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抗戰之前,其實是一直到遠征軍出征緬甸之前,歐美國家普遍是比較歧視中國軍隊的,覺得中國軍隊各方面都不行,裝備不行,戰鬥力不行,指揮水準也不行。抗戰開始後,國軍連戰連敗,一瀉千裡,更是讓歐美國家加強了對中國軍隊的這種印象,就更加看不起中國軍隊了。但是日軍進入東南亞之後,和英美軍隊交手之後,英美軍隊切實領略了日軍的威力之後,才開始對中國軍隊的印象開始改觀了,而改觀最大的,當然是第一次出征緬甸。
按照現在的普遍看法,英美軍隊在二戰期間的裝備水準遠高于日軍,這應該是毫無疑問的問題。那麼相應的,按照英美軍隊的傳統看法,在兵力大緻相當的情況下,英美軍隊對日軍作戰應該是有比較大的優勢的。但是,英軍在緬甸和日軍交手之後才發現,日軍沒有他們戰前想的那麼費拉不堪,而他們自己也沒有那麼武德豐沛,日軍的紀律性和作戰之頑強,都讓英美軍隊大吃一驚,刮目相看。即使在大緻相當的兵力的情況下,日軍戰術也不是英美軍隊之前想象的那麼呆闆,而是相當靈活的。這樣,他們對中國軍隊的看法也就有所改觀了。
遠征軍出征緬甸之後,按照一開始杜聿明和史迪威商定的作戰計劃,日軍當時在緬甸的主要兵力是三十三師團和五十五師團兩個師團,隻要英軍在西線以卑謬為據點,頂住日軍三十三師團,中國遠征軍在同古(也稱東瓜)頂住日軍五十五師團,持久抵抗,消耗敵人,等到遠征軍的第六軍和六十六軍等後續部隊到來後,就可以先集中兵力殲滅東線日軍,然後再轉兵西進,與英軍夾擊,殲滅三十三師團,在日軍後續的五十六師團和十八師團到來之前收複仰光,就可以完全改變緬甸的被動局面。
戰役打起來之後,遠征軍第五軍入緬的第一個師200師在同古倒是完成任務完成得不錯,後續入緬的新編二十二師廖耀湘部也表現突出,先後在同古消滅日軍四五千人,頂住了日軍五十五師團,但英軍在西線卻掉了鍊子。日軍剛到達卑謬附近開始展開攻擊,英軍就開始撤退,并炸毀了油田。日軍一看英軍要撤退,馬上派出一個聯隊側翼迂回,僅僅以一個大隊的兵力控制了橋頭堡,有七千人兵力的英軍裝甲第七旅就直接慫了,不但沒有馬上進攻日軍,反而手忙腳亂的退入附近的森林地帶,進而出現了日軍一千多人将英軍七千人硬是堵住不敢動彈的感人場景。
英軍司令官亞曆山大馬上找到史迪威,要求中國遠征軍馬上派部隊增援,英軍軍長斯利姆也直接找到本應當繼續南下到同古附近參加圍殲日軍三十三師團的新編三十八師師長孫立人,要求孫立人為英軍解圍。史迪威馬上指令孫立人派部隊增援,孫立人接到斯利姆的消息後,也趕緊率部西進,以一個先頭團到達橋頭堡附近後,馬上展開攻擊,驅逐了日軍,英軍趕緊蜂擁過河,繼續撤退。這就是著名的仁安羌解圍戰。之後,英軍先是到孫立人的部隊千恩萬謝,然後就頭也不回的直接往印度撤退了,留下孫立人的部隊成了英軍的後衛部隊,掩護英軍撤退。
200師在同古死戰了一段時間之後,傷亡大約2500人左右,達到了200師兵力的四分之一略多一些。這個師師杜聿明在抗戰前擔任團長的裝甲兵團改編而來的部隊,是國軍當時僅有的一個重裝備部隊,雖然新編二十二師已經趕到戰場,但杜聿明還是決定撤離同古,将戰線後撤,到平滿納再組織陣線,進行反擊。史迪威要求杜聿明再在同古堅持一下,後續部隊到達後馬上展開反擊,杜聿明堅決不肯,指令廖耀湘率新編二十二師掩護200師後撤,逐漸向曼德勒方向撤退。這也是杜聿明和史迪威在遠征軍的指揮問題上開始出現分歧的開端。
與此同時,日軍五十六師團已經從馬來亞調到緬甸戰場,正在從南往北攻擊。這個方面原本遠征軍計劃用六十六軍下屬的暫編五十五師頂住五十六師團,保障滇緬路交通,但暫編五十五師卻在日軍一頓猛攻之下被擊潰了,新編二十八師等部隊也先後被日軍擊潰,導緻日軍沿着中緬邊境一路從南往北進攻,先後攻占八莫、密支那、臘戌、龍陵、芒市等地,中國遠征軍的回國道路于是被切斷,囤積在密支那和臘戌的大量物資和油料均變成了日軍的戰利品。這樣,杜聿明所率的第五軍200師和新編二十二師廖耀湘部就被日軍包圍了,隻有兩個選擇,要麼和孫立人一樣,退往印度,要麼就是翻越野人山,傳回國内。
當時史迪威和遠征軍第一路軍司令長官羅卓英都沒管部隊,直接跑到印度去了,并指令杜聿明也率部隊向印度境内撤退。但杜聿明考慮再三,還是決心按照國軍軍委會的指令,翻閱野人山,傳回國内。結果在野人山的原始森林裡遭遇嚴重困難,杜聿明本人也得了瘧疾,幾乎喪命,部隊死傷枕藉,嚴重減員,直到軍委會得到杜聿明部隊處境艱危的消息後指令駐印軍派出部隊搜尋,并指令空軍大量空投物資和藥品,才将殘部三千多人解救出來,退到了中印邊境,杜聿明随後乘飛機回國,部隊則和新編三十八師一起,轉往英普哈爾,接收美援裝備和美軍訓練,變成了駐印軍。
在日軍進攻緬甸之前,英緬軍和英印軍總計約有四萬人的部隊,裝備水準當在日軍之上,但日軍僅僅出動了三十三師團和五十五師團兩個師團,就将在緬甸的英軍全部打垮,并迫使英緬軍第一師的九千人直接投降,仰光淪陷,英軍全線西撤。是以,杜聿明在回憶遠征軍的文章中大罵英國人背信棄義,實際上根本無心保衛緬甸,所謂保衛緬甸隻是說給中國人聽聽罷了,真實目的是稍作抵抗就退往印緬邊境,留下中國軍隊來掩護英軍撤退而已。乃至于英軍中有人認為,甯可将在緬甸囤積的物資留給日軍,也不願意交給中國軍隊。
其實這也不難了解,英國在亞洲的核心利益是保衛印度,緬甸隻是保衛印度的前線,但緬甸對中國的意義就完全不同了,滇緬路是當時中國僅有的國際通道,美國按照租借法案援助中國的物資都囤積在緬甸,然後經陸路向國内轉運。是以,同古會戰的計劃看起來很完美,其實完全不可行,因為杜聿明和史迪威都低估了英國人的無恥程度,卻高估了英軍的戰鬥力。在英軍被日軍擊潰後,撤退過程中,英軍指揮官下令全部人員扔掉武器裝備泅渡,渡江之後英軍全成了手無寸鐵的潰兵,隻有三個跟随英軍行動的中國聯絡組的士兵不但自己泅渡過河,而且将武器和攜帶的聯絡電台全部帶回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