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清末大屠殺僅僅是因為剃發令?東北人對“南蠻子”的仇恨才是關鍵

剃發令及其引起的清軍在江南的幾次屠殺事件一直被很多人聲讨。但如果沒有剃發令,清軍對江南地區的大屠殺,尤其是針對士紳階層的屠殺。就不會發生嗎?曆史從來不是簡單粗暴的二進制分法,所有的一切都是有因果的。無論有沒有剃發令,江南都免不了遭受荼毒。曆史上清朝如此選擇,其實有背後深切的利益考慮,并非簡單的以殺立威而已。而這一切,與清朝政權的組織結構,以及遼東與江南兩大核心地區漢人的特質有關。

清末大屠殺僅僅是因為剃發令?東北人對“南蠻子”的仇恨才是關鍵

【事實上入關之前清軍就不止代表着滿人了】

遼東地區的漢人早已被清朝整合

遼東地區經過明初大力開墾已經不再是蠻荒地帶,而是可以大規模耕種,實作自給自足的農業地區。在此過程中,明代有大量的漢人遷徙到了遼東,與關外的女真人等少數民族混居。

但是今天每個中國人都交口稱贊的東北大米,在日據時代之前是不存在的。在隻能種植一季的前提下,低産量就注定了遼東地區的漢人不可能隻依靠農業過活。于是遼東就形成了這樣一個奇特的景象,那就是女真人不斷地學習漢人種地,漢人則學起了騎射狩獵以補貼家用。經略遼東的熊廷弼更是指出遼東漢人“浸染胡俗,氣息相類”,如果丈夫被胡人所殺妻子不會為他傷心,如果朝廷派給她丈夫差事反而怨氣沖天。面對這種胡漢混合的狀況,出身關内的明朝官員首先就對遼東漢人心懷疑慮。比如熊廷弼甯可從關内的華北地區乃至南方的湖南、四川等地招募新的士兵,也不願意大量使用遼人。

清末大屠殺僅僅是因為剃發令?東北人對“南蠻子”的仇恨才是關鍵

【如果不是遼人還有擅長騎射這個特長,估計熊廷弼會把軍中的遼東人都給裁撤了】

雖然熊廷弼的話有點“地圖炮”屬性,但是當時關外漢人與關内不和已經不是秘密。遼東本地的軍人和關内開來的援軍配合極差,“友軍有難不動如山”在遼東戰場上成為常見現象。

而在後金上層的安排下,歸降後金的漢人官兵被積極納入後金政權,如大淩河戰役後,投降的漢軍上至官員下到士兵大量與滿洲女子結婚。這種情況在遼東非常普遍,從親屬關系來講,相當部分的遼東漢人相較于關内人更親近後金。再加上皇太極對包括漢軍在内的所有兵士都豪不吝啬,遠比克扣成風的明軍公正。這也造成了明末曆史上一個奇特的現象:八旗的漢軍戰鬥力非常強悍,哪怕是同一将領,在投降清軍後與他在明軍時的表現往往判若二人。

清末大屠殺僅僅是因為剃發令?東北人對“南蠻子”的仇恨才是關鍵

【祖大壽連續兩次坑了友軍,也算遼東明軍“典範”】

當然也不是沒有忠心明朝的遼東人,為了逃避兵災他們大量逃往關内,但是關内正遭受小冰期的天災,連續的低溫和幹旱造成的饑荒引發了明末農民大起義,當然也沒有多餘的糧食可供養這麼多關外湧入的人口。這就導緻他們沒有餓死的又跑了回去,畢竟當奴隸還有一口飯吃。

随着時間的推移,後金和後來的清政權在遼東人的心中要比明朝更加靠譜,也更加得人心。同時,由于女真人不擅長管理,遼東地區的漢人大量被征召和明朝投降的官吏一起為後金政權管理遼東。例如後來赫赫有名的範文程就是其中典型——出生于遼東,年輕時就歸順了滿洲。這批人就是日後清朝得以治理漢地的關鍵代理階層。同時,因為他們一生大部分或者全部的時間都在為清朝政權服務,對于明朝認同非常淡薄甚至根本沒有。

清末大屠殺僅僅是因為剃發令?東北人對“南蠻子”的仇恨才是關鍵

【範文程為首的遼東文人們自認問心無愧,因為在明朝他就是個普通的讀書人,他的一切都是滿人給的。而作為遼東人他們認同出身遼東的滿人而不是隔着長城的關内人】

明朝的江南問題

在明朝江南無疑是納稅大戶,但是明代政府對于财政管理卻非常不擅長。強大的中央集權迫使全國的财富往北方流動,這無疑讓負擔着全國納稅額大半的江南人非常不滿。

雪上加霜的是,明朝已經開始大規模征收銀兩作為稅收,所有的實物必須“折色”才能作為賦稅,這就産生了“火耗”。其原本的意思是作為貴重金屬如金銀在熔煉過程中不可不免的損耗,後來開始泛指運輸過程中的一切損耗,包括征收人員的開銷、米糧和款項的包裝運輸費用、銀兩熔鑄損耗等。在明代,火耗是由地方政府規定的,而明朝給官員的工資非常低,以至于低級官吏靠着薪水連一家老小都養活不了。在收入低的同時,官員休息的時間非常得少,一個月才給三天。這種嚴苛的待遇變相逼迫官員們聯合起來A錢。地方政府規定有“火耗”這一額外收入,算不算朝廷給這些地方官員的一個補償呢?于是,借此名目進行的搜刮就成為明代地方,尤其是江南地區的另一大負擔。

