于關中後不久,李淵果然在太原舉兵,并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攻進長安、盡占關中,并将李靖逮個正着。李淵聽聞李靖被捉拿歸案後,馬上下令将其快審快殺,以解心頭之恨。等到行刑這一天,李淵還特派次子李世民作為監斬官,親自監督行刑。

唐高祖因私怨要殺一名囚徒,此人大喊一句話而獲釋,後成開國元勳

唐高祖因私怨想處死李靖,幸好被勸阻

李靖自負滿腹才華,如今還未盡情施展,便要淪為刀下之鬼,心中非常不甘,于是在受刑前悲情高呼:“明公(指李淵)興義兵以除暴亂,本來是為了拯焚救溺、解民倒懸,怎麼可以在沒有完成大事的情況下,就因私人恩怨而斬殺壯士呢?”沒想到這拼死一呼果然見效,李世民欣賞他的才識和膽氣,便替他在李淵面前說項,後者覺得很有道理,便将李靖釋放。不久,李靖進入李世民的幕府,并逐漸成為他的心腹。

大業末,累除馬邑郡丞。會高祖擊突厥于塞外,靖察高祖,知有四方之志,因自鎖上變,将詣江都,至長安,道塞不通而止。高祖克京城,執靖将斬之,靖大呼曰:“公起義兵,本為天下除暴亂,不欲就大事,而以私怨斬壯士乎!”高祖壯其言,太宗又固請,遂舍之。太宗尋召入幕府。引文同上。

唐高祖因私怨要殺一名囚徒,此人大喊一句話而獲釋,後成開國元勳

唐太宗非常看重李靖

李靖死裡逃生後,便忠心耿耿地輔佐李世民平定天下,逐漸成為唐朝最可倚重的将領。李靖行軍作戰以長于謀略、善于用兵著稱,在其整個軍事生涯中,南平蕭銑、輔公祏,北滅東突厥,西破吐谷渾,出将入相,功業赫赫,官至尚書右仆射,封衛國公,可謂唐太宗手下頭号大功臣。李靖在領兵作戰之餘,還著有《李靖六軍鏡》等兵書數種,其在古代軍史當中的地位,可與孫武、吳起比肩。

李靖生性沉穩厚重,而且深谙帝王心術,一旦富貴滿身,便深懼“盈滿則虧”、“鳥盡弓藏”的道理,是以在權位極盛之時屢屢向唐太宗請求緻仕,并且“阖門自守,杜絕賓客,雖親戚不得妄進”(引文同上)。太宗皇帝洞悉李靖的心意,是以每每溫言撫慰,特許他罷常參(群臣每日于前殿朝見皇帝),每半月上朝一次。

唐高祖因私怨要殺一名囚徒,此人大喊一句話而獲釋,後成開國元勳

李靖位極人臣,高壽而終,人生非常完美

貞觀二十三年(649年)四月,李靖壽終正寝,享年七十九歲。太宗聞訊後極為悲傷,下令追贈李靖為司徒、并州都督,給班劍、羽葆、鼓吹,并準許其陪葬昭陵。李靖生前尊貴、死後哀榮,人生可謂相當完美,可若是當年沒有那臨刑前的拼死一呼,李靖在曆史上不過是一介無名之徒罷了,曆史往往就是這樣“有趣”,不是嗎?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