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帝玄烨在位長達61年,他生兒育女的數量是大清帝國曆代皇帝中最多的,兒子有35個,女兒有20個,總共55個。

在康熙朝,清君還沒有采用“傳位密诏”的方式來立儲君,是以,儲君之位的争奪也就顯得特别激烈。
康熙的35個兒子,并不是所有兒子都會來争奪儲君之位,雖然同為皇子,但其中也分嫡出和庶出,隻有嫡出的皇子才有可能獲得儲君之位。因而,在諸多皇子中,也隻有三位皇子可能被選為儲君,其他的皇子隻能作為這三位皇子的擁護者參與奪嫡活動。
那麼,這三位有能力奪得儲君之位的皇子及擁護者都有誰呢?
第一位是愛新覺羅·胤礽,他是皇七子,系康熙帝玄烨的嫡次子(嫡長子早夭),母親是孝誠仁皇後赫舍裡氏。他年幼時就被康熙帝立為太子,他也是中國曆史上最後一位太子,後來兩度被廢。
胤礽的擁護者隻有一位,他就是皇三子胤祉,母親是榮妃馬佳氏。
第二位是皇八子愛新覺羅·胤禩,他母親是良妃覺禅氏,17歲就被封為貝勒,是當時封爵皇子中最年輕的,康熙帝非常喜歡他。後來,因愛新覺羅·胤礽被廢了太子位,他的野心開始膨脹,也率了一大幫子皇子參與了奪嫡行動,因而他的擁護者就比較多。
胤禩的擁護者有四位皇子:
皇長子胤禔,母親是惠妃納喇氏,雖為長子但屬于庶出,無緣帝位,隻好擁護呼聲較高的後八子胤禩。
皇九子胤禟,母親是宜妃郭絡羅氏,他自幼好學嗜讀,性聰敏,喜發明,善于結交朋友, 為人慷慨大方, 重情重義。他擁護皇八子和皇十四子。
皇十子胤,母親是溫僖貴妃鈕祜祿氏,被康熙封為敦郡王。
皇十四子胤祯,又名胤禵,母親是孝恭仁皇後烏雅氏(德妃),是皇四子胤禛(雍正帝)的同胞兄弟,在擁立儲君問題上他沒有支援同胞兄長,而是站在了皇八子胤禩這邊。胤禩後因“斃鷹事件”踢出局後,他成為了奪嫡的熱門人選。
第三位是就是愛新覺羅·胤禛,母親是孝恭仁皇後烏雅氏(德妃)。胤禛這一派是三派中勢力最弱的,連他的親弟弟皇十四子胤祯都沒有站在他這一邊,反而依附于皇八子,專門與他作對。胤禛的擁護者隻有一個皇十三子愛新覺羅·胤祥。
愛新覺羅·胤祥,他的生母敬敏皇貴妃章佳氏。胤祥是性情中人,他的心地是光明的,重情義,可是他疾惡如仇,不會權變,康熙帝圈禁了他十年。
參與奪嫡活動的其他八位皇子,做夢也不會想到,看似擁護者最少的皇四子胤禛,在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十一月十三日,繼承了大統,成為大清國的第五位皇帝。
最後和大家說說參與奪嫡活動的各皇子的結局各是如何?
皇七子愛新覺羅·胤礽,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十月,再次以罪被廢太子位,禁锢于鹹安宮;雍正帝即位之後将其改名為“允礽”,雍正二年(1724年)十二月十四日(公曆1725年1月27日)幽死于紫禁城鹹安宮,享年51歲。
追随皇七子的皇三子胤祉,在雍正帝即位後,改名為允祉,發配去為康熙守陵,後又被肅奪爵位,幽禁于景山永安亭。雍正十年閏五月十九日(1732年7月10日)在景山禁所去世,享年55歲。
皇八子愛新覺羅·胤禩,在“斃鷹事件”被康熙帝責令出局後,一心提攜皇十四子胤祯争奪儲君之位。雍正帝繼承大統後,先封他為和碩廉親王,又命辦理工部事務兼理藩院尚書,雍正四年(1726年),雍正帝坐穩根基後,找各種借口削其王爵并圈禁,同年去世,享年45歲。50年後,乾隆帝以胤禩無悖逆之實,下旨複原名胤禩,恢複宗室。
皇長子胤禔,在康熙四十七年十一月,因魇咒太子胤礽,謀奪儲位,被削爵囚禁。他被囚禁在高牆之内,長達26個春秋,直至雍正十二年十一月初一日被幽死,終年六十三歲。
皇九子胤禟,奪嫡失敗後,雍正元年(1723)奉命駐紮西甯,後被革爵定罪,1726年死于獄中,享年43歲。
皇十子胤,因追附皇八子黨參與奪嫡活動,雍正二年(1724年)四月,被雍正帝圈禁革爵。乾隆二年被釋放,授輔國公品級,乾隆六年(1741年)九月初九去世,年59歲。
皇十四子胤祯,雍正帝的同胞弟弟。雍正三年(1725年)十二月,雍正展開了對當年參與儲位争奪的兄弟的徹底打擊,允禵被革去王爵,降授固山貝子。雍正四年初,雍正革去允禵固山貝子,囚禁于景山壽皇殿内。乾隆即位後被釋放并封為奉恩輔國公、多羅貝勒、多羅恂郡王。乾隆二十年(1755年)去世,享年67歲。
自然,當年追随皇四子胤禛的皇十三子愛新覺羅·胤祥,在胤禛繼承大統成為雍正帝後,他也修成了正果,被雍正帝封為和碩怡親王,先後出任議政大臣、總理戶部、京畿水利營田事務等職,并成為清朝有史以來第九位鐵帽子王。雍正八年(1730年)五月初四日(陽曆6月18日)去世,享年44歲。
更多精彩文章:
董鄂妃仙逝,順治帝萬念俱灰鬧出家,後為何沒有成功?
嘉慶朝的軍機大臣,助力綿甯登上了帝位,十天後為何全部被罷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