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虎毒不食子,為何古代不少皇帝,卻忍心殺死親生兒子

虎毒不食子,相信不用筆者解釋,大家都明白這個成語的意思。此成語往往用來形容,人人皆有愛子之心。然而縱觀我國古代曆史,卻有不少皇帝,都殺死了自己的親生兒子。他們為何能忍心殺死親生兒子呢?

筆者想通過舉例,說出古代皇子為何被處死,這樣大家就能明白,皇帝為什麼能狠下心來了。皇子之是以被處死,不外乎這幾種原因。

虎毒不食子,為何古代不少皇帝,卻忍心殺死親生兒子

一、圖謀不軌

古代刑罰很嚴厲,動不動就要處以極刑,甚至誅滅九族。在這些不同的罪名中,謀反就是最嚴重的一項。即使貴為皇子,隻要動了謀反的心思,除非最後能夠成功,否則注定不會有好下場。

比如後趙武帝石虎的太子石邃,他一直深得父親喜愛,石虎甚至常常對大臣說:“司馬氏父子兄弟自相殘滅,故使朕得至此;如朕有殺阿鐵理否?”意思是司馬氏父子兄弟自相殘殺,這才使他有了今天,是以他沒有殺石邃的理由。言下之意,就是誇獎自己的兒子們相親相愛。

可時間一久,石虎就打了自己的臉。石邃本人驕縱無道,不僅想殺死自己的弟弟,還想弑父奪取皇位。最後事敗,石虎将兒子貶為庶人,當晚派人将其殺死。

石邃被處死後,石虎又立次子石宣為太子,石宣嫉妒父親寵愛弟弟石韬,就想趁弟弟喪禮暗殺父親。結果被石虎知曉,憤怒到極點的石虎,對兒子處以極刑,石宣在折磨之下去世。其妻兒、衛士皆被處死。

虎毒不食子,為何古代不少皇帝,卻忍心殺死親生兒子

二、受人誣陷

其實曆史上皇子主動謀反,被處死的很少。比如唐太宗的太子李承乾謀反,雖然事敗,但唐太宗出于愛子心切,并沒有将李承乾處死,隻是廢為庶人。後來為了保住李承乾的命,唐太宗不得不放棄立更受寵的李泰為太子,改立了仁善的李治,理由就是:“泰立,承乾、晉王皆不存;晉王立,泰共承乾可無恙也。”

可那些被人誣陷的皇子,被皇帝處死的卻很多,至于被誣陷的罪名,仍然是“圖謀不軌”。

比如漢武帝的戾太子劉據,原本深受漢武帝喜愛。可随着皇後衛子夫年老色衰,劉據也漸漸失寵。受巫蠱之禍的影響,漢武帝誤信讒言,以為太子要謀反,便派兵鎮壓。最後逼得太子劉據自刎而亡。

還有唐玄宗的三個兒子太子李瑛、鄂王李瑤、光王李琚,就是被武惠妃所誣陷,稱三人有意謀反,才被唐玄宗廢為庶人,不久皆遇害。

虎毒不食子,為何古代不少皇帝,卻忍心殺死親生兒子

三、影響皇帝利益

武則天的長子李弘、次子李賢先後去世,針對李弘的死因,後世存在争議。有的認為他是因病去世,有的認為是被母親武則天所害,那麼抛開李弘不說,可李賢确實是被武則天殺死的。

武則天之是以殺死親兒子,正是因為利益受到影響。李弘去世後,李賢便被立為太子,李賢十分優秀,在朝中有不小的威望,很多大臣也支援他,唐高宗李治也很看重他。然而武則天認為李賢勢大,将來不容易掌控,便想方設法除掉他。

武則天陷害李賢謀反,逼迫唐高宗将其貶黜。李賢被幽禁數年後流放巴州,等到唐高宗一死,武則天馬上就派人去殺死李賢。雖說這時候武則天還不是皇帝,可她的權力與皇帝無二。

虎毒不食子,為何古代不少皇帝,卻忍心殺死親生兒子

四、與皇帝有分歧

拓跋晃是北魏太武帝拓跋焘的長子,他信仰的是佛教,而太武帝信仰的是道教,父子倆是以産生分歧。

公元446年,太武帝下诏滅佛,遭到拓跋晃強烈反對。兩人由此背道而馳,太武帝漸漸對這個兒子失去信心,最後在一氣之下,太武帝下令處死拓跋晃的親信,導緻拓跋晃一病不起。雖說拓跋晃是病逝,可這病的根源還是因太武帝而起。

除此之外,北魏還有一個例子。

公元494年,北魏孝文帝下诏,規定北方少數民族必須穿漢服,文武百官也改穿漢族官吏朝服。然而孝文帝的太子元恂,在漢化一事與父親産生分歧,他堅持反對漢化。父子倆的關系是以越來越差。

元恂反對漢化的态度,得到了很多南遷貴族的支援,這無疑讓孝文帝有了壓力。最後元恂被貶為庶人,并囚禁于河陽。不久孝文帝派人處死元恂,此時元恂年僅15歲。

虎毒不食子,為何古代不少皇帝,卻忍心殺死親生兒子

說了這四大原因,想必大家已經看出來,皇帝之是以狠心殺死兒子,主要是因為皇權受到威脅。有人或許會說,皇權真的就比親生兒子還重要嗎?這裡筆者不得不又說回五個字,那便是“虎毒不食子”。

其實這個成語,雖然是用來形容愛子之心的,可在真實情況下,老虎是會吃掉幼崽的。如果老虎發現,幼崽身上的氣味不對,或是幼崽已經死亡,這種情況下,老虎都是會吃掉幼崽的。

不僅是老虎,就連貓的幼崽去世,貓也是會吃掉孩子的。除了貓科動物外,兔子、鲨魚、企鵝等動物都會有這一行為。

虎毒不食子,為何古代不少皇帝,卻忍心殺死親生兒子

如此我們再說回來,皇權真的比兒子重要嗎?答案是當然。兒子一旦有異心,就像小老虎身上有了異味,這就不是自己的孩子了,皇帝自然會忍心殺掉。

再說“龍生龍,鳳生鳳”,皇帝有那麼多兒子,即使這個不中用,總有一個是令他滿意的。是以殺死一個不争氣的兒子,對皇帝來說損失并不大,況且這個兒子還對自己有威脅。在古代,為了皇權而自相殘殺的事例數不勝數,别說父親殺兒子了,兒子想弑父的情況也不少。?

虎毒不食子,為何古代不少皇帝,卻忍心殺死親生兒子

當然虎毒不食子的情況,還是存在的。就好比前面提到的唐太宗,他就是出于愛子之心,才沒有處死謀反的太子李承乾。

還有一個明太祖朱元璋,都知道朱元璋喜好殺戮,明朝的開國功臣,都快被他給殺光了。然而如此殘忍的朱元璋,卻對兒子們十分親厚,他生前所做的一切,都是在為子孫鋪路。可見并不是所有皇帝,都會狠心殺死自己的兒子。

(參考文獻《晉書》《魏書》《新舊唐書》《資治通鑒》等)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