地方政府的貪腐問題一直是明末有識之士的心頭病,但是考慮到官員們确實有難處,問題得不到根治,殺幾個貪官污吏根本不足以改變時局。

清末大屠殺僅僅是因為剃發令?東北人對“南蠻子”的仇恨才是關鍵

【富饒繁華的江南地區,朝廷不斷地搜刮這裡的财富反而讓江南地區的腐敗現象猖獗】

時間一久,江南地區的官員形成“官官相護”的模式。治理腐敗動了一個官員就等于動了他關系網的全部。

貪官系統大量從正常的賦稅中節流,國家正常的賦稅反而收不上來。偏偏明朝文官基本都從科舉出身,使得自古擅長科舉的江南士紳子弟在官員中占據了極大比例,一旦朝廷胡亂開刀,引發江南籍貫的官員集體罷工,整個國家馬上進入“休克狀态”。于是明代就出現了這樣一個奇葩場景,朝廷為了應付清軍,不斷地加稅,導緻稅收和“火耗”不斷地增加;是以,江南地區的貪官們的腰包以驚人的速度鼓了起來,而民間卻怨聲載道。收不上稅的朝廷不斷地責令地方官員征收,但是明初定下的對官員的高壓政策,卻迫使沒有背景的清官們叫苦不疊,甚至把妻小都餓死也完不成朝廷的任務。最終隻能和有“背景”的貪官聯合自保,同流合污。于是清官變成了貪官,百姓糊口的錢财被強征,朝廷卻還是收不上銀子,這成為明末政局的死結。

清末大屠殺僅僅是因為剃發令?東北人對“南蠻子”的仇恨才是關鍵

【像海瑞這樣願意餓死女兒的終究是少數,那麼同流合污就是時間問題。明末這個惡性循環最終把王朝帶向末路】

清朝對江南殘酷鎮壓的根本原因

随着清軍入關攻下包括江南在内的大片漢地之後,明朝的死結也在困擾着清朝。随着清朝不再是“關外蠻夷”,而是成為将要治理天下的王朝。向長治久安,就不能再用過去劫掠的手段,于是,賦稅就成了清朝繼續生存的頭等問題。此時北方被入關的清軍、明朝的亂軍、各路叛軍荼毒已久,很難再産出大量賦稅,江南地區的财富成為清朝政府攫取的首要目标。

清末大屠殺僅僅是因為剃發令?東北人對“南蠻子”的仇恨才是關鍵

【朱元璋定下的制度對官員十分苛刻。到了明末成了“勒死”國家的死結】

南方的士紳拼命反抗“剃發令”最終釀成江陰等地的慘案,隻是因為意識形态而掀起來的波瀾。清朝真正要做的是給“遼東的自己人”騰位置。既然江南的财富這麼重要,江南籍貫的士紳又多在明朝擁有盤根錯節的利益,也正是他們,使得明朝收不上來稅收,那麼對于清朝來說,解決問題就簡單了——把你們都殺掉,問題就都解決了。

清末大屠殺僅僅是因為剃發令?東北人對“南蠻子”的仇恨才是關鍵

【剃發令全國都有,在關外就已經實施,唯獨在江南這麼有名,究其原因還是因為大屠殺】

清朝大肆殺戮這批腐敗又極力維護明朝舊制度的江南士紳官員,抄沒他們的家産用以填補軍費。在江南籍貫的官員被清洗得差不多之後,系統内的遼東人走馬上任去填補他們的空缺。

對于早已進入清朝體系的遼東武人如佟氏家族來說,殺“南蠻子”對他們根本沒有心理負擔,相反用其鮮血染紅頂戴簡直求之不得。對于範文程等遼東文人來說,幾百年來江南人一直在官場壓着他們,這次可算是揚眉吐氣了!就算是對于李成棟這樣出身農民軍後來被明廷招安,再投降清軍的将領來說,江南士紳一直高高在上騎在自己頭頂,對他們下殺手同樣毫無心理負擔。

清末大屠殺僅僅是因為剃發令?東北人對“南蠻子”的仇恨才是關鍵

【旗人這個概念其實在一開始就是加入了漢人的,其中遼東漢人是主力】

是以對于清朝來說,抵抗剃發令與否根本是次要的。一群掌握着财富,又忠于前朝,偏偏沒有足夠的武力去保護财富與官位的人不殺簡直沒有可能。而遼東漢人經過幾代人的融合已經算是“自己人”,至少比南方人要親近得多,不少人和滿洲人還是親戚,關位正好留給他們和他們的兒子。還是以範文程為例,其次子範承谟,官至福建總督,三子範承勳,累遷廣西巡撫、雲貴總督、江南江西總督。

結語

綜上所述,明末的一切動亂可以說都在明朝建立之後就醞釀已久。遼東和江南,前者對明朝離心離德,讓擔任總指揮的熊廷弼甯可花幾倍的價格從南方運兵也不要當地人。後者則被開國的祖制剝削,最後原本的納稅模範戶變成了拖稅大戶,最後在自己的土地上被屠戮,被他們看不起的塞外之人統治。一個王朝一個國家,凝聚力如此之差那麼滅亡就是順理成章的事情。

【明】,畢恭,《遼東志》卷一

【明】,熊廷弼,《全邊紀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