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代,有特大功勞的臣子都會被皇上狠狠的賞賜一把,在清朝的時候,會賜給那些立過特等功的人象征着帝王威嚴的黃色馬褂,作為無上的榮耀,如果是宗室貴族,還有機會被封為鐵帽子王,世世代代承襲爵位,享受榮華富貴。
在野史當中,唐朝的皇帝李世民面對功勞特别大的臣子,會封為“一字并肩王”,羅成和薛仁貴都曾經獲得過這種殊榮。

“一字并肩王”顧名思義,能夠和君王齊肩,這在古代恐怕是非常大的榮耀了,那麼它又有着多大的權力呢?首先我們來看一看獲得這個稱号的羅成和薛仁貴究竟是何方神聖。
羅成是《隋唐演義》當中的人物,為隋唐第七條好漢,有萬夫不當之勇,最初和秦瓊程咬金等人在瓦崗起義,後來加入了李世民的軍隊,将王世充和駐守在洛陽的窦建德等人一起抓獲,是以被唐皇李淵封為一字并肩王。
可是在正史當中并沒有羅成這個人物,《隋唐演義》作者是根據一個唐朝叫做羅士信的武将捏造出的羅成形象。這個羅士信盡管是一個比較了不得的武将,曾經随着還是秦王的李世民東征西戰,後來在和劉黑闼的作戰中不幸被俘殺害。被封為剡國公,但至始至終官職也沒達到羅成的程度。
另外一個武将薛仁貴,曆史上是确有其人的,他出身在隋炀帝九年(614年),後來投奔了唐軍,征戰數十年,大破突厥,降服高句麗,立下了赫赫戰功,野史裡面他也被封為一字并肩王,但在唐史當中,薛仁貴官至瓜州長史、右領軍衛将軍,爵位為平陽郡公,也不曾有過被封為王的記錄。
在小說中,羅成和薛仁貴卻動不動就把這個名頭拿出來,似乎刻意炫耀一般,實際上,“一字并肩王”這個王位是作者特意加在兩個人身上的,其目的是為了彰顯兩個人的地位尊貴罷了。小說而已,大家無需太過當真哦。
但是曆史上真的有“一字并肩王”這個爵位封号嗎,答案是否定的,皇帝也不是傻子,誰都想權傾朝野,唯我獨尊,怎麼會專門設立和自己地位平齊的爵位呢?
不過“一字并肩王”也并非空穴來風。古代有“一字王”的說法,這并不是一個單純的封号,而是泛指所有封号為一個字的王爵,通常這些王爵的名号來自于春秋時期的國名,一般來說以春秋時期最為強大的“晉、秦、齊、楚”最為尊貴。
李世明還是公子的時候,就被隋炀帝封為秦國公,父親李淵稱帝之後封他為秦王,曹操當丞相時,在216年被漢獻帝封為魏王。
李世明、曹操、還有後唐時期的晉王李克用,歧王李茂貞,這些人都是字面意義上所了解的一字王,因為這些王侯是軍閥,其勢力和地位都不比當時的皇帝差多少,民間就有了“一字并肩”的說法。
隋唐的故事流傳于宋元,在明代才成體系的《隋唐演義》小說而出現,作者也是參考了一些民間的傳聞,這才給羅成和薛仁貴加上的“一字并肩王”封号。